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汉语构词法 张寿康

【相关提要】

构词法研究的必要性

    1、构词法是一种体系: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词的构造系统,并说明这种构造系统的内部发展规律。

  2、构词法是语法中词法的一部分,与 语音学、词汇学、构形法、造句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构词法的历史情况:

  1、古代训诂:已发现词中的双声、叠韵、重言、变声调等。

  2、系统讨论构词法是在《马氏文通》以后。

  《马氏文通》 首先提出 构词中的同义联合、反义对待的类型。

    1913年 胡以鲁 探讨 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梵文的六合释  作了对照 并指出汉语构形方面的内容。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 按字的合音、合义、分体、复合划分了四种类型。

    1920年 黎锦熙 《国语讲坛》较细致的分析了名词的构词法。

  其后,瞿秋白、吕叔湘、王力等人提出了自己对构词法的看法和自己的构词法体系。

【本文的几个问题与观点】

  论:构词单位

    构词单位是词素,不是字。

「相关论证」

  ✨词是词汇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对象,同时,词同语音又有关系: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

      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词就会有不同的说法。

      『语音·词汇学』:词:声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每个词都有比较明确的意义,每种意义都是由词(物质外壳是语音)所固定下来的。(此处参考语言形成过程中的音义结合关系。)➡️词是词汇学中的最小语言单位。

  词汇学用 “词” 这样的东西(两个音节三个音节或更多的音节)作研究的最小单位:研究意义、用法,是否为多义词,有无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等。

      『词汇·语法学』:词:具有明确意义和一定形态的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语法研究这样的单位的变化规则和用这种单位造句的规则。

构词法:词:由词素构成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如:“人民”=“人”+“民”。“喷”=“喷”)

    词素:构成词的具有意义的构词单位。此要素是语言随社会的发展按照自己的内部规律发展而成。因而是构词法上的单位【同时从词汇学和语法学的角度来看:既是词汇学上的构词单位,也是语法学上的构词单位】

语言要标示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和新认识。导致语言的结构或多或少随之变化。(汉语:古汉语单音词优势发展为复音词优势。)

「例证说明」

    “语言”=“语”+“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解字》“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名》

      古汉中都是单音词,在现汉中合为一词不再单独使用。(古汉中有”言“”语“合用事实:《论语》。现汉中的”“何以言之”是古语遗存现象。)

      “儿”、“子”也是一种词素,是由古代的词发展变化而成的,是古代的词虚化的表现,也是质变的结果。

      “语言”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此词是词汇学上的一个最小单位,同时在语法上也取得了名词特点。

    「结论」虽然在这种单音词发展而来的复音词中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意义,虽然有的已经不能用古代的词的意义来解释。这种具有意义的构词单位就叫词素。

  ️“词素”为何不说成“字”?

  1、字:文字学所研究的文字的单位,即为形体单位。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语言的表达符号。

(此处联想:1、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能够对应语言中的词的书面形式。2、文字的性质: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学note2-P17。字音、字形(文字)与音、义(语言)具有一致性。不管用什么样的“形”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和词,每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这是文字的本质。文字实现了语言的口头形式书面化。)

      由此来看,文字单独不能表达意思,表达的只是语言的意义。文字不等于语言,二者各有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二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字学研究的是文字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字的结构和字体的变迁。研究字的本质和社会作用,研究文字改革的理论和步骤。

但是文字有时候写出来的是一个形体,而这个形体恰好记录了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是语言中具有意义的一个词素。(举例:“火”:文字学上的象形字,在语言上这个形体记录了语言中的一个词(一个词素构成的),或者记录了“火车”中的“火”)➡️词素和字是不容混淆的。

❗️  字的概念很复杂:“写错字了。”文字学概念。

                                  “这个字用的不好,换个字好不?”“词”的概念。

      ➡️“字”的多义性。日常对字的理解并不等于科学意义上的理解。

        【古代】“字”:形声相益,孳乳而浸多。➡️“字”的蕃衍。“字”蕃衍“字”而非蕃衍“词”。孳生出来的“字”来表达语言中的词。(例证:“知”➡️“蜘“、“痴”、“智”等等。)孳生出来的“字”,可能表达语言中的词素,也可能不是语言中的词素。(个人絮絮叨叨:蕃衍呢,这种词一下子让我想到了本义和引申义还有中心义。)

2、词素是语言科学中的一个概念。

明确具有意义的“词素”才是构词单位,名不正则言不顺,循名责实是有认识论的意义。

词素的分类问题

【音节角度】单音词素和多音词素。(“语”、“鱼”、“民”➡️单音词素,“葡萄”、“徘徊”➡️多音词素。)

【词素在词中所含意义的虚实】(️从由词素构成的词这一层次来分析词素)

    分为实词素和虚词素。

  前文所提的“语”、“言”、“人”、“民”是实词素,“画儿”、“喷子”中的“儿”和“子”是虚词素。

    ✨实词素的分类:独用词素:可单独成词的词素。  非独用词素:不可单独成词的词素。

(例:“人民”=“人” 独用词素+“民” 非独用词素)

        独用词素和非独用词素可以互相搭配构成新词。

  ✨虚词素的分类:前加虚词素 (老、阿 等)和 后加虚词素(儿、子、头、性、化 等)。

实词素在构词的时候一般可以在前面同其他词素构词,也可以在后面和其他词素构词。(例:“语”:“语言”、“俄语”)

构词法的合成词分为两大类:1、实词素间相合成: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述说式。2、实词素和虚词素合成:标志式、变词式。

❗️作者认为:不能将词素按照名、动、形分类。

  “联合式”等是就词素等意义关系来说的,我们无需去分这些词素的语法的类,这些词素在词中不会有语法上的类。(词类是根据词汇·语法范畴划分出来的,词具有语法的外部形式、词类的特点,词素却不具有外部形式,只能从意义看关系,因而不能确定词素的语法上的类。)

「例证」“学”:单看此词素,不知是“学而时习之”的“学”还是“学生”的“学”,但我们可以知道它的意义,凭借意义来确定“学生”是偏正式,“学校”是联合式。

  词中的词素一般地说在古代都是单音词,联合式中的词的单位之间在古代常互为解释。(“语言”、“法则”等)

  ➡️ 1)词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意义来看。 2)词素的意义是语言的历史所赋予的。 3)这种词素在古代是词。

  ✨实词素划分为独用词素和非独用词素的意义:

  [“标志式”和“变词式”中体现最明显。]

  【分析】(根据实词素下属类别分别举例。)

  “标志式”:a、 椅子 桌子 石头 木头。  b、腰子 风头 肉头

    a组皆为非独用词素所构成,构成的词和实词素的意义相差无几。 b组实词素皆为独用词素,合成后独用词素意义方面变化很大。(有的带有贬义,有的就出了独用词素的意义的界限(❓❓❓是指组合后的意义超出原来这个词素的词汇意义范畴吗?):比较“腰”和“腰子”)

    “变词式”:刷子 扣子 剪子 胖子 画儿 兜儿 盖儿 看头 甜头 准头

    变词式词中的所有实词素都是独用词素,这类词素可进一步说为由独用词素构成的词。

  前一单位可看成按照词的语法分类来划类(看作已经构成一个词),然后用“子”、“儿”、“头”等去改变前一个词的词类。

  【结论】将实词素分为独用词素和非独用词素能够更进一步窥探词的内部构造,还可以解决“词”和“词素” 的界限问题。

❗️“独用词素”是用词的语法定义划分而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略说汉语构词法 张寿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