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 生态校园 生态学习

校本课程——家乡风情之四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070:

偶尔在网上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介绍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就。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在中国人40年顽强对抗后,30%的沙漠覆盖了植物,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5000万亩地水土不再流失了,黄河年输沙量,也因此减少了整整4亿吨!治沙人用驴驮、用肩扛、用手挖,硬是顶着狂沙种下一棵棵树。把不毛之地变成了良田,种出了土豆。

读起来激动人心,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近乎绝境的自然条件下,有这份业绩,治沙人令人佩服。功者当代,利在千秋!

洛阳地处内陆,距沙漠遥远,感受不到沙尘暴摧毁城市和村庄,摧毁生命的切肤之痛。但有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自然条件下,绿化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

正值初夏时节,如果去宜阳,乘车从董王庄出发,一路向北。南闫公路以西大多是山地,一眼望去,也是一片翠绿,个别地方还有星星点点的裸露。可能是山地的自然条件较差,某块地方正好是岩石。总体绿化的较好。董王庄四周环绕的几座山,西边的黑山,南边的磨钟山,远远望去都是一片碧绿。

毛乌素沙漠,在南北朝时期还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后来因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而成了沙漠。生态系统脆弱的地方,往往会造成荒漠化。

在当今时代,环保问题越来越紧迫,关系到了人们的生死存亡。环保已经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毛乌素沙漠治理取得的辉煌成绩,就是我国高度重视环保的一个重要证明。

洛阳地处内陆,环保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学校的国家课程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要占很大的比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应该把环保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开发。塑造良好的环境,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具备环保能力。

环保主要牵涉到垃圾的处理,废气的排放,废水的管理,绿化。

在前几天参观孙旗屯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创意非常妙,用一些下水管道拼接而成的小花架,绑在教学楼二楼的栏杆上,种了一些小小的花草。这些花草一看就是学生从地里挖的,但是这种主动的去绿化的精神,确实是十分耀眼的。

环保不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美化的问题。最美的莫过于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干净的校园,花草树木自然而优雅的姿态,以及经历春夏秋冬的自然的美丽的生长过程。

学校以环保作为校本课程大有作为,他切合了时代的紧迫要求,环保能力是未来人的一个基本素质。

对于学校来说,垃圾的处理就是一个分类回收利用的问题,这个倒也简单。废气的排放,学校也没有什么多大的问题。废水的利用是值得推敲的,特别是在当今缺水的情况下,废水的二次利用在学校内是还可以开展的。

能够做得非常充分的,当然还是绿化。毛乌苏沙漠的治理,一个是种草,一个是植树。

对于人类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大自然尚未被充分的开发,人们只关心放牧和开垦耕地,种植庄稼,不关心生态的保护,造成了草原的荒漠化,变为了沙漠。对于当时的人,无可指责,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尝过这样的苦果。但是到了今天,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还只关心放牧,只关心开垦土地种植庄稼,不去关心脆弱的生态环境,这是在犯罪。

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问题是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在当今的世界上,粮食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紧迫的问题。但是现在不能不关心环境保护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赶上粮食的问题,甚至超越了粮食的问题成为同样紧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必须在关心放牧,关心粮食种植的同时,关注脆弱的生态环境。

树木具有多种多样的作用。树木是地球上氧气的主要制造者,他高大的身躯,繁多的树叶,就是氧气的制造工厂。树木保存了水,一片树林就是一个绿色的水库。绿色水库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在洪水到来的季节,树林的蓄水功能减少了雨水的下泄量,减轻了洪灾的危害。雨过天晴,绿色水库中的水能够蒸发到空中,改善当地的气候小环境。同时,在炎热的天气里,绿色水库水分的蒸发吸收热量,降低周围的温度,使人和动物有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高大的树木能够降低风速,给人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形态多种多样的树木各有一种优雅的姿态,使人产生多种多样的美感。树木是鸟类和动物的家。树木的果实是动物和虫类的粮食,有些果实还是人类的重要食品,具有经济价值。许多树木是多种药材的来源。树木在造纸、家具和建筑等多方面有很多的利用价值。树根深深的扎在地下,能够疏松土壤,紧紧的抓住土壤。比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有许多的作用,其中有一个作用就是它的树根能够伸到道路的下面,起到了巩固路基的作用。

相反,会造成种种的不便和灾害。宜阳灵山寺,高大的观音像背后有一段护坡被冲毁了多次,又重修了多次。半米多厚的水泥护坡,也抵挡不住不断的坍塌。如果这里生长着一些树木,根可以深深的扎到地下,牢牢把土壤禁锢着,比混凝土做的护坡,不知要坚固多少倍。

树木的作用如此,一些草类的作用,和他基本相似。

把绿化环保,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来做。可以达到几个效果,一是改变了学校的生态环境,使学校空气清新,气温适宜,空气湿润,降低风速,增进师生的健康。这和校园文化创建上的点缀,完全不同,有质的区别。二是增强了学校的美感,多姿多彩的树木花草,缓解师生的心理疲劳和紧张。环境优美吸引鸟类和小动物,给校园带来了生机。三是甚至可以产生一些经济价值。四是能够防止部分地方的滑坡,保护建筑。第五方面的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设计、种植、保护、研究、观察的过程,是一个丰富的课程。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每一种绿植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走进去,便为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如果把生态绿化作为一种课程来开发,处处都体现着学生的智慧创意。各种绿植不在数量而在种类。还要注重各种搭配设计。当然这一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增加更替的过程。学校要注意整体的美感,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规划,这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这种把环保作为学校校本课程来开发的概念,和以前的绿化美化校园,以绿化作为学校文化象征的做法,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有质的区别。第一个区别,它是要有效的改变学校的生态小环境,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绿化美化的层次上,当然他有绿化和美化的作用。第二个区别它是作为一种课程来开发,要学生来广泛参与,并在参与中,培养一种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给学生学到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综合运用场所,结合具体活动具体环境把国家课程活学活用。而不是请几个园林工人,把学校环境布置好了,学生负责站在旁边欣赏就行了。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把整个校园的绿化环保,变成学生的作品。第三个区别它不是简单的借一些花草树木来表达学校的文化,他关注的是生态。

所以他的本质是生态,所需要的树木花草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说教室,一个教室放500盆小草,也是必要的。有的完美教室,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为主题,以生态为主题的完美教空,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数量的巨大,需要经济的支撑,但完全可以因地制宜,不去追求花盆的好看,不去追求花草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从地里家里找一些很容易养活的花花草草。可能一分钱也不用花。树木的栽种,除了观赏树木以外,完全可以用一些非常便宜的身边常见的树木。

花草树木多了,浇水是一个问题。水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学校的废水利用。第二个是雨水的收集。根据全国正在掀起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可以在学校挖几个地下的蓄水池,储存雨水,用来浇灌树木和花草。有了蓄水,也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浅的安全的小水池,放一些小鱼虾之类的,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这些可能需要有资金投入,但是不会太多。

当然要在保证学校活动空间的前提下。所有能绿化的地方都要绿化,环保不是艺术点缀而是主体。用各种绿化来美化各种空间,创造各种活动空间。

从古至今,人们孜孜以求的改善自己的微生活环境。现在的各大公园,基本上都是古代贵族所留存下来的。现在的人们,养几盆花种几棵草,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但是这远远不能改变生态环境,只是一种安慰和寄托罢了,希望能够看着办公桌上的小草,幻想自己生活在一片树林中。

把学校作为园林和公园来营造,以生态保护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是一个可行的道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用实践活动培养了一个个环保人,学校的生活为他们幸福的环保人生奠定了基础。他们走出学校以后,以他们的行动来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就像栽下一棵树一样,能给人们带来长久的好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一种校本课程的开设,它的深远意义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第二个重大作用确实改变了学校的生态环境。第三个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学习知识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

毛乌素沙漠的治沙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40年,把不毛之地变为绿洲。我们条件远远要比他们优越的情况下,何愁不能做到呢?

在一个绿树成荫的学校中,几栋教学楼藏身在一片绿色之中,有时还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声,看到几只鸟飞进了树丛中。教室外的走廊上,密集的摆着一盆盆的花草,各种各样的花盆,各种各样的花草,似曾相识,好像学生家中的某个东西变废为宝,好像地里边的某株野草来到了学校。教室中,后墙根,黑板下,窗台上,凡事能摆放花草的地方,全被摆放。每天的课外活动,学生忙碌着打理花草,用积存的雨水来浇灌树木,学习有关花草树木的知识。在一株株花草旁,挂上一些知识卡片。定期他们用美丽的花草树木,装饰成一个活动空间,来展示他们的花草种植研究成果。展览室中摆放着学生,一本本有关于树木花草的故事文集。在收获的季节,学生举办收获节,品尝各种各样的果实。学会用花草来装扮教室,学生也把自己的家布置得十分优美。在双休日董王庄有集市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培育的花草,放到集市上售卖。

个个成为环保人,青山依旧笑春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绿色校园 生态校园 生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