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征战风云起,英雄热血写春秋!

起因

本文是为了帮助读者理清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起因和过程,在大家熟悉的春秋五霸的基础上做精简的脉络梳理和背景拓展。诸侯争霸的局面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其起因要从春秋初期发生的周郑交质和繻(xu)葛之战两件事说起。

周郑交质与繻葛之战

西周末期郑国开国君主郑桓公(姬友)与周天子是近亲,长期担任周王室卿士,主持政事。后任的郑庄公凭借国力强盛,无视周天子权威,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出现了“春秋小霸”的局面。东周第一任君主周平王非常不满,双方谈判后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即周平王的儿子与郑庄公的儿子互换作为人质。

周桓王即位后,免去郑庄公卿士之职,双方矛盾继续激化。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领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应战,结果在繻葛周桓王的军队大败。战斗中周桓王还被射中肩膀。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在天下诸侯面前颜面尽失,威望更是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继续衰弱,诸侯国纷纷开始扩张自身势力,互相争霸称雄。对周王室来说,周郑交质和繻葛之战开了个坏头,从此更加无力号召、约束和管辖天下诸侯。

管仲助力齐桓公称霸

首先崛起的是齐国。管仲任齐相之后改革成效显著,齐国因而国力兴盛。这时候边境少数民族狄族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屡屡举兵向南侵犯,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周王室衰微,无力组织抵抗。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代替周王室行使权力,联合邻国,抵抗北方山戎族南侵。大约公元前660年前后,管仲带兵北击山戎,开辟地方500里,然后全交给燕国管理;再战西狄,扶助邢国和卫国复国。

这些战争都获得了成功,在诸侯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业。管仲带部队在一次行军时迷路,然后巧妙脱困,给我们留下了“老马识途”的成语。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宋国是周初分封建立的公爵国,国君是商朝后裔。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内乱,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继承君位。此时楚成王借中原纷乱将势力推进到中原地区。此时宋国国力尚弱,宋襄公却想充当盟主,依仗公爵国的地位号召和带领一些小国,向南与楚国争夺中原霸权。宋楚之间的泓水之战爆发,坚守贵族礼仪的宋襄公一败涂地。楚国成为实际的中原霸主,其兵锋一度达到黄河两岸。

一心想称霸的宋襄公于战后第二年去世,宋国一蹶不振。虽然宋襄公霸业未成,但毕竟有几个小国跟随过宋国,进行过小范围的会盟,因而有些史书把宋襄公算作春秋五霸之一。

这时候,随着晋文公执掌的晋国崛起,春秋时期最动人心魄的晋楚争霸开始了。

晋楚城濮之战

由于晋国的内乱,晋文公重耳在回国即位之前,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十九年之久,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即位后仅八年就任用贤能,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其强盛比肩齐楚。他继续像齐桓公一样,“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的名誉。即位后立即出兵帮助周襄王(周王室也发生内乱)复位。

随后与楚国发生了城濮之战(公元前634年),一战成功,被周王宣布为诸侯新的霸主。晋国从此被授权代替周天子征伐天下。晋国随即在践土与各国诸侯举行了盟会,史称“践土之盟”,标志着晋国长达一百多年的中原霸权的开始。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国人的祖先曾在西垂之地为周天子养马,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而立国。前659年,秦穆公继位,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屡次帮助晋国的公子们(包含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实现秦晋之好。

秦穆公实施东进策略,但由于强大的晋国阻隔,经历“崤之战”和“彭衙之战”的失败,只好放弃。秦穆公又向西向南发展,逐渐灭掉西戎二十多个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秦穆公虽然没有实现在中原的称霸,但他的作为奠定了秦国的基本版图,为战国时秦国东出打下基础,还促进了西部民族融合。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国受封于周成王时,子爵国,封地在汉水和长江中游区域,那时候还是蛮荒之地,长期被排除在华夏文化区之外。俗话说楚人“不服周”的劲儿,进入春秋时期后,楚国国君即自称为王,苦心经营,发展为春秋时期疆域最大的国家。

相比晋国历代有强卿主政,楚国是历代出名王,公元前613年嫡长子的熊侣即位,他就是楚庄王。年轻的楚庄王韬光隐晦,“一鸣惊人”平定了内乱,接着灭萧伐宋,北上败晋,终于勒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霸业。

弭兵之会

从晋文公称霸到楚庄王霸业末期,一南一北两国的争霸战几乎持续了六七十年。中原的中小诸侯们被夹在中间,过着朝秦暮楚,惶恐不安的日子。于是宋国执政大臣华元、向戌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以求停战谈判,维持和平。结果14国最终达成协议,晋楚平分霸权,各国承诺向晋、楚同样纳贡。这两次成功的外交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盟会召开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四十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中原各国,虽然承担着繁重的贡赋,但毕竟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外战平息,各国转入内部权力斗争。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争霸的接力棒又传到了位于东南地区的吴、越两国手里。

吴越争霸

吴越两国偏安一隅,相邻为伴,又相互征伐。中原弭兵之会后,中原留下争霸空间,吴越欲争霸,必先征服对手,以解除后患;双方进行了二十余年战争。

越王勾践即位后,励精图治,在文种、范蠡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装作俯首称臣以迷惑对手,终于择机攻灭吴国。后人名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就是越王勾践的故事。

越国吞并吴国后实力大增,越王勾践北上中原主持会盟,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清楚的脉络

把春秋诸侯争霸的前后过程梳理一下,发现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郑庄公小霸、齐桓公首霸、宋襄公欲霸不能、楚成王一战成名、晋文公败楚称霸、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问鼎中原,弭兵之会后诸侯暂时偃旗息鼓,末期吴越再次争霸。这就像舞台唱戏,乐曲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是:诸侯征战风云起,英雄热血写春秋!

到春秋末期争霸战的尾声,诸侯国只剩二十来个了,其它已经相继被大国兼并。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侯征战风云起,英雄热血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