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黑暗中的光明)

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他独自痛苦而茫然的坐着,望着铁窗外,望着那黑暗之外的黑暗。

《悲惨世界》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这本书,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批判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

 “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成为了一名受人爱戴的市长,经常帮助穷人。

冉阿让的人生是悲惨的。十九年的苦役犯,最后又被判了终身苦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依靠或是需要保护的,最后一个人孤独地死去。

但对他而言,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跟从了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市长”。在成为马德兰生活富足时,捐款助人,深受人们的爱戴,甚至当一个无辜的老人被指认为冉阿让时,愿意为其顶罪。在看到有个毫不相干的人被压在车下而周围的人又无动于衷时,不惜冒着被认出来的风险奋力将其救出。为了完成芳汀的愿望,不惜再次越狱成为终身苦役。他救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抚养其长大,用毕生的精力像关爱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她,帮助她找到自己的幸福。当在法庭上,一个老人为自己顶罪时,毅然站出来公布自己的身份,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为了使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受伤害,他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伸出援手。他就像是人们的救世主,就像是在这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下的光明和温暖!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开始,我找不出任何他这么做的理由。但到最后,我明白了,他希望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用自己的善良,宽容,博爱,高尚的品质,来唤醒这个世界的良知!

在《悲惨世界》的扉页上,写了这么一首诗:“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或许,这就是对他最好的人生写照。

对于我们而言,在这个并不黑暗的社会,那份善良,博爱依然重要。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多一点爱心,“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从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让个座,扶老奶奶过个马路,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惨世界》读后感(黑暗中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