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文化通史40

今日启发:

Elton:

第二章  本土文化的萌动与最初接触中国文化

第三节  与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

文化与技艺的交流

据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在6世纪之前,日本的教育主要以文字教育和儒学教育为基础。1998年在德岛县观音寺遗址出土的50件古物中,有一块木简上用隶书写有“子曰学而时习之”等内容,均抄自《论语·学而篇》的开头部分。日本考古学者研究判断,这是7世纪前半叶的遗物,是日本书写《论语》的最古老木简,文字风格像是具有儒学教养的知识人书写的,而且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学习《论语》的。18世纪江户时代的国学者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中也认为,《论语》是儒学和汉字在日本普及的启蒙书籍。在日本文献中,以这一说法受到重视者居多。

这一时代日本与中国文化最初接触,还引进了各种技法。

当时日本已直接让汉人的陶工、鞍工、画工、织锦工和译员迁居大和国,或通过百济引进汉人的手人部(陶工、鞍工、画工、织锦工的总称)、衣缝部(缝衣工)和完人部(生鲜鱼贝食肉调理工),这反映了4世纪后半叶、5世纪古坟时代中期,秦、汉、吴文化已进入日本,由此可以想象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涉及领域之广泛。

图片

雨露浸润土壤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1919年在研究日本上古的状态时,就当时日本国学界某些人对国史的研究,忽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联系而坚持“本国中心主义”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当时的学者稍稍用点边缘研究方法,稍稍将日本立国的因素归结于外界刺激,都会遭到蛮不讲理的攻击,接着他列举大量文献记录和考古发现后写道:“特别是在美浓发现了王莽镜,丹后、筑后等地又发现了王莽货泉,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朝鲜南部通过对马壹岐,由九州北部进入濑户,或靠四国南方的海流到达纪伊,再通过山阴到达越前地方。总之,通过那些港湾逐渐进入内地,比如由但马一带横断中国而进入濑户内,或由越前经过近江而进入内,还有从美浓进入东海的,到处都有中国文化的踪迹。”因此,内藤湖南的结论是:“在形成统一国家以前,日本在文化上已经多少显出独立的形迹”,同时不能忽视“中国文化长期以来浸润着日本”,“促使日本的发达,是因为长期

凭借中国文化的感化,适时成立了国家”。概言之,日本上古文化在本国土壤上生成,又在这个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古文化,先从上古输入中国物质文化,继而引进中国精神文化,尤其是这一时代后期流传了以儒典、佛经等汉籍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化,开辟了一条中国先进文化东传的新路径,为飞鸟文化时代日本古代文化的大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第一个新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