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情绪识别:从数据采集到实验分析的完整流程

在情绪识别领域,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phy,简称EEG)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情绪状态的测量和分析。本文将介绍从数据采集到实验分析的完整流程,包括脑电信号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情绪分类等步骤。

  1. 数据采集
    首先,我们需要采集脑电信号数据。通常,使用专业的脑电采集设备,如脑电帽或脑电电极,将电极放置在被试者的头皮上。然后,通过连接电极和数据采集设备,可以记录下脑电信号。

  2. 数据预处理
    脑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如肌电干扰、眼动干扰和电极伪影等。因此,数据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预处理的目标是去除这些干扰,以及减少噪声对后续分析的影响。

常见的预处理步骤包括:

  • 去除直流偏移:通过对信号进行高通滤波,去除低频成分。
  • 去除肌电干扰:使用低通滤波器滤除肌电干扰,通常肌电干扰的频率范围是20Hz以下。
  • 去除眼动干扰:通过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ICA)或滤波器法去除眼动干扰。
  • 去除伪影:根据电极的位置和参考选择,使用重参考或者平均参考等方法去除电极伪影。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MNE库进行数据预处理:

import mne

# 读取原始脑电数据
raw =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