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哆咪【大咖讲座】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鸡飞狗跳,幼儿为啥如此喜怒无常

Carrie.Xu徐盛璋

医学及应用心理学双学士

拥有8年以上婴幼儿早期教育经验

曾任国际知名早教中心资深指导师&讲师

“喜马拉雅”微课签约讲师

贵州电视台“育儿大师”栏目签约讲师

“今日头条”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

刚刚给孩子一块新橡皮泥,TA还高兴得咯咯笑呢,没想到紧接着就因为妈妈帮着捏了一下,小宝贝立马哇哇大哭起来!

这种“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鸡飞狗跳”的情境,爸爸妈妈肯定不陌生吧?

老话说得好: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其实,这些情绪的起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爸爸妈妈如果能理解孩子善变的原因,并且学习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不断变化的情绪,不仅能帮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同时自己也不用整天绷紧神经了,带娃的亚历山大顿时减去一大半。

为什么幼儿会那么情绪化?

为什么当他们的情绪变化时,场面堪比爆炸?

原因1:有需求,却表达不出来

我们这个世界是巨大的、令人着迷的、不断变化的。

这听起来好像挺不错,但对于1-3岁、身高不足3尺、词汇量不足20个的孩子来说——生活真是太难了!比如刚刚那个“橡皮泥”的例子,孩子哇哇大哭,可能是因为想自己捏,不想让妈妈捏;也可能是孩子想保持橡皮原来的形状,不想让妈妈给捏变样……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孩子目前的表达水平,实在是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啊!于是只好大哭。

应对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没法立刻弄清楚孩子想要什么,这太正常了,因此,请保持冷静!这不是任何人的错。既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爸爸妈妈的错。

你可以尝试平静地说出孩子的要求,大声地说出孩子可能想要的每个物品的名词,并指向它。这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以便于下次孩子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要求。

而且,只要爸爸妈妈平平静静,处变不惊,孩子的情绪也会慢慢像父母靠近,渐渐平静下来。

原因2:没有时间的概念

“等一等”是地球上的小孩子都很难理解的词。

比如孩子想喝牛奶,并且已经清晰地跟妈妈说出了“想喝牛奶”的需求,那这时候妈妈的回答就相当关键了。

如果妈妈习惯性地来了一句:“等5分钟”!哈哈哈,小心,暴风雨可能要来了!

应对方法:

小孩子没有“5分钟”的概念,也不懂怎么“等一等”,这些词在孩子的心中可能约等于“再也喝不到牛奶”。所以,我们首先得立刻用语言回应孩子的需求“宝宝想喝牛奶,妈妈知道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要求被接受了。

然后,得让孩子知道“怎么等”,或是让孩子真正看到“5分钟”是怎么流逝的。比如,给孩子一个音乐小玩具:“让小熊陪你唱歌,唱完小星星,妈妈就能把牛奶拿过来了”或者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番茄计时器,平时玩耍的时候用来计时,也可以很方便地让孩子真正看到“5分钟”、“10分钟”是怎么一点点流逝的。

原因3:逻辑能力还不足以超越情绪

孩子几乎没有处理不断变化的情绪的经验,所以当强烈的情绪袭来,孩子通常无法招架。比如傍晚的时候,孩子在小公园里玩得正开心,妈妈突然说“该走了”,孩子一下子就大哭大闹、大发脾气。

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足够的逻辑推理能力,他还不能意识到,离开小公园,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做,比如回家吃好吃的、回家见爸爸、爸爸一会儿给讲故事……

孩子大概只能想到:一离开小公园,好玩的事情就完全结束了,那可不伤心吗?而且,当孩子们非常专注于一项活动,而大人却希望他们立即改变自己的状态,这种期望对于孩子来说实在太高了。

应对方法:

提前跟孩子计划好接下来的事情,让孩子提前有个美好的期待。比如:“我们在小公园玩一会儿,然后就去接爸爸,爸爸给你买了故事书哦”。如果孩子很期待那本故事书,他很可能反过来提醒妈妈“我们是不是该走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做出这么好的计划。如果计划有变,必须马上走怎么办?孩子肯定会很生气、很愤怒、很委屈、很沮丧……然而有情绪了,并不是什么问题,人的一生不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吗?了解和处理自己不断变化的情绪,也正是孩子需要学习的。

这时候,妈妈可以贴心地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情绪和想法:“我知道你玩得很开心,你不想走,你一定很生气吧”。

孩子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把“生气”、“愤怒”、“委屈”这些词汇和自己的感觉联系起来。但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帮助孩子用词汇标记他的情绪,那等孩子快上学的时候,他对语言词汇和感觉的联系会理解得越来越好,那时,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会越来越棒。

原因4:太饿了

有时候,父母可能低估了均衡饮食,以及良好睡眠时间表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有经验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饥饿或疲劳的时候,是最容易发脾气、不讲道理的时候。

应对方法:

营养良好,生活规律,随时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行为问题也较少。所以,做好计划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有经验的父母,都尽量不把游戏时间、早教课、看医生等事情安排到孩子的午睡时间。

其次,始终携带一些健康的零食,以便于在小公园、小广场玩耍时,给孩子快速补充体力。

如何看待孩子发脾气?

有时候,无论爸妈怎么努力,如何尽力理解孩子,小孩子的大脾气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做得不好,也不是孩子太难缠。

发脾气是件很正常的事,因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在忙着做自我教育。他们在试探,哪些行为可以成功地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发脾气,只是孩子众多“生活实验”之一。

发脾气没错,发点小脾气,表达自己的挫折感,有利于孩子清醒一下,释放压力,这样他们就可以又学到新东西。如果我们要求孩子“不论在哪里都不能发脾气”,那孩子内心的压力就无处释放了。

只是,发脾气不能成为孩子达成目的的手段。如果爸爸妈妈不断屈服于孩子的尖叫声,那无异是告诉孩子:“你想要啥,发脾气就行了”。

但只要爸爸妈妈能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花点时间和耐心帮助孩子学会了解情绪、处理情绪,虽然有点麻烦,确实非常值得的。

经过一番尝试和错误之后,孩子最终将懂得:“发脾气无法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但我心情不好时,我知道妈妈会耐心地陪着我,等我度过这段情感风暴。妈妈会无条件地接纳我,我爱妈妈!”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哆咪【大咖讲座】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鸡飞狗跳,幼儿为啥如此喜怒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