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每天学点儿逻辑学》419

她的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共情法。这种方法多用以后,你就会得到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什么?别人看到的都是抽象的史料,你看到的都是栩栩如生的人物,你能够和他们共情。如果你暂时不具备这个能力的话,建议你先读读盐野七生写的这些罗马的历史。

那么,另外一个日本作家可能中国人比较熟悉,叫司马辽太郎,他擅写历史人物,代表作品有《枭之城》、《功名十字路口》、《宫本武蔵》、《国盗物语》等。司马辽太郎先生有一种才能,就是让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栩栩如生。作家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什么?是共情。同时,他又有很强的他人心理的推理能力,他能够推理出遥远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是那样的,他可能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他可能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请注意,他知道的和他相信的,或许是和我们现代人是很不一样的,对不对?所以,你也要正确地把当时的知识背景所允许他相信和知道的事,正确地赋予给他。

我自己也接触过很多人,发现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些学理科的朋友,他的共情能力或者是对于他人心理的推理能力,相对来说会比较弱。这里面一种很集中的体现就是,在读一些像《傲慢与偏见》之类的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小说的时候,他们对于作家笔下人物心理的把握总是很吃力,总是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认为这就是关于理论的理论构建能力弱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实际上,要增强我们对他人心理的了解,优秀小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现在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们读那些优秀的小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你自己在这方面有更多努力的话,也许在这方面你的能力就比别人强一点,你如果比别人更强一点的话,弄不好也可以在竞争中多出一点优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16 《每天学点儿逻辑学》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