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2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近代中国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 100多年来人们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 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繁忙的公务活动间隙, 曾提笔写下了千余封家书, 或给长辈, 或给弟妹, 或给子侄, 事无巨细, 均情真意切, 流畅自如。阅读曾国藩的家书, 封封真实感人, 句句情真意切, 曾国藩, 实乃性情中人也。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 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 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 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 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给儿子纪泽的信中写道:“余久不作诗而好读诗, 每夜分辄取古人名篇高声朗读, 用以自娱。”、“诗成自读之, 亦自觉琅琅可育, 引出一种兴会来。可以清楚的看出, 曾国藩十分看重朗读的美感陶冶作用。他认为朗读名篇、吟诵诗句能“自娱”, 能“兴会”, 能“陶写性情”, 能“一生受用不尽”。曾国藩不但谆谆告诉儿子多读常诵, 以“陶写性情, 一生受用”, 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在军事、政务繁忙, 无暇写诗作文的情况下, 他常常通过朗读、吟诵来获得一种艺术的美感享受, 并达到“上瘾”的地步。曾国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实;读文诵诗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 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曾国藩的爱国热忱还表现在他急于改变国家的贫弱面貌,他非常务实, 致力于洋务运动, 倡导学习西方文化中的某些长处。并提出“外壤之要, 莫如内修, 刻下维持大局, 以自强为主”的发展思想, 在他的积极倡导、主持下, 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车床, 炼制出近代中国第一炉钢水, 造就出中国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他还大力倡导翻译出版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数百种, 他派遣学生赴美留学, 十分努力接受西洋机械, 相当尊重西洋科学。他所做的一切努力, 目的就是强国救民。这一切不都证明他的爱国情怀吗?

         在教育儿子做学问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 他说:“吾人为学, 最要虚心”, 这是曾氏最想要告诉儿子的治学之道。曾国藩律己极严, 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 当其弟弟来信向他请教有关读书事项时, 他回信说:“说到此处, 兄不胜悔恨, 恨早岁不曾用功, 如今虽欲教弟, 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 求其不误难矣。”如此谦虚谨慎, 这不正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吗?

       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视指向“德”的人才培养, 他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 后成才”, 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 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 这应该成为教育始终如一的信仰, 要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 要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 “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思想”中的“人”, 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那么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 把“德”忽视了, 这就本末倒置了, 因而造成很多负面效果。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以他自己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智慧对其子女们进行谆谆教诲。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 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它给我们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在家庭, 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 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迅速成才,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 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因此我们当代教育应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助推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是一个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胜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当然,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但他的一番深情, 他的家书却是货真价实, 总而言之, 曾国藩虽然位高权重, 却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 他的款款情深, 使人深思、使人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