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

“窝里横”,源于父母的溺爱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窝里横”的孩子,身边都有溺爱的父母。

比如,妈妈不给买新玩具,孩子嚎一嗓子,赶紧过来哄着买去;

再比如,爷爷被呼来喝去的,妈妈刚想说孩子两句,爷爷倒先挡在前面护着。

这些场景是不是都很熟悉?

有多少父母打着“疼娃爱娃”的旗帜,无条件地对孩子妥协,到后来就变成了溺爱。

这些溺爱孩子的人啊,其实正是孩子“窝里横”的目标。

孩子小是小,可比猴都精,早就学会“看人下菜碟”了。

在一次次的妥协中,孩子早就摸清了大人对自己的宠爱,和对自己行为的底线。

越妥协,孩子越知道哭闹可以达到目的,谁最溺爱,孩子对谁越放肆。

所谓的“窝里横”,不过是孩子仗着宠爱有恃无恐的撒野罢了,时间越长越霸道,俨然变成了一个脾气暴、不讲理的小霸王。

归根结底,父母的过度溺爱才是养成孩子“窝里横”性格的原因。

所以啊,要想培养一个在家乖巧可爱的孩子,咱们为人父母,首先就要停止溺爱。

别总想着孩子小,不懂事,得让着他,这反而会害了他,往往越关键的时候越不能妥协。

我们就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来沟通,该说“不”就说“不”,把握好原则和底线,才能避免孩子“窝里横”。

“外面怂”,源于父母的保护

如果你身边有“外面怂”的孩子,那他身边肯定有“事事包办”的父母。

就拿前文说到的我那位朋友来说吧,光我了解的,她对孩子的保护就已经到了过分的程度,都可以用密不透风来说了。

这里说到的保护,不仅是安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举个例子:

每逢她带孩子出门,必定是要把孩子牵在身边的,要是孩子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她会先过去询问,并且全程陪在身边玩耍……

说到这里,相信大部分妈妈都意识到了问题在哪儿:整个过程,其实孩子是没有任何表态的。

朋友的出声询问,看似是替孩子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呢,剥夺了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而朋友的全程陪伴,看似是保护孩子,换个角度也阻碍了他和小朋友们的交流。

很多“外面怂”的宝宝,之所以看起来胆子小,就是因为从来没有独自处理过问题,更没有在社交方面有过什么锻炼。

甭管孩子在家哭闹还是耍横,这起码是他自己领悟出来的社交方式,到了外面,他不熟悉啊,没了解啊,自然不知道怎么应对,只能怂怂地躲在妈妈后边了。

连我们,都会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更何况孩子呢?

追根溯源,父母的过分保护反而造成了孩子“外面怂”的性格。

所以啊,要想孩子在外活泼开朗,咱们在保护孩子的同时,还要学会放手。

不是越俎代庖地替孩子出头,而是鼓励孩子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大可放心地让孩子去接触大大小小的圈子,支持他勇敢和小朋友们交流,以及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孩子拥有了独立成长的空间,总有一天,他会慢慢摸索出正确的社交方式,学会如何快速融入新环境,越来越不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