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难方有“摊”

刚说完直播经济,另一个风口又呼啸而来——地摊经济。

摆地摊,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热议,不聊一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第三十三篇,当然就是看一看这个“摊”字。

“摊”字其实是融合了两个字而来,左边是一个“手”字,右边应该是一个“滩”字。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一个“难”字。

“难”字左边是一个han字,右边是一个隹字,“隹”是一种鸟,所以有说“难”的含义是旱灾之年,鸟儿找不到吃的,不免困顿无助。

“滩”字是三点水,表示水面铺开,进水较浅,难以行船。“摊”字是提手旁,就表示用手把东西铺开了。

铺陈以开,开摊大吉。

地摊经济由来已久,在漫漫的农业文明征程中缓步而行。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夹缝生存。

其间经营,恐怕是冷暖自知。

也是市井生活的重要组成,曾经是那么遍布我们的生活。

小时候学校门口的地摊真是有无尽的吸引力,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码放整齐的麻糖,棉被遮护的冰棍,变形金刚的洋片,啪啪作响的手枪……总是围成一圈看了又看,满是向往与好奇。

中学时候最印象深刻的地摊是一种叫“贺年片”的东西,当时流行在年节之时同学间互赠贺卡,所以每天课间都在不停地进行挑选,有天王明星,有朦胧风景,有青春语录,有可爱猫宠,是课业之外的一点精神家园了。

家乡还一直有一个隆重的“八一”节活动,就是建军节期间通街摆摊好几天,本地的、外省的,众商咸集,是小城最为热闹的时刻,又正逢一年中最热的几天,真正是摩肩接踵,联袂成云,挥汗如雨。早年确实是商品物资的集中交流,但时至今日,仍有圈定路段的集中活动,是对传统的回味了。

上大学时候,学校东南门外一到晚上就是热闹的夜市,白炽灯下一排排货架,吃穿用度,应有尽有,服装鞋帽类确实品质欠佳,唯有那几个小吃摊,抚慰夜晚从网吧出来后的心情,印象深刻。

学校里也是有一些练摊的机会,当时主要的品类是书籍和磁带,草坪上凉席一铺,货品一摆,缘分来去,价格随意,重在体验,已经是无关生计了。

新世纪,中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二十年,商业迅速接轨,城市日新月异。

消费场景千姿百态,线上线下锣鼓齐鸣。

地摊也逐步被压缩到了越来越小的场域,越来越窄的时间。

但总有人愿意在小摊间逛一逛,也总有人需要出一出摊。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疫情也是灾年,地摊也是手段。

我觉得出摊无疑是有诸多难处的,即使现今城市管理的氛围缓和,也还是要面对选品、进货、占位、竞争、盘税……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难,才能修成求存的生命力,才能修成温暖的烟火气。

愿合适的,自然发生。

就不要戴上“经济”的大帽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识难方有“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