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冒险,有些人会被别人拯救,有的人只能自救

作者:隐梦尤

看完这本书后,迟迟不能下笔,不知道要怎样来评价它,形容我的心情。对着电脑屏幕,流行歌曲已经循环播放了几个来回。

2008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和北京奥运会声名远播不同,“5.12汶川大地震”以从未有过的惨烈破坏震惊世界。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5.12这个日子,仍然是我们脑海里可怕的阴霾代名词。

十年前,汶川,之于我,不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是像唐山一样,提起来就会联想到一场灾难,成为一个让我心悸的名词。不同的是,唐山还是我的家乡。

十年后,我选择看这本《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因为我知道,再怎么能体会不测带来的痛与悲,也做不到经历者的感同身受。而这本书的作者李西闽是一名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他曾在废墟里被埋76小时。

这本书,讲述了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我”、杂志摄影记者苏青、以及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李翠花一家的故事。“我”在震后多次无法忍受身体疼痛与内心恐惧,试图自杀,患上了严重精神问题而不自知,在不忍抛弃妻女和不愿向恐惧认输之间徘徊挣扎;摄影记者苏青眼见一对新人在自己面前瞬间消陨,总在试图做些事弥补内心的愧疚;当地农妇李翠花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却也努力想要一个新的生命。三条主线并行,同时还写到了很多其他热心义举的人物,比如苏青的女友孙卉,比如一起前往玉树灾区赈灾的文霞、王飞。作者用了虚构和现实穿插叙述的方式,使读者在一边了解故事始末的同时,也一边跟进着作者的写作进度。

书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整本书读完,很沉重。书中每个人都在自我救赎,也在解救他人,灾难给人带来的后遗症、心理和身体上的伤痛跃然纸上。“活着,太艰难了,书中所描述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还是没能够写尽这十年的痛苦和欢欣。”整部小说,并不是在消费悲伤,相反,描述的心理活动、行为指向,真实而又揪心,包括几年后玉树地震,“我”、苏青在自身身体精神状况都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依然为灾区赈灾支援。

我想,作为一个敏感的作家,一个从鬼门关里死过一回的敏感的作家,更像是在通过记述,来对这十年间忍受的心理折磨做宣泄。他害怕死亡 ,恐惧死亡,又多次陷入到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他也在用这种方式在呼救。

是的,呼救是本能,也是自救。有些人会被别人拯救,有的人只能自救。在汶川大地震过去十年后的今天,这本书问世,于作者、于那些经历过生死劫难的人而言,意义都不一样。阴影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但不会消失,但生活依然要继续。

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能得到好报,就像书里赈灾女侠文霞,她有乳腺癌,又坚持在玉树赈灾时得了肺积水,不治离世;就像苏青,汶川地震中失去一只腿,安上假肢后,一直在救济关爱李翠花一家,玉树地震时,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支援,假肢接触的骨头感染,后得骨癌。他们用行动和爱,用他们无悔的方式对抗着生命里的劫难。

命运让人敬畏之处就在于,它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给你惊喜还是惊吓。作者用了悲情的结局描述了也许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让看这些文字的我们懂得,“活着就是冒险,生命脆弱的如黑暗中的微火,唯有爱可以守护它。”

我也是一个惜命的人。从很小的年纪,就有了敬畏生命的认知。为了爱我的亲人,好好的活着是第一要务。

我也许永远做不到苏青、文霞那样不顾自己性命奔向更需要帮助的人,那是大爱;但我愿意常怀悲悯之心,并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伸出手去救助那些呼救的人,就像孙卉,就像作家的妻子,珍惜是福。当灾难不能预期的来临时,所有在灰暗时刻仍隐忍陪伴、热爱生活的人们,才能自救。

敬畏,珍惜,豁达,六字箴言,送给读这个书评的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就是冒险,有些人会被别人拯救,有的人只能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