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 守望 · 成就

1.  遇见  那些坐在角落里的孩子

如果不是这次课后作业,我可能会一直发现不了这个学生的存在。

作业是用英文写一篇个人简历。他自我介绍里说他喜欢音乐,喜欢小提琴、笛子和吉他,因为美妙的音乐曾经在无数个无助的夜里,带着他的心飞扬,陪伴他度过煎熬的分分秒秒。他还做过义工,演奏音乐给自闭症的孩子。

第二次上课我把他叫出来,因为我认为他是抄袭的。在我们这个小城市的一所高等院校里,学生们大多来自普通的家庭,为了高考基本上不会有时间掌握这么多乐器,而且做义工给自闭症孩子演奏,完全超过我的认知,所以,这一定是在网上摘抄的。

当我自以为是地把我的质疑告诉他,并准备好批评他时,他略带羞涩地说:“老师,我写的都是真实的。”

然后,他讲起小时候他家住在一个小河边,有一位老爷爷每天早上都会在那里吊嗓子,吹笛子,刚开始他觉得很烦,时间长了,他的心也开始慢慢跟着这些音符舞动,感受到了韵律的美。高中开始接触大量的古典音乐和外文歌曲,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音乐的美妙让他暂时忘记了内心的伤痛。后来,不管走多远,老爷爷的笛声就是他对家的念想。

他说这些的时候,看似羞涩的他眼睛都是亮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高中的时候妈妈去世了,爸爸又结婚生子,对他基本上不管不顾。

所以,才会有无数个难眠之夜吧!也所以,才会用音乐来疗愈,自学乐器,去帮助那些自闭症儿童。或许,在他的心里,他跟那些孩子一样,是如此的孤独,需要爱和陪伴的吧!

我突然就理解了他。后来,我会主动找他聊天,一起吃饭,甚至在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时,我都想跟他一起分享。慢慢的,看他笑容越来越多,在课堂上也越来越活跃。

作为老师,面对庞大群体的学生,很多时候都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的相遇,而这一个个的人,其实是一颗颗鲜活的灵魂,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怀。

课堂是我们知识交流的殿堂,但课堂之外,或许,需要更多灵魂的碰撞。

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那些平日里沉默的、敏感脆弱的、坐在角落里的孩子,他们很少主动表现自己,也最容易被老师忽略,而他们,却比其他人更需要老师的关注,遇见和鼓励。

点亮一个人内心的灯,靠的不仅是一句话,一次谈心,一堂课,更要共同前行,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快乐、友谊,是这些,才让人的心一点点变亮,才让希望之光照进黑暗的生命里,走向更光明的路。

2. 守望  被娱乐化时代淹没的青春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即时的快乐获取如此简单,太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你看,课堂上除了讲到极其精彩处大家都热烈响应之外,总有一部分学生始终低头,他们在用手机打游戏、发信息、看视频,甚至带着耳机听音乐。

多数老师也很无奈,他们使劲想把课堂搞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甚至用遍撒网的提问方式强迫性地让学生集中精力,但也都不见效。手机的吸引力似乎永远超过老师的课堂,这唱独角戏下来,老师们常感觉精疲力尽,没有回应的主场实在是劳心费神。

曾经,我也为此感到深深的挫败,精心准备的课件显得如此苍白,激情也渐渐褪去,空留无奈。甚至有时候,会有点害怕上课,害怕听到自己苍白的声音独自在教室里回荡。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遇到困境,只能学习,去寻找突破。

阅读《孔子:人能弘道》这本书时,孔子的教育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孔子授课的地方叫杏坛,他坐在杏坛之上,弟子们读书学习,他在一旁弹琴唱歌。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问,答案完全不同。

一次,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兄在,怎能闻斯行诸?”后来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同一个问题,夫子说:“听了当然要去做。另一个弟子公西华迷惑了,夫子解释道:“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胆量太大,所以我压压他。”

孔子所从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从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出发,去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作者提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要比被动式的学习带动的神经元的效果好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兴趣所在、喜欢的书学完就很难忘记。

《学习的格局》中作者给出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比如把学习到的知识讲出来、组队学习讨论等方法。

基于此,我重新编排了课堂内容,以问题式的方式贯穿课堂,以组队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学生讲解的方式共享知识,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甚至主动要求学生拿出手机抢答、查阅资料、互相评分、给出评价等,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们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是满满的成就感。

大学校园里的孩子们都正处在脱离家庭和体制管制的自主管理时期,青春是莽撞的,冲动的,也是迷茫的,渴望的。有人在青春里肆意挥霍,有人在青春里破茧成蝶。作为老师,不能指望学生完全依靠自律去成长,而要转变角度,从学生的视角切入,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堂。

师者,如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孩子们青春的理想,助力他们的成长。

3. 成就 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当辅导员那年,带大一新生。新生体检时,一学生肺结核确诊了,领导让我给她办理休学手续。

我心情很沉重,这个十七岁的小姑娘一直没少跟我打交道。还没见面时她就加了我qq,要我给她调宿舍,她一个人跟一群大三的学姐住一起。自此因为这件事没少跟她解释,也没少开导她。

上次过来找我,早上六点起床,学姐嫌她吵,说了句“能不能声音小点”,就这样一句话让她难受了半天,在我办公室哭得梨花带雨,说再也不想回宿舍了,心情糟糕的什么也做不了。我告诉她,换到哪个宿舍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两种解决方式:根本不甩她,随她怎么说,她管不了我;要么妥协,告诉她以后会注意一点。显然你做不到前者,那就做后者,长得那么漂亮,咧嘴一笑卖个萌:知道了学姐!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铁石心肠都会被你融化了。

她是笑着离开的。稚嫩的玻璃心,敏感得多像从前的自己。几天后她发信息给我:老师谢谢您,现在跟学姐关系好多了。看到这个,我突然感觉到作为辅导员的价值了,为他们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成长,不是吗?

为什么会是她,看起来青春健康得像挂在枝头娇艳欲滴的樱桃,满满的活力感。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她。好想给她一个拥抱,可我没有勇气,我不怕,可我怕病菌传染给我的孩子。

先打电话给她妈妈。她妈妈好像知道一些,没有惊诧,很平静地说那让她回来吧。我说这病治一年差不多就好了,可以复学,千万别让孩子心理有压力和负担。她父母的通情达理让我有一些安慰,至少不会因此责怪她训她。

她是流着眼泪到我办公室的。说话一直用手捂着嘴巴,这让我很难受。可我不能要求她放下来,对谁都不负责。“老师,我回家治病不要紧,我就想着同学们还没认识完呢就该走了”。

我劝她,为她问的问题楼上楼下跑很多趟去请示领导,我没一点怨言嫌累,我只希望能多为她再做一点点什么。我不能拥抱她给她点安慰,也不能送她到宿舍帮她整理东西,也不能派几个男生去帮他提大堆的行李,只有她一个人流着眼泪孤零零离开的场景。

我真的很想跟她说,这只是你人生中的一段路,也许会是财富,你要坚强,人生无常,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会降临,面对它,接受它,利用它,你就会成长。可是,这事现在对她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我只能说:“看,这一年都属于你了,也不用上课不用军训不用发愁怎么跟导员请假,好好利用起来,订个目标,看一千本书,别哭着过去了,啥也没了。”

她破涕为笑。流泪太多,手上捂嘴巴的纸巾换了一张又一张。我不知道,这件事对她的人生,她的性格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多希望你足够坚强啊孩子,生活中的苦难会打倒弱者,但也会惧怕强者,今后的路还会有很多的荆棘,要足够强大才能走过。

来年她复学,依然灿烂的那张笑脸,她说:“老师,见到你好开心,很亲切,谢谢你,我在这一年里看了很多书,收获很多。”

这一次,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后来,这个学生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我为她感到骄傲。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为师一场,收获了太多来自学生的爱、赞扬和肯定,他们变得更好,也是作为老师的价值所在,相互成就,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

习近平主席说“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也一直以此为教育育人的导向,严格要求自己,力图做到“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才能不枉国家和民族对于师者的使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 · 守望 ·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