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心态,铸就教育幸福

一、平和心态

平和心态,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甚至在学校里,竞争也遍及工作日常,小至考试排名、年度考核,大至评优晋级、荣誉指标等等。在涉及人情世故、权力关系的复杂背景下,不公平现象必然存在,如果缺乏必要的平和心态,一味地盯着对自己的不公之处,必然会使得自己心胸狭窄、幸福指数大幅降低,而其中的痛苦也只有自己体会。

二、为何要有平和心态

平和心态是自己与环境、自己与自己调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客观环境难以改变的前提下,我们唯有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变得宠辱不惊,才能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在面对荣誉或困难时,理智地去面对。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既可以让我们自己坦然地面对得失,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想让自己在任何事物中都处于“更好”的地位,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想法,也就是说,力争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是人的本能。然而,优秀并不等同于幸福,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是对立的。那么到底选择幸福,还是选择优秀呢?

李镇西老师在《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一书中对优秀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我们所认为的优秀,无非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的优秀指自己的工作比其他人做的更好一些;第二层的优秀指自己的荣誉或证书比别人更多些、级别更高些。而第一层的优秀,难免会与别人进行比较,难免会出现竞争,虽然竞争之下才会有上进之心,但是,若一味地盯着对手,一味地想要自己赢得竞争,则必会使自己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第二层的优秀,也难免会迫使自己去关注教学本职之外的东西,比如人际关系、比如金钱权力等等,这样一来,自己的教育工作便不再纯粹,教育之心必然变味,又何谈幸福!而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则可以让自己在优秀的基础上获得职业幸福感。

三、教育工作中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首先,保持自己对于教育工作的热情。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第一天踏上讲台,面对学生的一声“老师好”都会内心激动不已,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却把一切都看作“就那么回事”。我们不再有激情,不再有热情,有的只是对于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的抱怨与厌烦。在这种状态下,人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唯有找到初入职的那份激动与热情,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

其次,拥有一双善于发现感动的眼睛。李镇西老师的书中出现的最多的一个词汇莫过于“感恩”。但是这个感恩并不是学生对于老师的感恩,而且老师对于学生的感恩。他说学生常常会令他感动,因此他欠了学生很多债,他的每一天都在为自己还债,因此他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他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在感动中工作着。他是在为学生工作,也是在为自己工作,因此,不公又从何而来?

最后,保持对教育的纯粹之心。像我们刚迈上讲台的第一天那样,我们不知道什么评优晋级,不懂得什么先进模范,我们一心只想着把这一堂课上好,把这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就满足了。而这颗纯粹之心应该一直被保持。我们应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没一堂课上,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如此,我们才不会被世俗所湮灭,从而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和心态,铸就教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