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便签法拆书--《小学问》


今天我用“拆书帮”的“RIA便签拆书法”拆解《小学问》的片断。

关于“RIA便签拆书法”请看这个当你很难读完一本书时,试试“RIA便签拆书法”

【R阅读原文片段】《小学问》【25-27】

随着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内容产品的兴起,有一种焦虑也越来越常被提及,那就是“知识碎片化”。

人类对知识的想象,向来便有两种:一种是“拼图”,另一种是“积木”。拼图论者认为,所谓知识,应该是一张完整、巨大而瑰丽的宏伟图像。你我从小到大,自每节课上一一搜集的每块“碎片”,就像拼图中的一块。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碎片拼图相互确保其能准确嵌合,能循序、完整地拼出整张蓝图。每块碎片都有前因后果,都有它在系统里所预设的固定位置,你得辨识,得循序,得小心翼翼,把该知道的东西放在它该拼凑的地方。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知识那“完整”的图像,唯有整张图,才能被辨识、补解读,单独的一块碎片,啥都瞧不出。

不过,积木论者的想法不一样。

你有没有玩过积木?玩积木的目的,是拼出你“想要的模样”,不像拼图,得拼出某个“预设的图像”。所以,积木中的每个零件都没有所谓“固定”的位置。同一个零件,造火车时,可以拿来拼火车头;造飞机时,又可以拿来组飞机机翼。而对每一块拼图来说,如果它是拼火车头的,那它就只能放在火车头上,放错了地方,它就“废”了。所以,相较于拼图,每一块积木本身就已经是“完整”的。

而且,同样是碎片,积木亦不同于拼图。拼图的碎片越细碎,就越难拼,因此“碎片化”对拼图来说是有害的。相反,一个“目标太过明确”的积木,在拼凑过程中,却往往是个累赘。一大块“完整无缺”的火车头积木,它的作用其实微乎及微。无论是拼飞机、拼火箭还是拼城堡,这块积木,都没有用。此时,唯有将之打碎,拆成更小的拼块,这块积木才能发挥作用。是以“碎片化”对积木来说,意味着灵活。

懂了吗?所谓碎片化,其实都是积木化。每一块积木都可以单独学习、自主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状。

【I:用自己的话解释】
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把知识“积木化”。因为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独的概念组合而成的,就像我们小时玩的积木一样,每一个概念自己就是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概念相互组合就成为了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正因为各种知识都是由这些一个个独立的概念组成的,所以各种知识之间其实都有相互的关联。

我们学习知识时你首先需要找到其内部那些“积木化”的知识点,只有把这些知识点真正学会了,你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就像你在学习英语时需要先掌握单词和基本语法,这些单词与基本语法就是积木化的知识点。当你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你就可以将其组合成你需要表达的句子。

【A1:联系过往经验】
上周公司急需要制作一个PPT课件,因设计人员请假了,我临时进行PPT的制作,我本人并不太会PPT制作,我认为学习PPT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我临时报佛脚将网上的PPT课件下载下来恶补几天,最后我加了好几个班终于将PPT制作出来了,第二天拿给领导看,被领导各种吐槽,说PPT中文字太多,排得满满的让人很难看下去,让我重新修改。

在修改PPT前我马上电话联系了设计人员,将PPT发给他看,并请教他如何修改,他给我回复:当你要制作一个PPT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突出重点,二是留白。通过他的指导,我重新修改PPT后交给领导看,最后顺利通过了。

反思:刚开始我认为学习PPT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储备才能开始动作进行设计,就像是文章里的拼图论者,于是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基础操作,希望能设计出完美的作品,可是设计人员就像积木论者一样。

他并没有给我一大堆制作的建议,而是只给了我两点建议:突出重点和留白,但这两点正是PPT设计时的知识积木,PPT的作用是为了将信息更好地传达给受众,“突出重点”这个积木就是让受众能快速地接收到关键信息,之前我的文字堆积在WORD中可以达到解释完整的效果,但是在PPT中加入大段文字,受众没办法接收到如此繁杂的信息。

而“留白”是在任何设计领域都适用的知识积木,在PPT中适当的留白,能让受众的感观更加舒适,让PPT的设计感增强。人们都喜欢美的事物,一个设计精美的PPT能让受众更好地接收PPT中的信息,达到信息传达的最终目的。

【A2:规划今后运用】
目标: 下周四给新员工进行产品知识培训,将原PPT的培训课件进行修改,提高培训的  满意度。

行动:
1、请教设计人员传授PPT设计的积木化知识(因时间较紧,至少学习两个新知识。)

2、根据之前学习到的积木知识:“留白”,先自己找至少3套PPT模板,再请教设计人员给出选择建议。

3、根据新学习到的设计知识,修改培训课件,并请教设计人员给出修改建议。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拼图论者还是积木论者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RIA便签法拆书--《小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