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技术管理、研究管理与开发管理

8-1 描述研发活动的不同类型。

- 摘要:研发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1)基础研究:不以商业目标为目的的,对新的科学知识和认识进行探索;

(2)应用研究: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或其他知识,去发现有特定商业目标的新科学知识;

(3)开发:从研究或经验中得到的知识,应用于产品、服务、生产或改进的设计、开发。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35(8.1.1 研发管理)

8-2 识别出三种研发组织模式。

- 摘要:对应研发的三种类型,有三种研发组织模式。

(1)部门职能型结构:最常见的组织模式,一般会以研发部的形式存在,产品或服务由部门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都期待研发能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2)中央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由行业科学家、建筑家、高级工程师等做应用研究。研究的成果能支持未来的产品开发;

(3)智库结构:类似专门的机构由企业资助,进行基础研究

其中(2)(3)不会迅速盈利,且具有很高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35(8.1.1 研发管理)

8-3 技术管理与研发管理有何不同?

- 摘要技术是指为了(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的)知识、过程、工具、产品和系统。技术管理是指为了确定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将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对技术能力进行规划、开发、实施、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技术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优先重点研发有利于企业未来受益的技术机会,从而产生产品创新,将产品推向市场。简而言之,提升技术能力→产品创新→使企业受益

研发管理更偏向于对新科学知识的探索。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35(8.1.2 技术管理)

8-4 识别出几个创新源。

- 摘要:创新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1)研发组织的一部分:个人、团队、大学、研究实验室、政府实验室、非营利组织等;

(2)合作网络:合资企业、研究协会、许可证协议(如技术授权、技术引进等)、非正式网络(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满足特定需要)。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37(8.3.1 了解产业动态)

8-5 描述技术S曲线,它对工程管理人员提出了什么挑战?

- 摘要:产品的技术性能提升率技术市场普及率呈现一条S型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技术性能。

对产品的技术性能提升而言:
最初,由于对技术和产品设计不熟悉,技术性能提升很慢;
中间,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技术性能提升迅速;
最终,技术性能达到上限,性能提升很困难;

对下一波新技术而言:
新技术最初性能表现不如老技术;
后来新技术迅速进步,公司为了改进性能,需要做出两个决策:
维持旧技术,想办法延长旧技术和产品的生命;
转向新技术,淘汰旧技术。

认识技术S曲线,对工程管理人员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根据现有情况,评估企业技术产品现状,制定合适的创新战略,既能保证企业未来依然具有核心竞争力,也能最大程度地使企业能够顺滑的过渡到新技术中,使企业的技术性能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37(8.3.1 了解产业动态)

8-6 制定创新战略有哪些步骤?

- 摘要:制定创新战略有三个步骤:

(1)评估企业现状,制定未来战略(非创新战略);(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核心竞争力分析)关键是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不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通过组合使其他竞争者难以模仿的能力。

(2)确定创新战略的意图;(使命、愿景、长期关键目标)

(3)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技术项目去投资;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38(8.3.2 制定创新战略)

8-7 据说产品开发的关键是识别不会成功的创意并终止它们,为什么说这个战略很好?

- 摘要: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是识别产品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可行性涉及生产和营销两个方面。

(1)产品开发受到的实际制约

(2)产品能否解决客户需求或创造潜在需求。

如果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没办法解决,那么该创意就不可能成功。终止他们,才能避免浪费,让组织有余力将资源投入其他创意。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42(8.5.2 一体化产品设计开发方法的知识 2 产品可行性)

8-8 产品开发要从界定产品需求开始的意义是什么?

- 摘要:产品开发有4个步骤:
(1)产品定义;
(2)概念设计;
(3)详细设计;
(4)原型制造和试验。

其中产品定义的意义,是将客户的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开发中,可以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以及对这些需求进行排序。

产品定义需要考虑4个问题:
(1)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2)各个需求的相对重要性是什么?
(3)客户对现有功能的满意度是什么?
(4)产品设计团队希望获得怎样的满意度?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42(8.5.2 一体化产品设计开发方法的知识 1 产品定义)

8-9 过早结束概念设计的代价可能很大,为什么?

- 摘要:概念设计是为上一步产品定义出的产品需求寻求解决方案的活动。

设计变更如果发生在概念设计阶段,相对比较容易和廉价。如果过早结束概念设计,在开发过程中才产生变更,势必会发生沉没成本。

概念设计还应产生以文字说明、原型或模型等概念表征,以统一所有成员的见解。如果过早结束概念设计,成员之间各抒己见,后期要想统一,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42(8.5.3 概念设计)

8-10 模拟能解决什么问题?产品开发过程如何从中受益?

- 摘要:通过模拟,可以确定一个、多个或同时多个变更造成的影响,相对于试验和原型而言,更节约费用。

通过模拟,我们可以发现可制造性问题(个人理解为规格问题)。通过对模拟产品进行“测试驱动”,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他地方的可制造性问题。

此外,模拟还能发现产品的性能问题

模拟还能模拟整个生产流程,从而发现流程环节中的其他问题。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43(8.5.4 详细设计)

8-11 举例说明原型制作如何能以模拟无法实现的方式使一些产品开发项目受益?

- 摘要:通过原型的试制,可以暴露在生产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对原型的测试,可以检验其能否符合质量标准。通过收集客户的早期反馈,可以测量设计的性能,检验创意的视觉效果等。

原型可以用来评估可制造型、成本、满足需求的能力和预期寿命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45(8.5.5 原型制作和试验)

8-12 工程管理人员如何使用生命周期工程技术来降低产品成本?

- 摘要

(1)通过优化制造和组装设计,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合规性等;
(2)优化组装和拆卸设计,提高可靠性;
(3)通过环境设计,降低危害人类或环境的风险;
(4)通过维修设计,降低维修成本;
(5)可靠性设计。¬可靠→¬达标→成本增加→无法盈利。
(6)复用性设计,通过复用其他部件,降低成本;
(7)服务性设计,使产品易保养;
(8)处理设计,即产品报废后,处理成本最低;
(9)知识产权设计,保护创意的同时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10)生命周期分析设计(X设计),各方面都能符合预期,但可能最困难。

- 出处:希拉·莎《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原著第四版)》(2018) P248(8.5.7 生命周期设计)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八章 技术管理、研究管理与开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