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

“继续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这是今天与麦子沟通时她说的一句话, “在活成更好的自己路上同行!”,是我的回复。

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从“爱自己”到“积极教养者联盟”一路追随徐老师和小伙伴们。

“在集体化的活动中,必然是一个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上次端午活动后,一位妈妈对参与集体活动的感悟。用在我们的学习中也同样适用。

通过三周的学习,虽然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但是变得从容淡定了很多,再次感谢那次小家排中伙伴们的呈现,让我跳出来看到我们家庭成员间的状态。愿意静下来,去观察和思考,而不是象以前一样一味的停留在自己的情绪里,而忽略他人的需求。

对于女儿,看到了她对于爸爸妈妈的爱,竭尽所能的希望大家能好好相处。我也愿意调整自己,去处理好和先生的关系,让她可以回到她自己的轨道上去发展她自己的一部分东西,而不是把精力一直放在对爸爸妈妈的担心上。当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她也就成了更好的她。

上一次课,听到徐老师对雪君潜意识里对于男性的态度的分析,对于我,一下子看清了许多东西。“我不够好”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性别问题上,我是个女孩,用先生的话说:“你是被惯大的“。父母也是尽为把他们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可是这种不够好,不被接纳的感觉为何总是如影随形。进行了一些回忆,突然发现,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我们就只要两个孩子,你们也不用受罪,我们也不用那么辛苦。“,我们姊妹四人,三个女孩子,一个男孩,这是显而易见的想要男孩的节奏。虽然在物质的给予上,小时候父母对于我们几个女儿更宽裕,但是无法改变的就是传统的一些习俗的约定。等到长大成家后发现,对于远嫁的我来说,过年想要回娘家是不能住在自己家里的,因为据说这样对兄弟不好。弟弟结婚之初,我回到家,父母要时时处处考虑弟媳的感觉,那个家不是我的家的感觉很浓。那个家突然不属于我了的感觉让我悲伤至极。再到带孩子的问题上,虽然我没有期望过自己的父母过来带孩子,但是父母常说一句话:“你家有奶奶在,我们过去帮忙带,是会被骂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是女儿。如果是儿子,这一切问题都不将存在。

虽然在爱自己的课堂上也梳理过这个问题,当时只是觉得伤心。但是没有去做更多关联。也正是因为这些背景的存在,我对于弟弟其实多多少少是有些仇视的,虽然我也会尽已所能的帮助他,但实际上也会使用一些语言爆力,有时个常会酸酸的说:“你不一样,你是儿子。”弟弟对于旧习俗的态度是“我们不在乎这些,只要你们过年想回来,随时都可以回来。”过年,最需要与家人团聚的时候,自己即便是回去,也无法做到坦然的什么事情都没有,没事则罢,有事则都是要记在女儿头上的。

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上,自己会有意识的逃避那些家境相对好的人,也是因为自己怕自己不够好,怕被看不起。所以当初选择了表面看来比我弱的先生,这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里存在的,自己可以比男孩优秀的原因存在。但实际上,如果他是个正常男性,是不会甘心这样被压着的。结婚之初,他逃避的方式就是终日游戏。直到后来我全职在家,把气焰消了很多后,他开始把精力放在养家糊口上。连续几年考了很多很难考的专业证件。在工作上也有很大改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当我才开始返回职场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又重新开始游戏了。此消彼长,大抵如此吧。回到上课时学过的内容上,时刻提醒自己的角色问题:我是一个妻子,我是一个妈妈。

再回到自己妈妈期待我是男孩的根源上。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一对比她小12岁的双胞胎弟妹,姥爷身体不好,这对双胞胎弟妹的到来,使妈妈直接辍学回家帮助姥姥。在农村那个年代,是要经常出工干活的,女劳力出门要找到搭伴的是困难的,但是家里没有男劳力,自己只能如男孩一样去拼命干活。所以这种感觉延伸到子女的身上,就是担心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但是到了后来,她也有感叹:“那时就是不知道女孩子可以上学不用干农活。”所以到我们身上,知道有这种可能存在的时候,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我们上学,“农村就是个毁人炉”,是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而对于弟弟的政策则是:能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如果上不了学,在家怎么都好弄。当然后来,是在他们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都供我们跳出了农门。这是我可以理解妈妈的地方。

来自于父亲的影响,则是传统意识的影响,我们是女孩,有客人来,按规矩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女孩不要疯张,不要抛头露面,这些都让小学时意识不太强的时候各种张扬的我,到了初中时,开始画风突变。那些封建意识里对于女孩的各种要求,如果一道枷锁,把我锁得紧紧的。在上班之初,如果家庭稍微有一点点支持,自己就可以出很少的钱拿到福利分房,但只是因为我是女孩,“这不是你应该操的心,是男孩应该操的心”。实际上这个大事,最后还是自己操的心。

两种来自于父母无意识的要求,形成了我性格上的许多冲突。是要象男性那样独挡一面的打拼,还是要女性那样温柔似相夫教子,我想在自己的内心肯定是同时具有这两面性,只是自己去喂养哪一个,哪一个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呈现。写到这,我其实困惑的是,女性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其实是没有标准的。至于怎样才能成为那个让自己、家人都感觉到比较舒适的存在,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希望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找到答案,在老师、伙伴们的陪伴中,活成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路同行,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