游戏中的三国——反思

              游戏中的三国——反思

      三国时期是我们都最熟悉的一个时代,特别是其中的历史人物都是被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其中的人物我就不去深入了,,今天主要是谈谈学生心中的三国是怎么样的。七上的语文课本里学的第一首古诗就是曹操的《观沧海》,以前在讲诗词的作者时。对作者多少都有一些不了解。但是唯独三国中的人物都很清楚,每次谈到三国中的人物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学生特别来劲,估计都是三国迷,有些孩子了解的比我还要透彻。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尽管不是很熟但是对于三国中的大人物都还是有些概念的。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效应和游戏的原因吧,游戏占多数。

      我记得我最三国人物产生上兴趣的就是以前看过一部小说《镇魂街》里面就讲到一些名将的英魂追随曹操的后人,所以我就又去把《三国演义》重新看了一遍。现在和学生谈,这个三国话题的时候,就像菜市场一样,场面都有些失控。所以在课堂上我索性就放开让他们谈,谈各自的观点,谈各自的认识。整堂课下来都是激烈的。当然不能乱谈要符合历史事实。其实这历史的真实性我们也很难拿捏,《三国演义》里面其实也不是都对。很多人都说了解三国必须要看《三国志》,和《三国野史》这样会正确一点。不过对孩子来讲,这些史书有些不符合了。也就没有深究了,评定三国我们尚做不到,这些就让孩子们以后去发现吧。

        一提到三国里的人物自然就想到,魏蜀吴关张刘。一提到曹操就想到吕布,那自然就提到小乔了。这些都是鱼贯而出的人物。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一提到这些英雄就想到王者荣耀了。估计很多孩子对三国人物的了解都是在游戏中去发现的吧,有时候我也会看一些游戏的故事介绍,玩游戏我不在行,但是我喜欢看那些宣传片,特别是开场的那段旁白。

      当在课堂中让他们聊游戏中的三国时,几乎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他们也有大把的问题这也是好的开端吧,至少会思考说明还是有救。所以我就告诉他们这周的周记我们就以游戏中的三国为主题去写,以前布置周记都是哭丧着表情,唯独这次都是两眼冒金光的。似乎是给了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我也想趁着这次写作看看那他们的真实水平是如何。我们常说写自己最拿手的,估计只有这个主题是他们最拿手的。我也很期待他们的作品,在之前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些资料与游戏作对比,发现游戏里面的英雄人物和技能其实和历史还是有一些渊源的。所以如果硬要说这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时候是什么,可能就是这点历史故事了吧。为了避免家长的反感我也对题目做了优化,起初我定的是“游戏里的三国人物”后面发现有些不妥所以就换成了“三国中的人物”。

      通过这次讨论其实也是有收获的,因为班上很多平日不怎么活跃的孩子,这时候也能侃侃而谈,这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其实我一直都在思考有些孩子的成绩很差可是在电玩上面却有着超常的优势。这就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那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能依据游戏角色而修改装备的人,在化学和逻辑性的科目上应该是很好的,那么复杂的出装都能搞定,那对于数学中的平方不是小菜一碟吗,可是现实给我们的却不是这样。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教育反思的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他们对于游戏能很快上手。因为他们喜欢他们感兴趣,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是放松的,心理上的放松。因为没有压力不用在意输赢的结果。其实在我们教育的开始也是这样的“寓教于乐”只有轻松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才能使孩子产生兴趣。国家一直都在强调不进行排名,不给学生贴标签。可是社会的复杂不能改变这一制度。就导致了学生的对教育失去了信心,严重的对学习对学校产生了恐惧。

      我以前在小学任教数学的时候,我记得在讲解小数的时候的很多孩子都不会,怎么都理解不过来。说什么都不实际操作,有一天上课前我让班上数学最差的孩子去小卖部买一个削皮擦给我,我给了他5元。回来后他找回了4.5元给我,我问他钱怎么没用完,他告诉我说不要那么多钱,一块橡皮只要5毛。我让他对着全班把这个账算了一遍。后面我说这节课我们不用了,下周我们准备一次生日会,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各自列一张购物清单。结果这节课就沉浸在购物中了。拿着一张张购物清单看着这些数据其实我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不但学会了小数的加减还把简单的乘除都学会了。抓住这个生成每次将数学我都把它转换成小卖部买东西和去超市购物,结果孩子学习效率出奇的高。所以我班的数学一直都是年级第一而且还是远离别人的第一。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发现教学一定要贴切生活,孩子对于大道理大情怀的概念不是很理解。就算理解了也是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所以为什么老师教没有孩子在社会中学的快,那是因为学校学的和他生活的关系不大,不妨去问问孩子学化学,学物理有什么用,可能十个孩子有七个会说,不知道老师说学就学。试问抱着这种理念去学习怎么会让自己快乐。这样的学习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以前我一直都在设想我们天天在学语文孩子就是不爱学,可是却偷偷的在看小说看历史故事。等上来中学发了历史课本吧却有又没有兴趣。难倒是老师要求的就会反感吗?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不是,最大的区别就是老师要求的惩罚有目的,而自己选择的书籍没有压力,看的好不好也没有影响。但是得到的知识却是相反的,大家不妨在回顾一下:是你自己在被我偷看的书籍内容深刻,还是你小学的课本内容深刻。答案我认为是统一的。至少我是小学课本我几乎已经忘光了,但是我小学看的那本小人书的内容是清晰可见的。既然发现了这个契机我们就要去用去尝试,去证实看看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虽然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认知我认为是可取的。我也会尝试去设计方案,去观察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倘若真的能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中的三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