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92天,16.10君子有九思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92天

原文阅读: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需要考虑的事: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灵敏;脸色要注意是否温和;举止要注意庄重恭敬;讲话的时候要注意忠诚;办事要注意严肃敬慎;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他人请教;忿怒发火时,要当心后患;见到利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启发思考:

        本章“君子有九思”阐述的就是君子修身之道。“思”是反思、内省,即对照相关修身要求来检视自己。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大家都熟悉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三省九思,是君子修身之道。

        “九思”就是有关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的九种自我反思的内容和要求,是孔子在修身和施教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而且,这种表述方式类似于心法口诀,读来朗朗上口,内容简单明确,便于记忆和遵行。

    《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前面,先要诚意正心。有学者说,这三省九思,就是诚意正心之处的三大纪律、九项注意。

        “视思明”,是说看到什么东西或者什么事情的时候,想一下看清楚没有,别急于下结论,即时自我检查再确认一下。何况就算是亲眼看清楚“真相”,那也只是一个“相”,不一定是“真”,事实也不一定就是自己判断的那样。

        孔子本人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里非常失望,颜回居然在偷吃。            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给老师时,孔子故意试探说:“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哎呀,不行啊!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它抓出来,也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

        孔子听了大为震动,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可能判断错误。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

        “听思聪”和“视思明”是一个道理。听到了后要再仔细检查一下,到底听清楚没有。“色思温”,指看看脸上的表情是否温和。“貌思恭”,指容貌态度是否恭敬。“言思忠”,指说话是否忠诚老实,不会自欺欺人。“事思敬”,指做事是否举动周全,敬畏谨慎。“疑思问”,指心中有疑马上就要问,问老师,问同学,一定搞清楚。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害羞,一定要厚着脸皮问。

          “忿思难”,说的是与人忿争,不可意气用事,要考虑后患。不能忍一时之愤,而闯下弥天大祸者,并不罕见。“见得思义”,指见到利益,想一想是不是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拿。如果不该拿的,是一块钱,不拿;是一千万,也不拿。

        “君子九思”不仅梳理了一系列的君子行为准则,还强调了“思”的作用。“思”,是孔子表述思维、思考的一个概念,意指思维、思考、思索。孔子最先明确提出和强调思维的作用。

      《论语》中多次论及“思”,“思”不限于指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但思维中至少也包括形成判断和进行推理在内,而且主要是指推理过程。

        在《论语》中,“思”与“学”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学”和“思”的结合,“学”和“思”的过程就包括由已知(学)到未知的推理认识(思)过程。“思”与“行”则是另一组相对应的概念,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即为此类。

        本章中,孔子论述了“思”和感知的关系。“九思”就包含有推理过程在内,如“视思明,听思聪”等,即只有通过“思”的推理过程,才能由视或听的感知达到“明”和“聪”的理性认识阶段。孔子强调只有通过“思”的推理过程,才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由已知到达未知,才能正确指导行动。肯定了“思”的作用,就等于肯定了推理的作用。孔子强调思维的作用,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极为重要。

      因此,阅读本章“君子有九思”,不仅要学习借鉴孔子在九个方面的标准提醒自己,在德行上不断提升修为,还要懂得“思”的重要性。就个人而言,努力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重要的学习训练的应有之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92天,16.10君子有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