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进第十一之 子路死于“刚之过”(7)

今天顺着昨天写的“行行如也”的子路,来试着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解释一下。

在《论语》里写了“行行如也”的子路,于公元前480年,在蒯聩和其儿子姬辄争夺卫国统治权的内乱中不幸死去。而实际上当时也是完全可以逃命的,性格“刚之过”的子路正应了孔子谶语“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的预言。从子路生前留下了“君子死,冠不免”的佳话,可以判断子路应该是慷慨赴义而死的。

《周易・系辞下》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里讲人们要判断刚柔之间的关系,加以实用。王夫之在著作《四书训义》中说:“刚柔,皆道之用也。刚之过,或不足以通吉凶之故;而柔之过,则人欲易溺,而天理不能自持。”子路律己甚严,属于“刚之过”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说这话的之前就有那么一句,“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据说这句话出自比老子还老的黄帝学说的铭文里《金人铭》中,“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老子借用来的。

刚柔,皆道之用也。先说一个用柔的故事反衬一下刚之过,说“六尺巷”的故事。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杨注》:得死,当时俗语,谓得善终。”不得其死就是不得好死,不是善终。

强梁者多见被解释成为强暴者或者强硬者,从外表上看身体特别好武艺高强的人;从态度上看简单粗暴特别较真的人;从脾气上看是脾气火爆一点就着的那种人,一般认为这就是强暴者。但是,结合这段话前后文来说,强梁者并非指的是孔武有力的莽夫,而是指那种不懂得调和和退让的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就是阴阳调和的事情,而“强梁者”的“强”是事物“阳刚”一面太过突出的表现,阴阳严重失衡,发展的前途是走向极端,自然也就不得其死了。子路的不得其死就是强梁者的表现。

仲由=强梁者=不得其死。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快乐,或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赞赞赞赞美之词,哈!那会激励我今后写出更多好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論語》先进第十一之 子路死于“刚之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