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圣乃得真孔子

一、《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应该用什么方法读

《论语》是子书,也就是诸子著作的一种,并不是经书,也不是儒家思想的系统专著。形式上是孔子和学生的聊天,是春秋晚期的白话,本身并不是经。

另外,《论语》是语录体写成的袖珍本,应该拆开来读。《论语》是学生们回忆整理老师孔子的话,共有两种整理方法,一是一问一答,记住以后再口耳相传,这就是“语”;另一种是做课堂笔记,再加工润色,这就是“录”。学生们把自己的记录凑在一起,编辑整理,就成为所谓“论语”这是“论语”的本来含义。

从近年出土的竹简中,能够发现《论语》的编辑线索,这些竹简都是将每一章分开抄,每章分为两三根竹简,说明《论语》很可能是像抄卡片一样凑起来的,并没有严格顺序。孔子的思想有系统,但是《论语》并不系统。

所以,在读《论语》时,既不要把它当做经书供着,也不要相信《论语》有神秘的一贯系统,必须按照固定顺序的说法。对《论语》最好的读法,就是要尊重原书,把它拆开来读,通过对比和分析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李零依据考古发现和他对《论语》的认识,对《论语》采取“纵横”读法。纵读,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出孔子、孔门弟子的年表,按人物出场的年代顺序读。横读,就是按照主题摘录的方式,把全书分类,分析它使用的概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从中梳理孔子的思想系统。

二、孔子变成圣人的过程

孔子活着时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在他死后才被“加工”成了圣人,到了汉代,孔子才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表。

通过对孔子提到的所有的圣人和仁人的列举考证,可以看出来,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聪明人。孔子觉得,圣人都是贤明的政治领袖,都建立了类似乌托邦的盛世。从时间上看,这些圣人都远在东周以前。孔子认为自己绝不可能成为圣人,因为从智力来说,他只是“学而知之”的普通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聪明人;从地位上说,他也没有机会施展政治抱负、达成圣人的贡献。

孔子被树立为圣人的过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各派学说都在互相攻击。孔门大弟子们为了团结同门、争夺话语权,开始全力树立孔子的圣人地位。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称为“圣之时者”,说孔子就是活圣人,对“圣人”概念作了重要修正。荀子又说:孔子是不得势的圣人,与尧舜的区别很小。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要竹简发现,为孔门和儒家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材料,暴露了以往对早期儒学体系研究的缺陷,也就是忽略了孔孟之间的孔门七十子。孔门大弟子代表人物,是七十子中的十人,称为“十哲”,而真正演化为后世儒家体系的,却是十哲之外、孔子的弟子曾参。孔子身后,儒家分为八派,曾参并非主流,但因为有著作并教出了子思、孟子这样的徒弟徒孙,反倒后来居上。到了宋代,宋儒建立了儒家道统,道统就是思想的正统体系。在这个道统中,原本四科八派的孔子学术,简化为由孔子传曾参、子思传孟子,乃至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脉单传。这个过程,在宋代捏造出来的孔庙祭祀制度中体现得最明显,这并非孔子与儒家的本源。

至于官方对孔子的推崇,从汉代开始到清朝达到极致。这种“人造孔子”过程,掩盖和扭曲了孔子的真实人格和真实思想。

三、《论语》里记述了哪些孔子思想要点在终极问题上,孔子重视天命,更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最重视的不是天道,而是天命。他关注的天人关系,是人对天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他认为天意和天运不能改,只能认命和服从,这也是基于他的贵族血统论立场。他对天的态度很明确:既充满敬畏又理智地敬而远之。

在人性判断上,孔子谈得不多。相对于思考人性的本质,孔子更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标准。在《论语》中,君子是出身和表现的结合,孔子重新为君子的道德标准下了定义。对孔子在《论语》里谈到的君子道德标准,李零归纳为“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这十个字。其中,最重要的中是“仁”,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拿人当人既要拿自己当人,也要拿别人当人。“义”就是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自我约束,使之成为道德勇气的源泉。“信”就是说话算数,内容必须合于义。

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要纳德于礼。与人交往,要遵守一套规则和秩序,就是要守礼。礼是贵族圈里的纪律和规矩,小到待人接物,大到国家制度,主要用来处理贵族的内部矛盾。针对老百姓的,则是通过政令和刑罚。孔子主张以德、以礼来治国,反对仅仅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治国。在政治中,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名分,明确君臣间的身份和权利义务,其次是建立礼乐,再次才是刑罚。

金句

1.去掉孔子的圣人名号,不是为了否定孔子,而是为了客观看待他不容忽视的真正价值。

2.阅读《论语》的大忌,是将它作为意识形态,当做政治、道德甚至宗教教条,以至于为了维护孔子的圣人地位,用现在的价值观进行曲解。

3.孔子的话,都是说给精英和君子的,孔子关心的事和没有贵族身份的“小人”们无关。

4.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号,实际重视的是加工之后的儒家伦理和政治实用主义;儒生们崇拜孔子,实际依托的则是科举制度。撰稿:贾行家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圣乃得真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