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原题呈现】

6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母亲洗脚。此后,“洗脚模式”成了推行感恩精神和孝道伦理的样板。江西某小学100名学生在操场上给妈妈洗脚以示孝心;北京170名外来务工者为并排而坐的父母洗脚;武汉洪山看守所内的少年犯为母亲洗脚表达感恩之情和忏悔之意;等等。下跪、洗脚的行孝方式层出不穷。

近来,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一种新的制度——“奖孝金”。此制度规定,如果子女等晚辈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等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卷。“奖孝金”现金抵用卷,可以在缴纳护理院相关费用时抵用。

面对下跪、洗脚或“奖孝金”这样的“孝”,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想法?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立意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主要讲下跪、洗脚或“奖孝金”等这些的“孝”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不赞同这些行为。孝悌是“为仁”之本,当发乎内心自觉,倘若看望父母还需人来奖励,这本身就是不孝。因此这种奖励机制让子女看望父母带上了功利色彩,也会让老人为此寒心。打破沉默,以激励唤醒道德自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家立业,父母为其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无数。作为子女,我们理应尽心尽力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赞同这些行为。此举可以起到提醒子女孝顺父母的作用,唤醒子女心中的亲情与孝心,提醒子女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奖孝金”制度可以促使子女渐渐养成孝老的习惯,从而给子女的子女树立孝老的榜样,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孝老的正能量。也可辩证看待这些行为。一方面,这些行为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唤起更多子女抽空陪伴父母、与父母共享天伦的意识,但人的感情一旦与“利”挂钩,多半会变质。“孝”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顺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孝道中崇尚的某些行为,如“父母在,不远游”等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社会实际。这些行为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更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参考立意:这样的“孝”提醒子女尽孝;这样的“孝”更是在引导精神赡养;这样的“孝”充满正能量;莫让“孝”流于形式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方法点睛】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范文选读】“物质化”的悲哀

“奖孝金”的出现、“微博打赏的兴起、朋友圈中“给红包看照片”的流行,这些不仅让我们感叹日常生活的“物质化”。诚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化”不可避免,但当我们切身体会到“万事朝‘钱’看”的尴尬时,“物质化”的悲哀也扰动我们日益空虚的心灵。

护理院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老人多拥有一些亲人的陪伴,这种激励制度在短期内十分有效可行。但从长远角度看,实在是不可取。不知他们是否有想过,那些孤独而敏感的老人得知一切后,会是怎样的伤心?不知他们是否有想过,那些真正关心体贴的儿女被“表扬”后,会陷入怎样一种“道德陷阱”?真正的孝道,如何用金钱来衡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文化,难道也要被“物质化”,被当作商品来贩卖吗?

答案显而易见。

“物质化”无过,犯错的是人心的“物质化”。前段时间争论很大的“扶不扶”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大体现。摔倒的老人,扶起来,害怕被敲诈,不扶,于心里也过意不去。可这本不过是有一次意外,竟让全社会的心都动摇!大家都害怕被索赔,害怕被诬陷,所以有了老人倒地24小时竟无人理睬。在生命和赔款间,人们竟做不出正确的选择了,对财物的重视超过了对生命的重视。这样的“物质化”,岂不可悲?

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我们无法阻止社会的“物质化”,可我们的心灵不能被“物质化”!“物质化”的心灵,既无法感受诗仙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也无法感受诗圣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社会责任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才是中华民族应有的胸怀。护理院若要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还是要真正唤醒亲属们的孝心和真心。这份孝心与真心与钱扯上关系,变得“物质化”,就好比放坏了的鸡汤,纵使原本再有营养,变了味,也就再难以下肚了。

护理院激励家属的行为不就好比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吗?文化是植根人民和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最重要的是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将文明创建活动“物质化”既是可笑的,又是可悲的。只为物质奋斗的人生,谈何价值?只拥有物质的人生,谈何幸福?

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雪是冰的,扫雪人的心是暖的;石头是硬的,雕刻者的心是柔软的。他们的全神贯注与用心良苦,是“物质化”的对立面。

别让“物质化”成为一片挥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人们心灵的上空。用爱与奉献化为阳光,而不是只站在角落感到悲哀。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作文:立意解析及范文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