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浅谈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人才是国家之栋梁,未来之希望。从古至今,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其历史研究价值。针对如今社会对应试教育的争议,需要追根溯源,通过对中国早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探索来探究应试教育的利弊比较。

我国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但宗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官员选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贵族垄断官场情况出现。因此社会的稳定与否与贵族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此情况下,社会上相继出现了如举荐、军功、招贤等一系列较为公平的选举方式。

到了汉代,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出现了以察举制为主的选举方式。做官的标准不再是血统,转而更重视德、才、孝、廉等品德。相较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更加注重对有能力者的重用,同时减少贵族血统为官,对当时巩固皇帝的地位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但以推举为主的察举制,难以见得其中的公平性。汉代就常常出现以金钱贿赂举荐者而谋得官位的情况。

与察举制相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这种人才选拔模式。这种选拔方式同样注重品德,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寒门弟子为官的机会。但也被掌权的世家大族垄断,机会往往不会偏向真正有才却清贫的人。

直到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大。为巩固中央权力,削弱世家大族对皇帝的威胁,将选举权全部归与中央,出现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科举制。科举制不限制参加者的地位与身份,在制度上给予每个参与者公平的参与权。由隋唐到明清,科举制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改善,但主题仍是将考试与为官挂钩。

现如今,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但在现代教育确立人才选拔制度之初,受到了科举制的残留影响,出现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活力已经成为时代所需的主流精神。时代需要创新,国家需要发展,这一切都迫使教育不断的改革完善,从而为国家提供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试教育不再是唯一且适合的人才教育方法,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问现如今什么最重要,答案当之无愧是多元化的人才。有了人才,未来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从这一点来看,以提高学生考试能力、忽视德智体美教育的应试教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人力资本需求,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造成社会缺乏创新活力。

其次,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过于机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来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态,丧失学习自信心。对教师来说,无法全面客观的评定教师水准,造成对教师人才的忽视。

但应试教育并不是十恶不赦,通过对从古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探究,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仍然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从知识传授方面,应试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思维训练方面,有利于形成学生规范性、系统性思维。并且与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相比,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也相对公平。

应试教育有利有弊,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看法。考卷可以考出人的知识掌握程度,却不能考出人的素质。无论是社会还是高等教育的校园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素质无法拥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出于公平的角度,应试教育的考试在目前更加公平。因此对待应试教育应该冷静看待,接受它的同时探索一种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来取代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浅谈应试教育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