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晖跟诊心得:从一起悲剧看医疗现状

​从一起悲剧看医疗现状


近期,杨文医师被杀案,令人惋惜。从这则悲剧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通过网上流传的这张图,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

孙魏氏,女,95岁

患者2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遂于民航医院住院治疗(具体治疗过程不详),

当天即出现间断意识障碍,后逐渐加重;

无发热

无咳嗽、咳痰

无胸痛、胸闷

无恶心、呕吐

无腹泻

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急诊监护室,自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昏迷,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老太太常年久病在床,直到“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出现意识障碍”。所谓的“无明显诱因”,其实在中医眼里看,久病必虚,“正常衰老”,“油尽灯枯”。


老太太的问题并不是病,而是人之将死,心阳欲脱,导致火不生土,因此脾土机能下降,出现纳差;心主神明,心阳将绝,导致的神昏。这是典型的虚症、死症。


网传,她在医院使用了醒脑静注射液,当然我们无法验证真实性。倘若如此,那就可以解释本案的原因。那就是西医开中药,把虚症当作实证治疗,给患者背道而驰的治疗方案。

醒脑静注射液是脱胎于安宫牛黄丸的一个方,主要组成包括麝香、冰片、郁金、栀子。组方偏于治疗实证、热症。冰片、郁金、栀子都是苦寒药物。对于95岁高龄的老太太是生命无法承受之寒,因此,才有治疗20多天没有效果的结果。

这起事故暴露出来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当前的医疗现状和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

1. 科学家们用西医的研究手段,研究中药;

2. 药厂对中药方剂进行改良加工成西医的口服、注射的制剂;

3. 医院再把这些制剂,交给缺乏中医思维的西医医师,再开给病人;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辩证不准确,患者服药效果不佳。因此,有人指责说,现在的医院,西药负责治病,中成药负责赚钱。

当然,本案也不是特例,还有很多一直在发生的。

妇产科医院里,新生儿黄疸会使用茵栀黄注射液来治疗,即《伤寒论》的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有的有效果,有的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呢?因为黄疸分阴黄、阳黄。茵栀黄是寒性药物,治疗湿热内蕴,阳证的黄疸;对于治疗胎毒重的,偏湿热的黄疸效果好。而病理性黄疸,就要辩证治疗,除了茵陈蒿汤,还要考虑阴证的黄疸。对于阴黄的治疗,《医学心悟》里的术附茵陈汤,要比茵陈蒿汤更加对证。


再比如,夏天中暑,导致的上吐下泻,这时不能直接止泻,而是补充津液,防止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没有中医辨证思维,很容易用蒙脱石散来止泻,这样就会造成“闭门留寇”,病情缠绵。而中医则要辨证,阳暑用生脉饮,阴暑用藿香正气散,解除患者的暑湿状态,来达到止泻的目的。


三皮老师常说,“中医应该借鉴西医的先进的检测方法,为我所用”,“中西医结合,应该是理论的结合”。


三皮老师在成都行医时,治一年轻女性闭经,治疗两个多月,不效。患者很焦虑一直追问,老师让患者做阴超;检查发现没有子宫,发育不全。这种情况,在中医的体系下,不管怎么诊断,也不能确诊没有子宫,不管怎么治,也治不来月经。

西安一位针推的杨老师,他接诊过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手拇指不能屈伸”求治,他准备用小针刀对其进行松解。但是患者是附近的人,他知道患者的在附近饭店帮厨,经常做一些剥、掰的活,拇指使用量较大。于是,令其做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拇指韧带断裂。因此,躲过一场医疗事故。


中医大夫要有开放的思维,不能守着祖宗留下的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中医从《黄帝内经》十三首方,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262首方,再发展到后来的温病理论,再到后世各种学派纷起,中医一直是在发展中传承的,在传承中发展的。


因此,当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应努力发扬、丰富中医的理论体系、治疗体系。

对于,三皮老师如何使用现代科学的发现,指导日常的临床;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阐述。



拓展阅读,以下内容来自药典


麝香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瘰疬,咽喉肿痛。


冰片

【性味与归经】辛、苦,凉。归心、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开窍醒神,淸热止痛。用于热病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郁金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归肝、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乳房胀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血热吐衄,黄疸尿赤。

栀子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与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你可能感兴趣的:(尤晖跟诊心得:从一起悲剧看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