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民俗文化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会议总部也设定在了潍坊。现在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国人民称为风筝的故乡。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 。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风筝,中国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风筝"这个名字,大约始于五代,据明代郎瑛《询匈录》记载,五代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在纸鸢头上系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发出象"筝"一样的声音,故名之为"风筝"。真正开始兴盛, 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 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 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 东门外, 沙滩上……板桥横亘, 河水初泮, 桃李葩吐, 杨柳烟含, 凌空纸鸢, 高入云端。”潍坊风筝造型生动美观、扎制技艺精良、色彩绚丽逼真、起飞轻巧, 被赋予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潍坊还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合风筝放飞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这些都使得风筝文化在潍坊大地上扎根成长, 成为潍坊从古到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这一现象从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可窥见一斑。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画家郑板桥曾任潍县 (潍坊的古称) 知县, 离任后, 他的潍县朋友郭伦升来看望他, 郑板桥回忆起了曾经在潍县的生活, 做了《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里》, 写到“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飞彩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其中的纸花就是比喻风筝。可见, 当时潍县百姓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就是放风筝。到近代, 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 其盛况在《竹枝词》中可窥见一斑:“风筝是在东城墙, 购选游人来去忙, 花样翻新招主顾, 双双蝴蝶鸢成行。”诸如此类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它们都承载着人民对于风筝的喜爱之情。时至今日, 潍坊和潍坊人民已经和风筝密不可分。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发展需要文化的强力支撑。潍坊风筝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都寄托着"吉祥"和"吉庆",兴趣和理想。那绚丽多彩的颜色,与其说是所模仿事物的标志,毋宁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可能感兴趣的:(潍坊风筝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