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七节

前言:此节内容看似由孟子列举了非常多的实例,包括丰年、灾年下年轻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大麦的播种以及成熟的过程和丰收;“龙子”所说过的话;易牙、师旷、子都三者的“贡献”等,而这些实例其实就是为了摆明一个道理:“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凡是同类的事物,都是相似的)”与“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圣人先于普通人得知了我们心中共同的东西)”。换句话说,此节内容只要明白这两句话的道理即能完全掌握此节内容的核心。

赏析(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1:

其一(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

在孟子眼里,因为丰年与灾年的不同致使本身天生资质相仿的年轻人拥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前者懒惰,后者残暴)

提:但是,在丰年中,子弟也可以以另外一个方式要求自身,使得自身能够在丰足的物质保障的前提下,拥有更高尚、高贵的精神品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这样,在相同的环境之下,因着不同的选择,最终产生拥有完全不同生活轨迹的两类人。

提2:在灾年中,亦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待时而动——参加一些祈福、祭祀的活动,向天地祷告,希望能用自己的真心换得一年平淡的生活,等到年成(庚)转好之后,再通过辛勤的劳动,从而转变自身的生活状态,甚至改变整个家庭的消极态度。

其二(易牙的调味,师旷的听觉,子都的审美)、

对于此节中第二段内孟子所言的“口之于味也~有同美焉”是有以偏概全的偏颇的,原句意思为:嘴巴对于味道,有着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着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姿色,有着相同的美感。偏颇之处在于,不是所有人对一道菜都喜欢,不是所有人对一种声音都喜欢,不是所有人对一个人都喜欢,而即使会被看出以偏概全,孟子都要这样表达,原因在于孟子希望以此引出下文“心之所同然者何也?(人心所公认的东西是什么)”,以此来表明人们心中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什么。

赏析2(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其一(龙子所言)、

孟子借用龙子所说之言,在今时若是深究也有其自身的偏颇。“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草鞋之所以相似,是由于天下人的脚都大致相同)”,换句话来理解,其实就是,不用看清身样去制造衣服,我知道制造出来的不会是裤子。衣服之所以相似,是由于天下人的上身都大致相同。这个看似没有问题,但是依旧牵涉到了哲学问题(在此不多做深究)。然而,挖下去看有个问题,即是,就算草鞋不会做成筐,衣服不会做成裤子,不过还是有适不适合的这个问题存在,同一件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太小,而另一个人太大。

所以,此间若要辅助分析“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这句话,就不能深挖,只能停留在表面——圣人的脚和凡人的脚都属于人的脚,给圣人做的鞋子不会和凡人不同(若要深挖,就只能认为是圣人做的鞋子刚好符合圣人脚的大小和尺寸,而凡人的鞋子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尺寸无法完全契合。而这其中的符合与无法契合,就好比圣人的日常完全契合做人的标准(中庸的性质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完全契合做人的标准),而凡人的日常不是不及就是过犹不及)。

其二(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由易牙、师旷、子都延伸到的内心深处所公认的东西——理与义和第六节中所谓的“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类同,都需要后天自我的激活(探求),才能真正被人类所运用。而,一些人只是比普通人先找到了他们,然后经过探求并激活了他们,长期以往用这些东西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变成了所谓当中的圣人。

提:而,圣人出现的意义,其实就是帮助普通人找到他们自己的理、义以及属于他们的或是人类共同的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综:此节内容就是在言明圣人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前者善于发现为人的真谛,过早的比后者步入正确的为人模式。

引申1(赏析1):

易牙、师旷、子都所分别代表的舌(味)、耳(声)、眼(色)可能因为孟子所谓的“口之于味也~有同美焉”会感到有丝毫不快。但,若能换一个角度看待,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日后在“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中选择的标准。

易牙:四大菜系(鲁菜)的鼻祖。

若能延伸到华夏民族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饮食习惯、器具杯皿等),你会发现很多外来的饮食文化是无法撼动传承了上千年的饮食文化的地位的。

换言之,作为土生土长的华夏民族后代而言,对于食物以及食物带有的附加价值(营养与养生)来说,这些东西完全能够成为自身一日三餐的饮食标准。

另言之,若是有幸成为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职业人士,完全可以站在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适合后代、晚辈进食的菜品或是营养物,也更能为当代一些“杂食”类年轻人提供符合他们自身的进食建议。

师旷:可谓音乐鼻祖(善弹琴,辨音力极强)。

师旷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不仅如此,师旷还善于分辨何为“靡靡之音”,使得君王能够在享受听觉盛宴的时候不会被靡靡之音所叨扰,受到不必要的影响或是伤害。

师旷的技艺(能力)在如今即是告诉(年轻人们)怎样的乐曲真正的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促进作用,而怎样的乐曲则是靡靡之音,在暗自消耗年轻人的蓬勃之气,使得他们萎靡不振。

子都:连孟子都认为是当时最美貌的男子,可以说对于谨言慎行的大家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

虽然,子都的人物生平已然没有太多的详细内容了,但是对于孟子所称赞的人来说,应该不止美貌一个优点(在前些节中有提到,不以貌取人),那么,即可从孟子身上反观子都的状况——一个被圣贤所称赞的男子,定然是值得大多数人以其作为审美标准的人物而存在的。

总而言之,虽然孟子这句话有很大的以偏概全成分,但是,依旧给予了我们三种选择标准:易牙→饮食标准(营养与养生);师旷→艺术标准(心旷神怡,规避靡靡之音);子都→审美标准(真正的“美”)。

引申2(赏析2):

人们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会变成团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所追求的东西(因为,团体、社会、国家、世界皆由人类组成)。那么,时下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与孟子所谓的“心之所同然者何也?”是不是同个东西呢?或者说,你觉得是时下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呢,还是孟子所说的东西是正确的呢(理、义等)?

另言之,古时的圣贤之理,圣贤之德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人们所共同追求的东西,其标准、其底线早已腐朽不堪,更无须探究其内涵或是实质了,也许只有开始思考自身所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自己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才能挽回自己作为人类的一条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