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1

20210911

一段文字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毛泽东又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创造性诠释的,亦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尺度去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以便甄别出何者是优秀的因子或成分、何者又是应当摈弃的糟粕。

以“实事求是”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实事”和“求是”这两个词原本都是动宾结构,即为“实其事”和“求其是”之意。其原初出处,是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所谓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但毛泽东把这个中国术语纳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阐释之中,将其改造成为一个表述马克思学说的特有的措辞。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它创造性地诠释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如此一来,尽管“实事求是”一词有了语境和语义上的变化,但从实际中追求真理的基本意涵却并未改变,而是通过新的阐释方式被保留了下来。

这样的情形,在毛泽东思想及其发展中是不乏其例的。它充分显示了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被赋予中国语言、中国气派的产物,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原则和依据去甄别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结果。

马克思早就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他认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互化”的意义上,马克思学说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融入中国历史的不断敞显之境界中,继而塑造并建构着中国现当代史,以至于同中国的历史难舍难分,以至于难分彼此。

这种实践上的历史性融会贯通,蕴含着马克思与孔夫子的彼此相遇,浓缩着他们所分别代表的思想之间的有机整合。只有具备此通达的眼界,我们方能发现、洞察并揭橥出其中的微妙消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