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案例荟萃》 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一本《方法论案例荟萃》,记录下里面提到的一些方法。

1.why-what-how 金字塔结构。任何一个事物或问题都可以套用这个方法论。其中why是事物的或理由或原因或动机,也可能是目标或愿景;what是为了达成why要做的事情;how是具体的方法或手段。以削土豆为例:“夫妻在做晚饭,女主人:老公,把袋子里的土豆削一半下锅煮。而老公是把袋子里面所有土豆的每个土豆皮削了一半,下锅煮了。结果:两口子吵架了;家人没晚饭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浪费资源。分析:歧义在于“削一半”,女主人提出一个问题,“削土豆下锅煮”,实际上这是一个How,Why和what都省略了;对于男主人只是尽心尽力的完成任务,没有思考How背后的实际含义,即why和how都没有去思考”,在实际工作中,DB下的需求也经常是How,而不是why和what。

2. 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有类似的地方。两者的区别还得进一步思考。整体性思维有几个要点:a. 在了解了问题的全部之后再着手进行解决问题;b. 建立思维略图,即建立一个基于客观情况的框架。使用思维略图,能帮助你发现思维的坏习惯和思维偏差。在实际生活中,最好的能解释整体性思维的是去自助餐厅吃饭。如果你进入餐厅,一看到什么食物就装着盘子上吃。最终你会发现后面很多好吃的食物后悔没有吃到,因为实在是吃不下了。正确地去自助餐吃东西的方式应该是:进入餐厅,先从头到尾把餐厅所有食物浏览一遍,确定出有哪些好吃而自己也想吃的,建立起好吃食物略图,然后着重去自己想吃的食物位置取食物,这样达到了自己想吃的食物都吃到啦。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平衡事物都整体,减少返回的时间,在自助餐例子中也避免了后面发现好吃的食物而把盘子中的食物拿出来一些。缺乏整体性思维,就会从局部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能看到的事情出发去思考,这样下去,每个人考虑的内容都不一样,谈论的事情也不一致。也即所谓的“盲人摸象”。

3.单纯化思维:本质就是砍掉枝叶,抓住主干;也就是抽取事物必要的特征来进行思考;

也可以理解为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处理。一个很复杂的事物,一个一个地去掉不影响主题的枝叶,最后留下来的就是主干,即是事物的本质。单纯化思维还可以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几个事物视为同类事物,从而扩大起使用范围。通过扩大范围,可以让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通过经验来进行预判。

4.知识的“困境”。 何谓知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组合的静态快照。对实际情况很好的解释的静止状态。

那这样就会出现:积累知识的过程,会成为发现下一个新问题的障碍。以嵌入式系统寄存器为例,寄存器分为只读寄存器(ROM)和读写寄存器(RAM),前者是不能写的寄存器,后者可以多次读写的寄存器。显然人类的知识都不是前面描述的类型。在寄存器中还有一种是可编程的只读寄存器(PROM),即可以写一次的只读寄存器。作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更像PROM寄存器一样,我们对于一个新的知识,一般都能很快的学习到,而要跳出最初的记忆或不受历史知识的影响将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知识”困境“之二:我们定义一个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封闭系统”,因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设定问题的边界,明确什么是“问题,什么不是问题“。定义了问题的边界,那就不可避免了把相关变量也排除掉了。也许排除的变量将来是不应该被排除的。

模式识别也类似于知识,它有助于理解,但是也会导致死脑筋,钻进一个死胡同。原因是人们把一些知识模块化,框架化。那必然的就会有限制,进而思维固化。

5.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并找出差异。

6.创新者:指的就是“重新划线”的人,而创新就是找出发生在事实和解释之间的“畸变”,展示与之相对的“新画线”并使其具体化。

7. 蝈蝈型思维和蚂蚁型思维

具有蝈蝈型思维的人,发现问题,即在白纸上定义框架或打破现有框架建立新的框架,是开放体系思维,即“不知道的事”开始思考,一般有以下特征:

1.志在成为“唯一”

2.希望自己决定

3.若是认为问题本身不对,就会放弃解决问题,开始自己定义别的问题。

4.在思维上拥有高度自由度,认为一切问题都能找到方法解决,总是将矛头对准自己的创意。“另辟蹊径,自己独自获胜”是他们的工作哲学。

具有蚂蚁型思维的人,解决问题,即在现有框架内做最优化处理。是封闭体系思维,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巧解决问题。一般有以下特征:

1.志在成为“第一”

2.希望他人决定

3.指标确定就会干劲十足

4.“变量固定”的蚂蚁,一旦解决问题的进展不顺利,就会把责任归于他人或环境;容易怀上责怪他人的想法和受害者意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方法论案例荟萃》 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