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0042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曾国藩传》阅读分享17

天津教案,曾国藩被朝廷当成替罪羊,一世英名几乎毁于一旦。“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精神备受打击,曾国藩的身体越来越差。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本书的第十七章: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来看看鞠躬尽瘁的曾国藩,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为国家做了什么。

1.回天无力,日暮途穷的绝望

天津教案,曾国藩胸怀救国救民之心,尽心尽力,把自己的清誉和生死置之度外,但落得了“汉奸”“卖国贼”的下场,更为痛苦的是,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曾国藩是清王朝的忠臣,忠于君臣大义,忠于对国家利益。在列强环视之下,清王朝覆灭,就会国破家亡。

辛酉政变,曾国藩对慈禧和奕䜣的组合,满怀好感。他认为慈禧英明果断,奕䜣聪明过人,认为大清中兴有望。剿捻时急于求成乱指挥;天津教案有权术无见识,更让曾国藩对慈禧绝望。

曾国藩早年立下了内圣外王的志向,穷其一生为之奋斗。补救无术,日暮途穷,然而到了垂暮之年,却猛然发现清王朝统治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已经回天无力了。

2.油尽灯枯,仍操持国家大事

曾国藩资质平庸,不仅指他的智商平常,也包括身体素质不太好。30岁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但曾国藩31岁起,就感到耳鸣疲劳,后又失眠、吐血,话说多了就浑身乏力,又得了皮肤病。

30岁的人,50岁的身体。曾国藩以如此孱弱的身体,承担起挽救国家、填海补天的大业,多年的辛苦和操劳,导致了严重早衰。尽管如此,在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和自省,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命的后期,曾国藩的核心目标是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渐图自强。为江南制造局设翻译馆,和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学生赴西方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30名幼童,从上海远赴美国留学,这批人后来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3.精神偶像,传统文化践行者

大清王朝还没有抵达平安的水域,曾国藩这个领航者就去世了。“程门今已矣,立雪再生来”,“惊悸悲痛,神魂飞越”,感恩于曾国藩的人品修养和胸怀,他的门生故旧痛惜不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失败的。他是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他一生立志救国救民,以一人之力,想挽回整个腐败的政权,无异于螳臂挡车。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曾国藩是成功的。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他资质平庸,一生勤勉,善于反省,立功,立德,立言,做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曾国藩在实现理想路上的坚韧不拔,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登峰造艺,为后人树起了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丰碑。

你可能感兴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