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之“做傻的聪明人”

关键词摘要:

尊重    知识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识付诸行动,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    教科书上的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成为活学活用学问的,必须首先成为具有实行能力的人,实行能力来源于——吃苦     人要有远见,长时间的吃苦,才有长时间的收获    善于做小事    有了“懂”的感觉,就缺乏想要知道的兴趣     每一次说不懂的机会,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     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    做决定之前,冷静地思考、判断,“让我等等再说”……

再这么抄下去,我几乎想把整篇都抄下来了。

正如洛克菲勒所说,他写在书上的,也算是知识,这些你认为对的知识,不光是匠人从象牙塔里编辑而来,也是像他这样的成功人士的经验所得。如果也仅是读一读,恐怕说得再怎么好也只是蜻蜓点水般掠过了,别人的经验还是别人的。把重要的摘抄下来,把有所感的写下来,也许就离成功的经验近了一点点。

这么多金句不知从何谈起呢?关于知识这一点,我想到了“得到”。尤其是有了少年得到之后,我几乎想买所有的课,第一门买的郝广才老师的作文课,徐来老师的博物和科学课,鲍鹏山教授的水浒,薛兆丰教授的经济学……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一切都是新鲜的,样样都想尝个鲜。有的是因为被圈粉买了课,有的是买了课被圈粉。得到的课怎么就这么好呢?

后来慢慢发现,好的东西,好的渠道太多了,我学不完,买了的还有没学的,我开始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需要什么?然后,我不盲目买课了。现在我甚至觉得,得到真的“得到”了吗?我一直没有买过听书的课。阿老师说得很对,通过听书,你可能能快速了解这本书讲什么,好在哪里。但那是别人的阅读经验,而我需要的,并不是读多少书。比起懂很多知识,我更需要通过阅读来锻炼自己的思维,锻炼阅读的能力,从阅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关于吃苦,我先想到的是我自己。如果,从小饱受病痛折磨,要一辈子吃药来维持不算健康的健康算吃苦的话,我自己觉得算是一个挺能吃苦的人了,或许比起很多人来,也根本不算。现在想想,这些苦练也可以说成就了我坚毅的心,很多不可思议无法忍受,再我看来也不过是理所当然般正常。有时候我怀疑自己被扭曲了,我可以不忍受,我可以改变错误的选择,但事后又觉得这不过就是生活吧。

我还是想想我的孩子吧。我在努力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她需要吃苦吗?她如何吃苦呢?有的专家说孩子需要挫折教育,有的专家又说所谓挫折教育根本是变态。我想,发展正常的孩子是能受得起挫折的。生活中挫折总是会存在,让孩子自然地去经历,去感受,去应对各种挫折是不是对的选择呢?就像亲人会离去,就像姥姥姥爷家总是离她很远,就像我暂时没法送给她一条小狗,这都是她的挫折吧?她必须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回一次成都,她会更期待和珍惜和姥姥姥爷在一起的时光;她也必须接受妈妈目前没有能力给她换一个房子方便养狗……

自作聪明的人,很不幸,我身边就有……(今日言尽于此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之“做傻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