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和法治

《大学》读到治国,听起来就很像是夸夸其谈,毕竟国君只有一个,放在21世纪的现代化政治背景中更显得不切实际,儒家这一套东西,怕是过时了吧?

农夫总以为皇帝家用金锄头,不了解一件事就妄加揣测是人性的必然,哪怕明白这个道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

儒家理念上承三皇五帝时代,又被中华民族实践了两千多年,诚然少了点时代性的加持,也不会影响这份智慧的光芒。

从《大学》成书的那一天开始,“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合适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封建时代读书人对“齐治平”的态度可能想今天小白领对PPT教程的态度类似,实在有违儒家本意。在我看来,齐治平是圣人留下的案例题,学好案例,回到生活中才能做好应用题。修身之后,齐治平无非是把自己的修为推行于更大的范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的道理,道理这种终极思辨的产物,没有最佳适用范围,只有更大的应用范围,只看个人用不用得起。所谓更大的范围,多一个人就是更大的范围,多一个物件也算,多经历一件事情也算,人的格局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变得宏大的。

“治国篇”让我想到礼治和法治这两件事,孔子重礼但没有机会从政实践,秦以法治强国,看起来似乎是礼治弱于法治;回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法治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有点啥事儿还是亲朋相助,这样看来似乎礼治更为重要。要我说,这种把礼和法割裂且对立来看的观点本身就是极大的错误,错误源自对人类社会的误解。

人与人相交流,形成社会,当中有货币、制度、技术等等外缘力,本质离不开“人与人”,你若被人欺负了,定然是不会开心,总要做点啥,不管是报复回去还是发泄一下,就和其他人又连上了线,生活中一件件小事就这样把人和人联成了社会。日久见人心,相处得久了,傻瓜也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身边的“人与人”,如果把这个社会当成一个数据库,数据之中逐渐会分析出一些结论,比如与人友善总比对谁都凶巴巴得好,比如与人合作的时候权责利要对等。

数据库的结论是恒久且稳定产出,有些人读得懂,便可以把这些结论化为己用,或法或礼,都是一层外衣,供其他读不懂的人可以参与讨论。换言之,这些结论都是社会运转中“秩序性”的凝练,是一套能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好的密码。

至于如何解读密码,《大学》教了格致诚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礼治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