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知行合一王阳明》 06

十行采集:

1.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调,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成为王阳明心学的灵魂。

2.“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其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

3.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除恶。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

4.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应该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决定,这样才不会疑虑和悔恨。

5.王阳明为什么说“致良知”看似简易,其实艰难的原因:知行不一。如果我们做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它难就难在我们不能持之以恒地致良知,所以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6.孟子所谓的“良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纯粹立足于人的情感和道德上,属于善恶之心。而王阳明的“良知”则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

7.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所谓“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践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不需伪饰,只要本色表现。

8.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

9.只要我们苦下致良知的功夫,就可以避免被人欺骗,更可以避免别人的攻击。问题是,攻击和欺骗的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中,而在对方的手中。这可能是心学的一个缺陷。

10.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荣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无物,何尝能为物所迷?!

一行精华:

“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其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感受,启发,行动:

攻击和欺骗的主动权在对方的手中,有人说,这可能是心学的一个缺陷,我倒认为,这反而是心学的一个优势。

心理学家根据博弈论中“囚徒博弈”的规则,进行了一次计算机模拟策略的多回合囚徒博弈积分赛,最终获胜的策略叫“一报还一报”,其规则特别简单,只有两条:1.先对对方表达善意;2.根据对方本回合的策略,确定下一回合自己的策略,以善对善,以恶对恶。由于第1条,“一报还一报”从来没有在单独对抗中赢过对方,但是在大量选手的海量对局后,它以稳健的积分增长遥遥领先。

把这一策略与我们的人生对比,不是非常有借鉴意义吗?我们的人生目标,从来不是要赢过某个人,而是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

突然发现,阳明心学的所谓缺陷,不正是“一报还一报”策略的中国传统文化版本吗?

一、不以恶意揣度任何人,哪怕之前有过嫌隙。这样我们就能活得坦坦荡荡。

二、不惧怕任何恶意攻击,因为心即理,强大的内心如明镜,可以恰到好处地反击。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我们就能活得从从容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知行合一王阳明》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