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读(三十七)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说雅言的场合包括读《诗经》《尚书》和行礼时,都说雅言。

雅言:就是当时说的官话或者是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讲的应该是齐鲁一带的方言。

孔子用雅言传播《诗》《书》,希望他的弟子们对周王朝产生文化向心力。大家同声同气,才能同心同理,减少国家之间的冲突。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xī)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这么回答呢,他这个人啊,用功学习时就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就忘记了忧愁,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快要衰老的人了。

女:汝

奚:怎么,表示疑问。

叶公:楚国叶县的地方长官。在当时的楚国,大县的县长才称得上“公”。孔子遇见的这一任叶公叫沈诸梁,那个著名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跟他有关。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并非是个生来就就什么都知道的人,只不过因为喜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勤奋不懈的努力去学知识的人。

一出生甚至就无所不能、不用学习就通晓一切知识,这只能是传说里的神仙或者被神化了的圣贤。比如轩辕黄帝,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就是这么形容他的。但孔子从来就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圣人。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神道。

孔子是位务实者,他对各种不可靠的无法掌握的事情,从不花时间和精力去闲扯。包括对上古流传下来的许多说法。即使有人来问,他也是从理性实践的可能中去做出自己的推断,而不去附会种种神秘主义的解说。这是一种影响了中国人2000多年的独特又务实的态度。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即使几个人一同走路,他们中也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如果是优点就仿效学习,如果是缺点就自己加以改正。

这句话最该注意的地方是后面那句“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里最精彩也最容易被我们在日常里忽略的,就是怎么从别人的缺点错误里学习。能够从别人的失败或者缺陷里汲取养分,那才是真正的会学习。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孔子说:上天赐给我这样的品德,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桓魋:宋国的大夫,全名叫司马向魋。这时孔子和弟子们刚刚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就遇到了这么个心怀恶意、企图加害于他的人。

孔子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礼的时候,桓魋下令让人把那棵大树放倒(就是威胁要取他们的性命)。弟子们劝孔子急速离开,这个时候,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种境况下,孔子说这话,有给学生们壮胆鼓劲的意思。

                                        2019.2.6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简读(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