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隶属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跻。

——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孔子的二十孙。

        此篇小文确实展现了孔融异于常人的“小时了了”。在众人的一片赞叹声中,我却从他那句反驳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读出了他“大未必佳”的命运。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能诗善文,名士,文学家。可这些都不是我想谈的内容。本文只想就他太露锋芒、逞一时口舌之快而落得全家被杀的结局,谈点个人对其“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看法。

        人自小聪明是好事,可随之而来的恃才傲物(傲人)就不是好事了。

        如果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能做到乖乖不言的话,他必定是“大佳而且是大大地佳”,按他的才学当个大宰相也是相称的。遗憾的是他自小的言行里都是浸润着傲气的聪明。逞一时口舌之快的结果就是招来了杀身之祸。

      “孔融被收,中文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每读这则小品文,我的心里特别难受。能说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八九岁的两个儿子是多么聪明可爱啊!如果这两个儿子能够活下来想必应该是栋梁之才。可就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恃才傲物,锋芒太露,屡次污慢权臣曹操,最后奸雄曹操忍无可忍不仅杀了他还杀了他的全家。二个聪明可爱的小儿子自然无一幸免。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他不知收敛,说话没有把门的,葬送了儿子们的小命。

      孔融能诗善文,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都很欣赏孔融,孔融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而且是非常的刚直,他看出了曹操的本质,因此多次在公共场合嘲讽、讥骂曹操,让曹操非常的不爽,应该是勃然大怒,只不过碍于孔融的身世加上社会地位,不好对他下手,不过等曹操稳定下来,终于还是忍受不了孔融长年累月的嘲讽,就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长年累月地随心所欲地嘲讽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枭雄曹操,根本就是往枪口上撞嘛!问题是撞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全家人的安危。可是当逮捕官吏真来了的时候,孔融竞向他们求情留下孩子的生命。八九岁的儿子说:“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连八九岁的儿子都能看懂的政治套路,他竞没看懂。如果想救儿子的命,不放下高傲的心去求曹操而去求他手下的官吏有啥用。还真不如不求的好!不求,还能说是为了汉室江山的固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这一求更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做事不考虑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卿家性命。

        教育孩子从小努力学习长知识是要紧的,但更要紧的是具备韬光养晦的智慧。古人云:“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欠精神。故与其肉胜,不如骨胜,与其多露,不如多藏”。别逞一时之勇,遵循中庸之道。先保住自己的命再谋求发展也不迟嘛!低调做人的智慧,好像越“小时了了”的人越欠缺,不合群,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在团队合作中被踢出局,往往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你因自己的太优秀容忍不了别人的优秀。他瞧不上“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大才曹操,固那个摇摇欲坠的羸汉是其一,也许嫉妒曹操的能力也是其二吧。

        具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气量的枭雄曹操如果不是忍无可忍,不会杀掉他的。所以说孔融的死某种程度上是其咎由自取。呜呼,可怜了他那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