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开始了,就没有迟到——【六上工作随笔(三)】

学无止境

        如果不是课程,我也许不会去读《世说新语》,因为古人写的小故事,议论和阐释很少,叙述也只是泛泛而谈,读者需要耗费大量脑细胞来猜测刘义庆当年写这则故事的用意。猜测是小事,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各种文学资料里的蛛丝马迹……总之,研究《世说新语》,我算是“被逼上梁山”的。

        假期里,我们语文组就做了简单的《世说新语》准备工作,当时觉得跟着课件讲,也没什么难的,就把假期学习的重头放到了读《三国》上。

        开学第二天,就带着孩子们上了《世说新语》的“道儿”,结果“一发不可收”,不是孩子们收不住,是我自己收不住。

        比如曹丕,上学期读过余秋雨的文化系列书籍,文中对曹氏父子对在中国文化史上作出的贡献,给予了极大的赞扬。尤其是在曹丕的支持和鼓动下,创办的古代最早文化沙龙——建安七子,该“社团”对当时文风的转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有关曹丕的故事,都是在讲他的心狠手辣,对同胞兄弟痛下杀手。这让我无比纠结,如果光给孩子们按文本讲,倒也没有什么难度,孩子们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来曹丕的性格特点,可是不去剖析一个人的成长背景,而贸然地定义一个人的性格,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没有什么帮助,也没有能够触动心灵的关键点,课堂一定会比较无聊。

多面曹丕

误解曹操

        于是我在百度、知乎等查阅网站,得到了很多诙谐幽默的文档,看得我激动无比,我把他们的长篇大论,总结到我的摘抄本上,以备上课的时候随手拈来。

        就这样,曹丕、曹操、夏侯玄、司马懿……一个个无聊的历史人物,在不停地查阅中变得丰满而真实,我们的课堂也变得有趣而充满生气……

夏侯玄

很多很多“为什么”

        最直接的反馈来了,孩子们把学到的都应用到了作文里——《曹丕的“AB面”》《“狠毒”还是“无奈”》《二十年前的约定》……怪不得校长老说,老师课堂上带给孩子们的信息越多,自由写作就越精彩。

        “只要开始了,就没有迟到。”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只是在我实际教学中,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是需求式的学习,你需要获得,所以接收到的会很多,你所接受到的,在你的课堂上不停地运用,很多别人的东西,也就成了自己的,这大概就是正常意义的学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要开始了,就没有迟到——【六上工作随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