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

图片发自App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由一位叫富贵的老人,以第一称“我”口述自己的生平。富贵出身地主家庭,年轻时浪荡无型,吃喝嫖赌,最后赌输了全部家产,一夜间由地主沦为穷人,父亲的郁闷而故让富贵清醒,决定重新做人,拿起农具,租种了过去本属于他家的田地。不久母亲生病,他拿了家里仅有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却意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两年后被解放军俘虏释放回家,母亲却早已病逝,女儿凤霞也因发高烧成了聋哑人。可是命运却没有眷顾这刚刚团圆的一家四口,儿子有庆在给县长老婆输血时被抽干血而死,富贵找到县长想要去拼命,发现县长竟是他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后来在文革期间经不住迫害,也悬梁自尽。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几年后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的去世让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四年后女婿二喜在一场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苦根接到乡下一起生活,本以为祖孙两人相依为命,苦根会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可以慢慢长大,却不料七岁的小苦根却因生病后吃豆子撑死了。

        富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在这一系列的跌宕起伏中也经历了与亲人、朋友的悲合离合。在亲人相继离世后,富贵这样说道“往后的日子只能是我一个人过了”,“我是有时候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让我想起《我们仨》中杨绛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开后只是淡淡的一句“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简单的一句话,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细致的描写,却让人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

        暮年的富贵买了一头老牛,也取名叫富贵,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他在自己的枕头下面压了十块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读到此处五味杂陈,不能改变命运时,恭顺地领受命运,也是一种高贵的、顺从的、大气的姿态。可是若不是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又怎会有这样的淡定和从容?

        《活着》通篇语言平淡无奇,但却字字扣人心弦,无法言说的悲凉沧桑吸引着我坐到半夜,一口气读完,数次落泪,富贵的经历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什么叫“有些人,光是活着,便已是拼尽了全力”。我多么期望中间能有一个幸福的转折,苦难可以就此终止,美好的人生重新开启。也许富贵并不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道理,也说不出什么富有哲理的话语,甚至对于命运强加给他的接二连三的打击,他都选择了接受,依旧活着,淡定从容,善良地面对这个世界。也许人生就是一场得失兼容的路过,就是让我们在命运的进退之间不疾不徐的从容,不慌不忙地坚强,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吧,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