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6文献阅读记录

2019-05-06阅读记录:


题 目: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2005年发表)

期 刊: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作 者:于淼;李建东

摘 要: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6个乡镇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县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具有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聚落规模在0.743~1.292hm2之间,形态分布稀疏零散,分形指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大等特点。说明在这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作用下,必然导致自然景观缺乏高度连接,聚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侵扰和破坏。

关键词:桓仁县; 乡村聚落; 景观格局; RS&GIS; 景观指数。

总 结:

1、研究数据:景观指数、乡村聚落用地比重、洛伦兹曲线、分形方法(分维数= 1.5,表示该景观类型处于一种类似于布朗运动的随机状态,即最不稳定状态;分维数越远离1.5,景观类型就越稳定)、居民点斑块分离度。

2、详细的说明了景观指数的具体指数以及算法,这个是值得学习的。

3、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或说奥地利统计学家)M.O.洛伦兹(Max Otto Lorenz,1876- 1959)1907年(或说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横轴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组)的累积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弧线为洛伦兹曲线。(来自360百科)


洛伦兹曲线

题 目:试论乡村规划设计中的文化回归

期 刊: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作 者:刘宇

摘 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规划设计与乡村文化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主要围绕地域文化、乡村规划设计内涵和特征、乡村规划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从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物质文化等角度入手,探索乡村建设和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乡村规划设计中实现文化回归的手段。

关键词:乡村规划; 乡村设计; 文化回归。

总 结:

1、地域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物质文化。

2、乡村规划设计和文化融合的措施:

(1)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

(2)注重与环境营造的融合:环境营造是乡村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由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产生活环境的品质普遍不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往往将环境提升作为核心内容。

(3)注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乡村地区产业的“空心化”是乡村地域文化难以传承的直接原因。乡村地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思想内核,乡村中思想与物质的方方面面都是乡村文化的具体体现。

3、乡村地区的发展将随着国家政策指引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学者应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乡村很多,对于原生态乡村以及产业发展导向的乡村之间的平衡也应该是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当前有些城市发展已经过于臃肿、乡村应该引以为戒。


题 目:空间权力视角下的美国创意型城市更新路径研究

期 刊:规划师   Plannerspan

作 者:姜雷;高小宇;王祝根

摘 要: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是多主体参与、历时性的权力博弈行为。文章从空间权力的角度分析纽约苏荷、格林帕恩和威廉斯堡的创意型城市的更新历程,总结"苏荷效应"的产生原因,论述建立公共部门、私有部门和基层社区等权力主体多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 多主体参与; 公私合作; 空间权力。

总 结:

1、苏荷效应:美国纽约苏荷区(SOHO)在19世纪是最集中的工厂和工业仓库区,当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后,苏荷区面临和798当年一样的转型困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安迪·沃霍尔等一批美国新锐艺术家在苏荷区生根,游客们随之被聚集于此,地产商嗅到了商机,社区的商业气开始越来越重,连锁餐馆、高档店铺等纷纷进驻,房租也水涨船高,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苏荷区不再是天堂。这种现象也被社会学家称为苏荷效应。(http://www.sohu.com/a/299759530_100191015)

2.创意型城市更新的路径示意图


创意型城市更新的路径示意图

3、就我国目前已经发生的创意型城市更新而言,大多数都是政府自上而下促成的,像田子坊这样自下而上的例子少之又少,而且两种路径下的创意型城市更新都暴露了各自的缺陷,许多项目面临着创意空间流失、大量低质商业空间入侵的情况 ( 在初期入驻田子坊的创意空间基本都已离开,现在弄堂里的业态被餐厅、精品店等商业消费空间占据,是“苏荷效应”的典型国内案例)。

4、经过这些年得高速城镇化,较多城市属于“摊大饼”式发展,对于城市内部空间的更新则忽视较多。外扩和更新是城市发展两个方向,在当前城市应该多关注更新这方面,保持的城市的活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06文献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