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人学育儿】家风家教传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在2015年,兴起一股家训风,网络上纷纷传起谁谁的家训,然而,却感受不到古人那种代代相传家风家教,感受不到家训对后代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国家领导人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重要性。

《梁启超传》提到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教对他的影响很重大,上一篇文章有也简要的说明了梁启超接受的早教内容。

在《梁启超家书》中比较全面体现家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子女教育的方法。很深刻的体现了家风家训,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品德教育的重视。

梁在给儿女的家书中多次提到,要他们认真的品读《四书五经》,品读中国传统读物,更多的是启发他们理解圣人的心。传统文化中体现“义理”和“名节”,是立足之本的家风家教,强调是道德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

梁启超在《论幼学》一文中提到:“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儿童时期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开端。

这一时期的教育质量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长期而关键的作用。当然,早教是讲方法,讲效果的。在《论幼学》一文提出四个原则:循序渐进、乐知乐闻、张弛有度、强记不如善悟。

循序渐进

“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早教是一个过程,讲究顺序。犹如建楼,一步一步来,不能从中间建起。

观当代不少幼儿早早的把古诗、国学经典等背得朗朗上口,为让孩子背的更多,许多家长更是每天努力的教。

这种强加给孩子死记硬背,意义不大,只能让孩子更累,更不想学习。许多家长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早早就把孩子学习的兴趣扼杀了。

乐知乐闻

每个孩子都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只是好奇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跟他们讲一些故事,例如古今趣事、天文地理浅识,又或者各类动物等等。

从这些孩子常见的事物作为引导,慢慢去识字,那就比较好了。最担心的是不尊重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强加的学习内容。

上周我们在讨论研发一个给孩子周末放松的旅游产品时,许多孩子在该年龄段的同事就告诉我,这个产品卖不动的,孩子周末都没空的,在各种培训班。

张弛有度

梁启超提出“不过三时”,不让孩子劳累,不畏难,“习音乐、习体操”,如此才可“无厌苦、强筋骨”,还可以使孩子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

这个目前许多家长犯难啊,如果不给高强度的培训,孩子跟不上,落后了怎么办?这里就明显体现出家长的焦虑了。他们确确实实是担心孩子未来,这个可以理解。

那么,强加的东西有用吗?这么多孩子消化得好吗?不论是梁启超,还是王阳明,都提倡小孩子要玩够,我们许多人推崇的美国不也这样吗?除了玩、学习,音乐和运动也是很有裨益的。

我理解体操不仅是运动,还包括游戏。众多学者研究,童年阶段与孩子多游戏,不论是对情商、性格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

强记不如善悟

这很符合当代的时代背景,当前信息时代,内容之多恐怕靠背诵是背不下来的,纵然背熟了所有经典,对工作、生活所起的作用也只是一方面。悟其道理,融通使用才更好。

我现在也相通一件事,我以前推崇王阳明提倡,让孩子先背熟经典。我现在不这样想了,这个毕竟有它的时代背景的,明朝基本是以科举为主,不像现在有如此丰富的职业选择。

再或者,几年后,计算机植物人脑中,又或者只是简单一副智能眼镜,查阅信息只是简单一个指令就可以获得,那么背诵还有多大意义?


梁启超的育儿成就值得大家学习,最近反复在读《梁启超家书》,很是享受。对于养育孩子,《论女学》、《论幼学》也一定对你有所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名人学育儿】家风家教传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