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定仪器计量校准周期的几种方法

说到计量感觉一头包!

不说太细的,就说两个大的方面:校准周期和不确定度的计算,今天先聊个简单点的——校准周期的确定。

        检定周期——那是具有强制性的,这里就不多说了。在实际的计量工作中,根据仪器的用途,使用环境的情况和准确度要求来进行校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这才是计量校准溯源该有的姿势。

        但是,你回去看看你们所有的仪器校准报告,是不是校准周期都是一年,直接把检定逻辑给你照搬过来了?这就是现在专业计量校准机构的普遍水平(不管是行政机构还是社会第三方),相信肯定有好的,但我还没见过。

随便说几点,大家可以自己对照思考下:

❶ 如果你的工厂有几千个螺纹规,但是平时常用的就那几百个,你想想该怎么做校准方案?每年搞一次?需要吗?肯定不需要啊,是不是得根据每个规实际使用的次数来考虑啊?没有生锈、没有磨损,没有使用,年年做校准有什么意义?机构让你送校,那不就是想卖个证书给你;

❷ 你去送校游标卡尺的时候,他们考虑过测量范围吗?和你确认过具体哪几个校准点吗?,别看一个游标卡尺不值几个钱,能把这把卡尺首次校准项目都给你正确做一遍的,估计你全中国找不到几个;

❸ 你花大价钱买的ICP测试设备,也是一年校一次?估计还挺贵!首次校准后(前提是正确的校准,并提供所有准确度项目的不确定度),每次使用前用校准曲线溶液打一下,核查设备的校准状态是否稳定,再定期做下期间核查,只要状态稳定,根本不需要频繁的送机构,除非进行了关键部件的维修,或者严重故障等情况;

❹ 你的布氏、维氏、洛氏硬度计,也别再一年校一次啦!首先得用对,然后配好期间核查用的标准硬度块,再配上日常核查的硬度块,其他道理和ICP差不多。

......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总之一句话,现在的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水平实在太烂,有人说是“劣币驱逐良币”,但我的看法,实质上是”五十步笑百步”,在实际应用中,对计量仪器的校准溯源要求高的客户还是有很多,你要真能提供过硬的服务,愿意买单的还是有大把,毕竟这个和质量损失结果比起来不算什么,如果你自己也是个二把刀,那也只能是个笑话。不好意思,又扯远了。

校准周期目前标准中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反应调整法:(可分为简单和增量两种)

反应调整法——是基于风险考虑,根据设备初始校准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初始校准周期)的后续校准结果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

1)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

2)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 则后续校准周期应缩短;

3)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 则实验室应考虑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频次,对设备的性能做进一步验证。

注:检测/校准方法对设备的要求用 “ 最大允许误差” 来表述, 泛指方法对设备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 包括示值误差、 重复性、 稳定性、检出限、 鉴别阈等。

2、期间核查法

期间核查法——要求每次试验前或定期使用核查标准对重要参数及关键测量点进行核查。当核查结果未超出最大允许误差,且设备的稳定性较好时,不需要校准;当设备稳定性差,核查结果接近且有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校准。

3、定周期法

定周期法——校准周期的确定应由具备相关测量经验、设备校准经验或了解其它实验室设备校准周期的一个或多个人完成。 确定校准周期时,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

注:以上只是方法的要求和简介,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很多专业化参数需要进行设置,方能达到正确的效果。

        在目前很多实验室或者机构中,计量仪器的校准有效期管理就已经有比较大的难度,如果采用这样的动态化管理,就必须要有合适的信息化手段来完成,如果依赖现有的技术人员,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目标,实质上也就失去了校准原本的意义了。

以上内容有说的不够准确,或者偏颇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关注实验“元”老李,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