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宋词有语云24节气中的某节气:寒影初回长日至。尽道朝天添一线。

这便是第22个节气——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至23日交节。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一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自冬至之后出现。也就是说,冬至过后,中国各地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这时侯山中的泉水流动并且温热。

因为冬至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此日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它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是“大吉之日”,在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自古便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在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北方地区,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但是,并非随意乱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首先,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所以说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其次,忌慕名进补。如鸡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喝的。鸡汤的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又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对于三高患者,补鸡汤不如不补。如人参、如狗肉等等。

第三,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会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而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是药三分毒”,任何补药服用不当或过量,都有危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