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

自我满足的最高境界,是为他人制造快乐。可需要分辨的是,制造快乐不等于无限迁就和满足。通过为他人制造快乐而获得自我满足与愉悦的关键在于主动。自己的想法,化为现实,而为他人带去了快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了自我肯定的现实需要。而当他人对自己提出要求时,事情就变得有些复杂了。自我与他者想法的冲突是首要矛盾。两个独立个体的想法能够达成基本的一致,是最惊喜的部分,若不谋而合,则是万里无一的幸运了。可多数情况下,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各种冲突。基于惯常行为准则,被要求者通常会选择牺牲自我而满足他者,之后事件按照他者要求发展,而被压抑的自我感受存在两种寻求补偿的可能,一种是转移型,寻求其他途径的发泄和满足,可能是把负面情绪和感受转嫁到其他人或者其他物化的欲望上;另一种是对抗性,在完成本事件或者同类事件时,出现抵触心理,在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拖沓、懈怠、糊弄等特点,自我通过此类细小而隐匿的抵抗行为从而获得一部分满足和愉悦,但也因为事件的完成质量下降而影响对自我的正面认可和期待,一部分陷入负面的心理循环。

人生若论格局大小,可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普通人之境界,从自我出发认识周围人和所处世界,处于无限探索的过程中,处于理智与感受的交叠与沟通中;无我之境,是圣人之境,以空性看待所处时空,以智慧渡人,常驻于“寂静的祥和”。

在作为普通人的时候,未能证得空性之智慧,未能生起慈悲的大菩提心,如何面对他者的要求呢?一为尝试看淡自我,在对境中修行自身,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完成事件、他者心愿和自我的圆满。这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中间充满了暗流和漩涡,一个不小心就能被自我的反噬吞灭,这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自我修正的愿望和坚持到底的信念,非但如此,不能完成。二为学会合理地拒绝他者,坚守自我的原则,处理自我的情绪。我们把与自我相对立的客观事物都可称为他者,他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律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坚守原则,是自我满足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他者要求,是生存的法则;但原则是自我肯定的底线,一旦越过底线,自我怀疑的种子便开始萌发,遇到适合的条件便继续滋长,让自我处于自我斗争、矛盾的状态之中,与自我满足的“自洽”状态,相去愈远。自我认可与期待,需要通过原则的坚守来满足,也需要学会分辨原则与感受,学会处理自我情绪。

然后,就好开心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