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脑,潜力无限

《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


突破极限,成就自我。

文/漫随


2021年开年第一周,世界首富易主。被称为美国“硅谷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以1850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代替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成为全球第一富豪。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忙碌的男人之一,马斯克管理着7家公司。这些企业各自涉及当下最为前沿的领域,包括:SpaceX(火箭发射),The Boring Company(地底隧道),Hyperloop(超级高铁),OpenAI(人工智能),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生命未来研究),Neuralink(大脑芯片)和特斯拉(电动汽车)。


由此,马斯克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上最成功、最重要的企业家”。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马斯克的御用大脑教练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答案。


吉姆·奎克是世界公认的大脑潜力开发专家,在脑力优化、快速学习和记忆力提升方面都颇有建树。每年有20多万人受他的影响,突破自我,激发潜力,开启人生无限可能。


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一书中说到:人类的大脑具有终极超能力,我们的思考力、创造力、想象力、判断力、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没有极限的。然而,我们却很少去开发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突破自身极限,掌握大脑潜力开发的方法,我们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马斯克”。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讲讲如何发掘大脑的潜力。



1.大脑可以突破任何限制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在夸奖孩子时说:我家宝贝挺聪明的,就是记性不太好。于是,孩子就被贴上“记性不好”的标签。长大后,在任何不顺心或者受挫的事情上,他们都会认为,因为我记性差,导致我失败,而我无能为力,我本就如此。


事实上,贴标签就是对自我设限,而这往往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所以我们总是试图说服自己: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走的道路,决定了我们是谁,并无法改变。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你并不孤单。但它是错的,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来想做哪些有意义的事?你最想得到什么?你想在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当你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拥有突破限制的可能。


因为我们的大脑,具备无限潜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研究中表明,人类的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又与1万个其他神经元连接。而且,它还有着近乎无限的存储容量,我们每天产生7万多个想法,并以比任何计算机都要快的速度运行着。


巨大且相互连接的神经网络,让我们的大脑有着令人惊叹的力量,通过练习和使用这种力量,我们力压其他生物,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我们可以像鱼一样潜入深海,像鸟一样翱翔天际,像豹子一样奔驰原野。


此外,我们的大脑神经,具有可塑性。以前的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大脑会在青春末期停止生长,开始退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神经学研究的进步,我们发现,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它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和个体的要求来改变和调整自己。


伦敦大学的神经学家埃莉诺·马奎尔在研究了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后发现,与年龄、智力相近但不开出租车的人相比,出租车司机大脑的海马体更大。而且,随着规划路线的增加,他们的大脑还会不断扩张。也就是说,一个人开出租车的时间越长,他的海马体就越大。


这证明我们的大脑神经是可塑的,当我们尝试新的事物时,大脑会重组神经元,从而改造和升级自我。同时,神经的可塑性取决于神经元自身的生长能力和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当我们学习新东西时,大脑会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从而改变原有的组织和结构,建立新的联系。当我们维持并加强这些联系时,就会形成有效记忆。然后继续接触新的东西,复杂的神经元网络就会不断重组,以适应当前的状态。


可见我们的大脑是非常灵活的,它在不断的建构和加固中变得更加强大。有时候,我们记不住是因为大脑的神经元连接断开了。而神经元断开是因为我们没有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及时联系起来,更没有通过实践来强化这些联系。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流失是很正常的现象。用“记性不好”“我很差劲,总是记不住”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只会削弱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能力。


如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中所说:我们对记忆流失的反应和不正确的态度造成的伤害,远大于记忆流失本身造成的伤害。也就是说,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待事实的看法,限制了我们。


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充分说明,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持续学习,优化大脑,建立并维持新的神经元,我们就可以成为理想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2.提出正确的问题


我们经常提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不够聪明?为什么我不如别人优秀?为什么我总是干不好每件事?为什么我年近30还是一事无成?然后就留意各种证据,最终得出“我确实不行”的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问题指向答案,我们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对。


《无限可能》中讲到:我们的大脑总是竭尽全力地搜寻证据,以此支撑和证实我们的信念。就像大数据会根据你的搜索推送更多相似的内容给你,大脑的筛选系统也会向你展示更多你关注的东西,而隐藏那些你没有尝试过的事物。


我们的感官每秒钟会从周围世界搜集多达1100万字节的信息。如果全部接收,大脑会陷入瘫痪。通常情况下,意识思维每秒钟只会处理50字节的信息。所以,大脑主要是一个删除信息的设备,它天生就会将一些信息排除在外。


而信息过滤由大脑中的网状激活系统决定。它通过一个被称为“习惯化”的过程来抓取信息,从而使大脑忽略其中无意义和重复的刺激,对其他输入信息保持敏感。


最重要的是,引导网状激活系统的方法就是问自己问题,这些问题指向重要信息。一旦大脑开始注意它们,它们就会频繁地进入我们的意识。换句话说,你越是问自己“为什么不努力”,你就越会留意自己不努力的证据,最后得出“我是咸鱼”的结论。


错误的提问方式消解了我们改变的可能性。如吉姆·奎克所说:问题本身就是答案。我们应该转变一下提问的方式,相比于“我为什么光想不做”而言,“我怎样才能由想到做”更能引导我们改变,不是吗?



3.开启无限可能模式


《无限可能》中讲到: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面对不同情况所做出的反应和理解。这里的思维模式指我们对自己以及客观世界抱有的信念、假设和态度的总和。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受到信念的驱使,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自我极限”的基本信念。


简·布鲁斯、安德鲁·沙特博士、亚当·帕尔曼博士合著的《自我平衡》中称这种信念为冰山信念,因为其中有很多信念都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自我平衡》中提到:冰山信念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这座冰山越是坚固,对我们的危害和破坏就越大。


就像动物园里被拴住的小象,当它成长到拥有可以挣脱绳索的力量时,它也无法挣脱,因为小时候无数次的失败让它丧失了抗争的能力。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因为多次的失败而认为我不行,从而放弃尝试的可能。


也就是说,这种“我不行”的信念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经历习得的,它忽略了人的成长性和能动性,既然如此,那无限可能的境界也是可以习得的。如果我们能掌控自己的冰山,我们就能掌控大部分信念乃至左右自己的生活。如果这座冰山融化,那么它对下游造成的影响也会随之消失不见。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完成某件事,是我们相信自己做不到。所以我们需要突破这些限制性信念,抛弃那些错误的假设和预判,从而释放大脑的无限潜力。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天才类型。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衡量一条鱼的才干,终其一生,鱼都会认为自己愚蠢不堪。


天才的形式多种多样,专家们普遍认为,天才的表现形式有四种:第一,发电型天才。他们通过创意和观点来展示自己的天赋,比如牛顿和莎士比亚,就像只有牛顿从苹果掉落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他们通常有着丰富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深刻而独特的见解。我们常说的天才就是指这一类。


第二,火焰型天才。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比如纵横家苏秦和张仪,他们能够和不同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并在交流过程中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这些人往往都是沟通高手。


第三,节奏型天才。他们通过长远的目光和不懈的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比如王宝强和黄渤。他们能够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进,无论遭遇什么,也绝不退缩。这些人往往有着常人难及的恒心和毅力。


第四,钢铁型天才。他们擅长在别人看不到或者无法预见的细节上着力,比如谢尔盖·布林和马云。一个看到了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创立了谷歌;一个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开创了阿里巴巴。他们能够极尽所能地挖掘相关事物的信息,以独特的视野,发现别人错过的信息并凭借这些信息取得成功。


你可能属于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天才的组合。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天才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学术上的出类拔萃,只要进入无限可能的境界,你也会成为天才。


其次,要创造积极的信念。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在大部分普通人中,心态积极的人群与心态消极的人群相比,罹患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疾病的概率要低13%。


梅奥医学中心也有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能够有效管理压力,从而给人体带来很多益处,包括:延长寿命,降低抑郁症发病率,提高对普通感冒的抵抗力,改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等。


那么,该如何创造积极的信念呢?


第一步,找到你的限制性信念。励志演讲家莱斯·布朗曾说:生命没有极限,除非你自己设置。限制性信念一般始于童年,它会阻碍我们前进,却很难被发现。


《无限可能》中讲到,限制性信念往往会在我们与自我的对话中暴露出来,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你擅长的事情,也不是你现在和未来能够持续做好的事,而是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长此以往,它甚至会让我们在最擅长的事情上也变得无能为力。


比如,你觉得自己不会讲笑话,虽然你认为它对你的生活并不重要,但它还是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你会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不够幽默,不能活跃气氛,也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最终导致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也变得笨嘴拙舌,甚至丧失社交的勇气。


所以,当你发现你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不是”“我做不到”时,一定要留心,虽然在某一时刻它并没有影响你,但你向自己传递的这些限制性信念,最终会引导你对自己人生的整体判断。


找到这些限制性信念以及来源,意识到它是如何阻碍你前进的,你才有可能完全挣脱束缚。一定要记住,过去不擅长,并不意味着现在也做不好。


第二步,挖掘事实。限制性信念最大的危害是,它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行,就会缺乏对这件事的信心,那么在做这件事时,我们内心的批评和质疑就会导致我们分心,无法专注,以致任务失败。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限制性信念对应的现实基础,即我们真的做不好那些事吗?有什么证据支撑这些结论呢?在深入挖掘时,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否有证据证明,面对某项任务时,你确实存在问题;第二,这些证据是真实的,还是只是你内心的批判和否定。


第三步,创造积极信念。这个信念比你一直以来接受的限制性信念更为真实,也更有利于你进入无限可能的境界。同时,给批评质疑之声创造一个独立于真实自我之外的角色。


如果你相信内心的批判和否定就是自己真实的心声,那么你就会被它牵着鼻子走。如果你能辨别这个声音与真实的你之间的不同,你就能突破限制性信念的阻碍。


畅销书《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里尔认为,消极情绪会缩小我们的能力范围。积极心理学家巴巴拉·弗雷德里克森也在研究中指出,消极情绪会设置命令,让你的大脑做出特定的动作。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我不行”,你就会真的不行。


除此之外,弗雷德克里森博士还发现,积极情绪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当你体验到快乐、满足和爱等正面、积极的情绪时,你会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拓展出新的技能和资源,然后在实践中生成新的信念。


新信念有充分的事实支持,就会取代旧信念,在下一次关键时刻,你就能拥有新的思维模式。它会让你的批评质疑之声不再躁动,并为你展现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最后,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戴维·申克在《天才基因》一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事实上,固定不变的是我们的智商测试得分,而非我们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智商测试诞生于20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和他的学生泰奥多尔·西蒙设计,目的是更好地评估出哪些学生会在学校教育中遇到较多的困难。然而,比奈本人对他的测试方法并不满意,因为它测量不出创造力和情商。


此外,我们的文化氛围使得我们过度地重视智商分数,人们普遍认为,固定不变的智商得分正确地反映了我们的智力水平。但其实,智商测试的是我们目前的学习能力,而非潜在智力。并且,它无法衡量情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三项能力在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变得愈发重要。


《无限可能》中讲到:智力是信念与行为的结合,并受到环境的影响。这说明,智力是可变的,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变得更加聪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阐述了人们普遍具有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指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智力和才能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在某些事情上,我们会更倾向于认为:事情只能如此,我无法改变。或者我只能走到这里,再也无法前进。


成长型思维模式指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教导和刻意的练习不断地提升自我。我们有能力改进任何事情,包括大脑。


可见,只要我们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就可以重塑智力。相反,如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且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会告诉自己无需再学习,从而永久地失去让自己变好的机会。




韦恩·戴尔说:我们能力有限,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破除限制性信念,发掘自己的天赋所在,相信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并不断努力。这就是无限可能的思维模式。


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信念、假设和态度负责,这样,我们才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当我们为自己承担起责任时,就会获得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J.K.罗琳曾说:改变我们的世界根本不需要什么魔法,只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内在力量。一定要记住,你所有的潜能都在你的掌控范围之内,当你接受了这个观点,你的潜在力量就会大幅增加,最终达到无限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大脑,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