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

2021.2.22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无可无不可》(解读论语第357天)

日经第694篇(微子第十八)

经典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与是,无可无不可。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和叔齐吧。”

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要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

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

“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只有完全放下分别,执着,才能做到孔子这样的无可无不可。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和叔齐就跑到武王战马前,拦住武王,不让他去攻打纣王。

武王是起义推翻商纣王,这是民心所向。可是伯夷、叔齐没有办法接受,结果武王还是继续攻打商纣王。

武王革命成功,建立周朝,使人民百姓重新得到幸福的生活。伯夷、叔齐认为自己还是属于商纣王的百姓,所以他不肯吃周朝的粮食,宁愿饿死。

这个气节当然很值得我们敬佩,孔子也是很赞叹,他们是贤人,同时孔子更赞叹的是武王,武王是圣人。

圣人和贤人还是有那么一点区别的,贤人还有自己意思,换句话说,贤人还有那一些分别和执着在,虽然不执着世间功名利禄,但是他们还执着一个节操,执着一个名节,所以,不肯降志辱身。

柳下惠、少连,他们是属于降志辱身。天下无道也不肯归隐,不肯离去,起心动念间还是想显摆自己,所以,也是贤人。

第三类人是隐居放言,也就是说,你想隐居就隐居,还要上罗打鼓来个宣告,这就有点刻意而为。

这七位贤人没有孔子见地高,换句话说,他们虽然能放下世间法,如,名闻利养、功名富贵……可是,他们对出世间法还没有放下。

无可无不可是中庸之道,圣人之达德也。一切因缘而生,又因缘而灭。

孔子该隐居他就隐居,该出来做官他就出来做官,该周游列国就周游列国,无可无不可,这就是他与七个贤人不同的地方。

放下分别、执着,缘来缘去,不攀缘。人生不设限,做什么都没有千篇一律。

重要的是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符合社会价值观,是否长远顺应天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可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