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了话白酒

  年前年后期间,大家的心都被武汉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牵动着,没想到疫情的蔓延来得如此汹汹,就像上帝施的魔法,已经波及到我们自己的身边,使人猝不及防,看上去是那么的扑朔迷离。心情像石头一样沉重,使人抑郁,压抑、憋闷、焦虑、甚至扭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家里耐心等待,默默地在心里祷告“愿我们的白衣战士早日剖析病毒,研制出治愈的药方,愿被感染的同胞早日康复”!

  今日立春,我早早地起来,准备给小孙子做炸春卷吃,昨天晚上煮好的红小豆、枣,加上红糖、桂花酱制作好了馅。随即把阳台的窗户推开,准备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时,一股微微的凉风吹了过来,空气格外清爽。俗话说春风和气,的确春天的风少了许多刺骨的凉意,多了几分温暖的气息。望着窗外,“游手好闲”的雾霾也已经散去,顿时,烦恼的心情也随雾霾一扫而光。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我把春卷的面和好放在面板上醒着,便随手打开朋友圈,两条信息映入眼帘。一条是“杭州市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给市民的10条建议”,其中第六条是“加强营养摄入,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不吃野生动物。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适量饮酒。”一是今日头条“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医的论点”的报道。

  这一段时间,微信中有关防治冠状病毒的办法天天有之,包罗万象,不可胜言,且阅读量每天倍增,人人都在家里探寻治疗的秘方。一度影响了我的文学作品阅读量。人们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情,其实都在说明一点:“都不想死,我们都想活着”。

  根据我在酒厂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所掌握学习到的有关白酒知识以及积累的大量资料证明,中医、科学研究:“适量饮酒”靠谱。但笔者必须强调的是,“可适量饮酒”是疫情防控的生活建议,并非治疗建议。在此非常时期,我想给大家进一步的分享,以免误导消费者,让大家不信谣,不造谣,从专业的层面普及一点白酒知识,以供大家对白酒有个初步的正确认知。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确实有“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观点。此外,《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齐民要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均将酒作为重要方略,并附录了多种酒方。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将“酒”作为治病的“药”来研究论述。李时珍认为:“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用酒来炮制药物可以增加药物的疗效,即使是现在,中药房里许多中药还需经过酒的炮制。据《药典》收载的常用酒制中药近50多种,名方中酒制中药入药也不少。因酒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之功效。自古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在中医里酒是很好的药引子,可以提升药效,帮助药物溶解发挥药效,这也是白酒的魅力之一。

  几千年来,饮酒避疫是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经验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药的多种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鞣质、有机酸、挥发油等皆易溶于酒中,如果中药用酒送服或经酒浸泡后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可提高疗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大家天天喝的白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呢?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大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我国人民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白酒酿造工艺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耐人寻味。酿酒必先制造大曲,因为“曲乃酒之骨、粮乃酒之肉、水乃酒之血”。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

我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

  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我们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

  我们酒业一直坚持自己制曲,制曲时间一般都是在端午节以后,到时,大家可以去酒厂参观制曲这个工艺。端午制曲,在时节上即保证了高温大曲生产过程中的温度要求,也保证了酒曲微生物的成长发酵。这是因为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阳光炽热气温上升,湿气蒸腾。在古人看来,端午的到来也预示着“百毒齐出”,蚊虫飞动。于是才有了“端午插艾”,用以防疫驱邪。

  今天,我们大家经常喝到的白酒,一般都是大曲酒,是大曲加上“高粱、玉米、大米、小麦、糯米”五种粮食,酿造的酒。这是因为五粮酒配方:香•甜•醇•滑•劲,五味俱全!多种粮食酿酒,不同的原料进行生产,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风格,对于我们酿酒行业上常说的术语,每种粮食酿制的酒的风味不同,如:“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小麦躁、糯米绵”这几种特点,概括了几种原料与酒质的重要关系。

  我们用粮食自然酿造,想酿出极致美酒,就必须应天时、得地利。白酒行业素有“夏歇三伏”的传统,意思就是“顺应天时,夏不酿酒”,民间自古就有“冬出酒、夏出油”之说。即在夏季停产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出窖、不蒸酒,而是将酒醅继续放在窖池里,持续缓慢的发酵,这叫做“压窖”,也叫做“度夏”,压窖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酒的品质。为了生产出品质更加上乘的好酒,结合我们北方的气候条件,我们一般将压窖时间延长至100天左右。窖池中的酒醅,经过三个多月的时光历练,经过夏季高温的充分发酵,产生大量的酯、醛类香味物质,富含更多的有益微量元素,是酿酒人千百年来找到的酿酒的绝佳窍门。压窖之后酿造所得之酒窖香浓郁、丰满醇厚,是一年之中最好的酒,通常被尊为“度夏头排酒”,堪称白酒酿造的精华所在。

  喝酒能不能灭病毒、喝多少度的酒、喝什么样的酒、喝多少量最好。在疫情时期,我们更应该科学规范的防疫是对的。《诗经•七月》里的几句诗。原句是“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就说明了用这稻谷酿成的这春酒,用春酒来求长寿。

  民间谚语“每天一口酒、活到九十九”,就很好地说明了每天饮多少度的酒,多少酒合适,其饮酒量一口,一般指的是52度的纯粮白酒,也就是相当半两酒(25克左右)。《本草纲目•酒》中有“少饮则和血行气”,这句话论述了饮酒时应把握的“度”,以免大家沉湎于酒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句源自《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意思就是“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而白酒的功能恰恰就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活血化瘀,通经络、促进消化的功效.其全身血液流畅无阻了,百病皆消,这就顺应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道理。

  因此,从消费者层面来看,因疫情原因,就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少出门、不聚会”。其《菜根谭》一书中就有一句经典的话,“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说明了赏花饮酒之妙、之乐、之趣。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科学饮酒、文明饮酒、健康饮酒的理念也与之不谋而合!

  作者简介:

  韩帮平,祖籍山东平邑,18岁来嘉祥打工,长期在山东嘉祥工作,先后任职山东红太阳酒业集团党委秘书、主任、销售部长等职。曾在各类报纸、杂志发表通讯报道、报告文学上百篇。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在各类文学平台陆续发表诗歌、散文、小品、小说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来了话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