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

今天宋老师读完《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一书中的第3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写了阅读笔记后,在共读群中留下了两个疑问:

1.她感到自己的教后记,缺少理论的支持。但是不知道怎么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

2.既然课堂生成,是备课不充分造成,那么如何才能备好学情?尤其是面对自己不熟悉的班级?

第二个问题,王老师给予了详细的回复,他的阐述我很认同,不再赘述。第1个问题,他做了简要的回复,方法也不错。(文末附上王老师的回复)

关于第1个问题,关于写教后记时,怎么才能多一点理论的支撑?平时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的问题?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我想再聊一聊自己的想法。

其实这个问题,吴松超老师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2章中已给出了一些方法的,就是要认真地进行教材解读,认真研读教材,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好教学目标,制定好教学策略,写好教案,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

在备课这个环节,还有一本参考书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参加公开课的教研活动,或者是试卷命题等研讨活动,不管是哪个学科,有一类书出现的频率是最高,那就是"新课标"。

不管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评价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新课标。所以一个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研读新课标是绕不开的一个坎。平时的研读,备课过程中对照着研究,写教学反思时对比着研究。这就是一个提升教学理论的过程。

除了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对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也很有帮助。教师教学用书一般都有教材编排的一些意图呈现,仔细研读,你就能更好地应用教材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黄爱华老师团队曾经在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群中带领着一批老师仔细研究教材,研读教师教学用书。作为参与的老师之一,我觉得受益匪浅。

研读好了教师手中这常用的教材、课标、教学用书,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用心地备好课,写好教案。上完课进行教学反思时,在对照着前面的设计深入思考,如此反复,教学理论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如果还能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相关的书籍,观看一些课堂实录,听一些主题讲座,那你的理论提升就会更快。

记得有几位很优秀的老师回顾自己的成长故事时,不约而同地聊到,自己曾用心地大量地观看过自己所喜欢的名师的课,并模仿他的设计,在班级里进行实践、对比、反思、改进。

我想这个方法一般的老师也可以试一试。

总之,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基础,研读、反思、实践,再复盘,是必不可少的。


附上王金祥老师的回复:

对于第一个问题,你可以采用读书加实践的方式,慢慢把读书中总结出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后记的写作中,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和反思。如此的反复循环,肯定会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都取得进步。

书中已经说了,其实也并非所有的课堂生成都是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前的备课和预设越充分,对于课堂的走向越容易把控。就像国家调控经济一样,教师对课堂的进展要进行宏观调控,不可能对每个细节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都按照既定的准备和设计不可更改的推进。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再怎么充分准备,也仍然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

      客观地讲,课堂上的生成既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难以预料的。教师要有多手准备,实时的调整把控自己的教学节奏和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向着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

推进。

      课堂教学后的反思非常重要,它就是将自己的教学与课前预设的目标一一对照,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地方,总结经验和规律,有利于今后的备课和课堂教学。

      以上所讲,主要是针对自己所教的班级。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班级,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艺,特别需要教师灵活的课堂把控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课前交流和了解,从原班级的老师哪里了解情况。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发现,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策略,并非一成不变的,按照原来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去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活动(记得好像是干国祥老师说的),你不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因此,课前的功课一定要做足,设计要灵活,努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