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后的综述报告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5年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学院组织的多次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了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讨论会或讲座等。
我将博士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总结如下:

(1)作为主讲人参与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会

我本人以主讲人做过三次学术报告,分别为“光通信——圆桌会议”、“通信工程学院学术讨论会”以及“第二届通信之桥通院硕博研究生向企业汇报会”。
2018年7月25日,笔者参与了“光通信——圆桌会议”,在新科技楼A609做了题目为“Co-Sit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Optical Techniques”的报告。期间,我以无线转发为例子,先介绍了当前无线通信系统最典型的半双工通信方式。分析其特点后,引出了当前无线通信系统中最常用的全双工通信方式。以此为背景,结合当前低频段频谱拥塞的问题,介绍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可能解决方法——带内全双工通信。介绍了带内全双工系统的优势,后也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强自干扰。经过一系列的铺垫,我开始了本次汇报的主题,介绍我提出的光子自干扰对消方法,包括原理、实验结果,最后对整个报告进行了一个总结。
2018年10月30日,笔者参与了第二届通信之桥通院硕博研究生向企业汇报会,在主楼一区313报告厅做了题目为“适用于天线拉远场景的微波光子镜像抑制下变频器”的报告,报告由通信工程学院的张慧星副教授主持。期间,我以射频接收机为开始,介绍了镜像抑制抑制下变频的作为接收机核心的重要功能,以及当前RF解决方法的一些限制,包括带宽、隔离度、RF传输线损耗。针对小蜂窝、多基地雷达、阵列天线等对天线拉远的需求,引出了微波光子镜像抑制下变频器。详细的介绍了系统原理、实验结论以及工程应用的可能。报告的最后我回答多个专家的提问。下午的活动中,在主楼大厅我的海报旁,与会的业界专家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
2019年7月23日,笔者在新科楼A609再次做了关于镜像抑制混频器的报告,同与会的同学进行了讨论。

(2)作为点评嘉宾参与的学术报告

2019年7月9日,笔者在新科技楼A609参与了通信工程学院学术讨论会,期间聆听了多个报告,并对马xx博士的报告作了点评。当时我在现场的发言如下:
“马博士汇报了一种微波光子技术的射频矢量信号生成方案,只利用IQ基带信号和LO就能完成射频信号的生成,同时呢,在PD前这个光信号,意味着这个系统与光载无线系统是相兼容的,可以实现全光产生和长距离传输。
几点后期工作建议,星座图的点比较分散,是由噪声还是非线性导致的呢?如果是噪声,有什么方法改善,优化链路。非线性,能否能在数字域对基带信号做预失真。
总之,马博士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精彩的报告,以上就是我的点评。谢谢。”

(3)作为听众参与的学术报告

2015年9月8日,笔者在北校区大礼堂参与了学校为15级研究生准备的入学典礼,典礼的核心内容其实是一个学术报告,以听一次学术报告作为研究生的开始最合适不过了。报告的题目是“微电子科技进展和展望”,期间郝跃院士分享了自己对于微电子科技进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今后的发展与展望等方面的思考。微电子器件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虽然我研究是光子技术,但核心的光子器件也可以算作一种微电子器件。虽然从内容上来说,对我的工作无额外增益,但报告中体现的研究逻辑和思考对任何学科都是通用的。
2016年4月3日,笔者在老科技楼B301参加了“微波信号的光学生成技术研究”报告会。高xx博士介绍了两种微波波形的光学产生方法,用到了调制器反向失配、载波控制等技术,通过控制各光边带的相位和幅度,实现了三角波、方波、锯齿波等多种波形。通过这次汇报,让我的光子学知识得到扩充。
笔者分别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下旬参加了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电子信息青年学者论坛,其中2016年为首届。有幸聆听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时龙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邹喜华教授和中科院电子所李王哲研究员关于微波光子学及应用的报告。这三位专家所在的团队在国内微波光子学研究中属于一流,作为该方向的学生,听完报告后收获颇深。

对于博士生而言,除了学习和独立研究之外,培养一定的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至关重要。在读期间能聆听行业专家的讲座和报告,很有收获。此外,亲身参与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和报告会,也提升自己的能力,能有这些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2020年5月13日
西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士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后的综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