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28一文说透电子书,伟大的产物(中)

说电子书不能不提格式。常见的电子书格式有txt、Mobi、Epub、Azw3、PDF等等。

Txt就不用说了,老牌儿的文档格式,应用广泛,兼容性强,占用空间小、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比较低,缺点也显而易见,几乎没有任何的装帧和排版,也不支持书签笔记等各类实用的功能。

Mobi和 Epub格式都有了很多丰富的排版,还有一些纸质书的装帧设计也能迁移过来,在各种阅读器的配合下也支持书签、笔记这些比较实用的功能,其中Epub格式在兼容性和排版的丰富程度上比Mobi要稍好一些,这两年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的电子书格式。

Azw3其实是现在Kindle使用的主要格式。阅读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电脑上装支持的阅读器,这种比较适合有自己工作室的“读书分子”,因为需要固定的阅读空间,当然了,好处就是,调教好了,会非常舒适,想象一下:午后的阳光穿过纱帘照进工作室,泡一杯热茶,放一首轻音乐,宽大的带鱼屏上看着电子书,还能随手做点笔记,多美。第二种当然就是得有一台Kindle了。

以上几种格式,理论上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实际上也有软件能够实现。不过经过转换的效果,比起原生制作好的来说,要差一些。所以,能找到原生的格式,还是尽量用原生的。

PDF嘛,我个人认为,与其说它是一种电子书的格式,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电子书的形式。因为现在流传的PDF格式的电子书,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对纸质书的扫描版,并没有针对电子化阅读进行专门的适配。虽然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纸质出版物的原貌,但是作为电子书来阅读,其体验实在是感人,大家有试过的,相信都会有所共鸣。

电子书的优势

一、电子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成本

关于电子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成本这一点,可能很多人的体会并不深刻。

要知道,阅读的成本可不止是买书时候付出的那一笔钱这么简单。从购买、携带、储存到阅读,方方面面都是成本。且不说古代的帛书、竹简、羊皮等等,就是纸质书,比电子书来说,其成本都高不少。

以前没有网购的时候,到书店去买书,路上的开销、时间、精力,这些可都是成本。如果赶上要买的书没有货,交定金,等待进货,再跑一趟拿回来,这些也都是成本。而且,很多书根本就没有,读者知道有这本书,目标明确去买,买不到,还能订货。如果,读者就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呢?会错过多少知识?多少美好?多少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呢?即便后来网购发达了,买回来的书,放在哪里?如何妥善保管?要不要弄个书柜或者书架摆起来?对于居住面积寸土寸金的现代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成本。

电子书的价格普遍比纸质书要低不少。因为电子书的出版、发行、制作、传播,各个环节,成本都要低于纸质书。同一本书的电子书价格一般在纸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

电子书的获得很容易。某东阅读,某信阅读等等阅读类APP一般都能够直接购买。可以说是即点即读。换了设备,只要装上APP,登陆账号,书籍、阅读进度、电子笔记、书签等等都在。

以前阅读纸质书,要么到图书馆去借阅,要么自己购买,要么想办法找人借来看,都有着诸多的不便。电子书的崛起,极大地弥补了这些短板。

二、电子书的传播速度很快,缩小了获得新书的时间差

这一点很好理解,以前的纸质书,从成稿、校对、审批、排版、印刷、铺货、上架,这一套流程下来,最快最快也不得个把月?特别是小地方的读者,基本上看到一本书的时间要比一线大城市的人还要滞后一些。而电子书在上架的时候,各地的读者完全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这在事实上把各个地域读者看到新书的时间差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

注意,我这里特指的是“获得新书的时间差”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其它方面的差距,暂时不做讨论,在“开卷”专栏里,这是绕不过的话题,以后肯定会写到。

电子书传播速度快,缩小了人们获得新书的时间差,在客观上为缩小知识的鸿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了,知识的鸿沟影响因素很多,只靠电子书的作用,也是很微薄的杯水车薪。

三、电子书便于储存、携带、阅读。

一个指甲盖大小的U盘,能存储的电子书,如果都弄成纸质书,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都放不下。我们随便一个手机,能存储的电子书,就是成千上万本。

躺在沙发上,趴在床上,地铁上、公交上,等车的间隙,排队的空档,甚至上厕所蹲坑,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手机或者是阅读器,来读一点电子书。

电子书的阅读渠道十分广泛,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电视也可以,但这个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网上有极客高手,可以把苹果Mac Book的一块小屏幕改成电子书阅读器,还有电冰箱的显示屏也能魔改的,投影也可以。有时候,甚至不需要携带电子书阅读器,只要能打开网页,就能读。可以说,电子书在阅读方式和渠道上,能玩出来很多的花活儿,当然,是否有收获,有实质,那在于读者自身了。

四、电子书的阅读方式更多

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有很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对于传统书籍,石刻、甲骨文、布帛、竹简、纸质书这些,只能用视觉去看。顶多加上个专为盲人出版的盲文书籍,能通过触觉去“读”。但是这是很小众的了。

老年间,说书人说评书,大鼓这些,其实就是把书籍和民间流传的故事这些内容,通过艺人的消化吸收再加工,用丰富的表现形式,“读”给读者、听众。

现在的电子书,除了可以直接用视觉“看”以外,也可以用“听”的。主要的,是两种形式。

一大类,是阅读软件内置的语音引擎,把屏幕上的文字原封不动的读出来。虽然现在的文字识别转语音技术一直在进步,也经常会有各种声音能让读者选择,比如至少能选个男声还是女声,有的还能选择风格,是大叔还是萝莉。但是,整体上,这种直读的方式,在感情色彩、断句、停顿、节奏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第二大类,是制作好的“有声书”、“有声读物”。这种,是有人读书的录音,一种就像广播剧一样,直读,把书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读给你听,在感情色彩、内容还原度、表现张力上,都很不错。另一种是制作者读了书以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演绎出来,并不完全忠实于原著的文字,而是加入了自己的领会和感悟。这一类的有声书,都不可避免会带有制作者的主观色彩。与读者自己直接阅读原著文字时候产生的感受和想象力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很难说好坏,对于有些读者来说,是会提升自己的“读书”效果,对于另外一些读者来说,反倒是干扰。甘蔗没有两头甜,这一类的“读书”,或者说是“听书”,最大的好处应该是对眼睛的保护吧。至于其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喽。

最近流行个元宇宙。很多科幻片里有脑机接口的桥段。比如,黑客帝国里,崔妮蒂本来是不会开直升机的,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开直升机,只要让后台的远程支援,给她的大脑下发直升机的操作手册等相关信息,瞬间就会了。现在有很多关于脑机接口的研究,虽然目前看,还只是个幻想,那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实现呢?如果实现,那这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难以想象的。设想一下,只要通过脑机接口给你下发相关的信息,你就能瞬间懂电视维修,或者瞬间懂满汉全席的制作,嗯,确实够科幻。

总的来说,电子书在传播、获得、储存、携带、阅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如果有了电子书,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也许可以不再那么窘迫。

如果早有了电子书,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这样的成语,也许就不会被创造出来。

(未完待续……)

岁月无常 慨当以慷

笑看红尘 信笔由缰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28一文说透电子书,伟大的产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