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

                                  权映嘉 3160108114

      “楹联”又称对联、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楹联可以根据用途、内容、字数、修辞技巧以及联语来源这五种方式来分类。楹联有四大要求: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图片发自App


      这是岳阳楼上的一副楹联,根据楹联分类,此联可以称作名胜联。这为清末贵州知府窦垿所题。上联纵向论史,歌颂岳阳楼人文,用诗词人物典故;“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唐代诗人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忧后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古代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相传他曾三过岳阳楼,有醉戏美女的传说。以设问引出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又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悠悠历史,浩浩江水,抒发不胜感慨。下联横向写景,极言洞庭湖水势,描述岳阳楼及洞庭湖四周的景物。洞庭湖为潴,扬子江为流,巴陵山为峙,岳州城为镇。下联末句设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联语用排比、铺陈和当句自对等手法,由人及地,由古及今,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事物和道理,一人一事、一层一迭地反映出有关岳阳楼的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而雄伟的原因。上下联文的照应关系,贯穿始终。联中重复用了四个虚字“耶”和“者”,对于调整对联的结构、增强对联的气势、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下”,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来”,是平声,符合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这联有十一个分句,一气呵成,不完全拘于格律,全联节奏铿锵,气韵流转,汪洋恣肆,自成格调。读来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此联位于在越王庙正门上,根据楹联分类,此联可以称作名胜联,哀挽联。相传,秦大士与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游览杭州西湖。大家一起游览了三潭印月,便沿着苏堤来到岳坟,一眼就看到岳飞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便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袁枚发现秦大士一脸的尴尬,故意和他开玩笑地说:“秦公,我们今天来作副对联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如何?”还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就出了上联:“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此联之妙,妙在题岳墓而无一字道及岳飞,只从秦桧一面着笔,以奸相秦桧之被人唾弃,反衬民族英雄岳飞之受人仰怀,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妙。联语中含有自嘲之意,同时还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之情。上联最后一个字为“桧”,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秦”,是平声,符合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图片发自App


      楹联并不是全都很正式,此外还有一些趣联,比如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尸)。

      楹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汉字语言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楹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