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郑益慧老师课程笔记

笔记正在逐渐完善ing~

第一讲

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首先讲解了为什么要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强调了学习有目的性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的概览,以及三种基本的放大电路。接下来讲解了集成运放和多极放大电路的应用,并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最后提到了功率放大电路和直流电源的重要性。整个视频强调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电路的熟练掌握以及多实践和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00:00 模拟电子技术概述:本章介绍了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在这里我们要学什么以及如何学模拟电子技术。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有目标地去做事情,将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没有电子技术就没有现代生活,电子技术是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基础,也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05:21 电子技术发展与元器件:这个视频章节介绍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元器件的重要性。爱迪生的研究引发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并由英国的弗莱敏制造了第一个电子管。然而,电子管并没有对无线通讯产生重大影响。直到1906年,克里斯特在电子管中加入扇板后,出现了第一个真空三极管,使得电子技术开始迅猛发展。最终,在1939年,约翰·阿坦纳索夫和克里夫·贝瑞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
10:43 电子计算机与晶体管:这个视频章节介绍了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系所做的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Ineka。它用于计算弹道,由电子管构成,占地面积170多平,重量30吨,耗电150千瓦。然而,随着集成电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1947年,Shockley等人发明了第一个点接处形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1951年,厂效应管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半导体材料的应用。这一章节介绍了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和厂效应管的重要性。
16:04 集成电路与科学研究:半导体材料的集成化技术可以将多个晶体三极管封装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从而缩减了体积和重量。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几百甚至上千个晶体管可以集成在一个小片上,进一步提升了性能。摩尔定律预测,晶体管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将提高一倍,从而提升计算机的性价比。这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21:25 电子技术的基础与发展:这个视频讲述了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模拟电子技术成为了电子学的基础。理解三个基本器件的特性对于学习其他半导体器件非常重要。模拟电子技术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集成和信号处理,另一个是功率电子。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核心是掌握基本器件、原理、概念和思想。无论从事电子工程还是其他领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同时,工科和管理的结合也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方式。
26:47 器件理解与放大电路: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对于器件的理解和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基本放大电路和多极放大电路的概念。作者强调了对器件特性和使用条件的清楚理解对后续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性。同时,引入反馈技术可以改善电路性能,使集成运放工作在负反馈条件下,实现信号的处理和运算。
32:08 频率响应与学习过程:这个章节主要讨论了放大电路中的电容和电感对不同频率信号的响应,并介绍了频率响应的研究方法。同时,还提到了大功率信号和小信号处理的不同方法,以及本书的整体构架和学习过程。对于学习模拟电子技术,需要清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电路,并进行多实践和感性认识的训练。

第二讲

关于半导体材料和杂质半导体的讲解。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以及它们的特性和作用。然后讲解了本征半导体的导电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掺杂少量杂质元素来提高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形成N型和P型半导体。最后指出N型和P型半导体的结合会大大提高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 

00:00 常用半导体器件:这个视频的第一章是关于常用的半导体器件,主要讲解了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电压高于一定值时会导通,反之则截止。它还具有温度敏感性。晶体三极管有三个极,具有更多功能.
06:13 ⚡️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作用:这个视频讲解了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作用。晶体三极管可以实现电流的放大和开关作用,而场效应管可以通过控制电压来改变其DS之间的电阻值。这种变化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在数字电子技术和构建数字芯片中。
12:17 场效应管的恒流现象和放大功能:讲解了场效应管的恒流现象和放大功能。当GS电压不变时,DS之间的电阻也不变。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随着UDS电压的增加,ID电流一开始线性增加,然后逐渐趋于恒定。恒流现象使得ID电流的大小只受UGS电压控制。根据这个特性,场效应管可以用于放大信号。此外,视频还介绍了场效应管的可变电阻功能以及半导体材料的概念。
18:36 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性:本征半导体是一种导电能力介于绝缘体和导体之间的材料,由四价元素构成,具有晶体结构。在室温下,虽然本征半导体不能导电,但随着温度升高,热运动会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对,导致本征半导体具有导电性。导电粒子包括自由电子和空穴。
24:48 ️温度对半导体中载流子的影响:本节视频讲解了温度对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对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自由电子和空穴对的产生也会增加,但同时也会有复合过程,即自由电子和空穴相遇并消失。载流子的浓度与导电能力相关,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而在一定温度下,载流子的浓度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温度的变化会打破原平衡,并通过暂态过程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31:00 杂质半导体的形成:浓度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可利用可扩散特性引入少量杂质元素,形成杂质半导体。少量杂质元素的掺入会导致结构改变,形成自由电子,提高导电能力。这种半导体称为N型半导体,其中自由电子数量远大于空穴数量。
37:15 N型半导体的特性:本章介绍了N型半导体的特性。在N型半导体中,主要的导电离子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因此称之为N型。虽然自由电子比带正电的零离子多,但整个N型半导体仍然呈现电中性。N型半导体对温度的敏感性较小,多数载流子的浓度几乎不受温度影响,而少数载流子的浓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此外,N型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大大提高,接近导体水平。

第三讲

该视频介绍了PN结的概念和特性。当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连接在一起形成PN结时,会产生扩散运动和飘移运动。在PN结中,由于浓度差的存在,自由电子会向P型区域扩散,而空穴会向N型区域扩散,形成一个空间电荷区。这个空间电荷区阻挡了多子的扩散,被称为PN结。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的电压较低,而反向导通时会出现反向饱和电流。此外,视频还介绍了PN结的福安特性和击穿特性。

00:00 PN结稳定:Pn阶是指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结构。在连接处,由于浓度差异的存在,自由电子从N区向P区扩散,空穴从P区向N区扩散,产生扩散运动。然后,自由电子与空穴发生复合,形成电综合。然而,电综合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交界面形成了一个无人带,阻止了扩散运动。这个无人带形成的电场阻止了进一步的复合,使得Pn阶保持稳定。
05:41 棚和电场:本章节介绍了三价的棚、棚离子和电场的概念。当自由电子进入电场时,会受到力的作用被拉回,阻止其扩散。这形成了一个空间电荷区,也被称为耗尽层或阻挡层,最终形成了pn阶。空间电荷区起到了阻挡多子扩散的作用,但仍存在少量的扩散运动。少子的飘移运动也被介绍。
11:07 ⚖️运动平衡:这个章节讲述了在电场力下的少子飘移运动和扩散运动之间的平衡关系。当不施加外界影响时,扩散运动和飘移运动达到动态平衡。参差浓度高会导致pn节变薄,参差浓度不对称会导致空间电荷不均匀。当在pn节上加正向电压时,引起的电场与内电场相反,消除了势垒,恢复了扩散运动。加外电场后,少子会积累在pn节的边界处,形成一个堤坝。当电压达到一定值时,电流开始增加。在死区内,加电压没有效果,但超过一定值后电流急剧增加。
17:04 偏绝电流和反向饱和电流:这个章节讲解了偏绝电流方程和反向饱和电流的概念。偏绝电流方程表示了温度对电流的影响,而反向饱和电流是指加反压后电流几乎为零的现象。反向饱和电流很小,是由漂移运动引起的,并且随着电压的增大而稳定。
22:46 ️温度和福安特性:反向饱和电流受温度和少数载流子浓度影响,温度升高时反向饱和电流增大。反压下,二极管类似于截止,但仍存在反向饱和电流IS,与温度直接相关。福安特性是了解偏结的重要一点,二极管是非线性电阻,福安特性描述了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福安特性呈现出过于理想化,反向电流不为0。正向特性中的死区电压和导通环节说明二极管将pn结连接到两个电极上。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和导通后的特性。
28:27 正向导通和反向特性:该章节主要讲述了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和反向特性。正向导通时,二极管的电压降很小,约为0.1V到0.2V,可以近似认为是不变的。反向特性中,二极管会发生反向击穿,分为奇纳击穿和雪崩击穿。雪崩击穿是在加反压的情况下,当电压不断增加时,二极管突然导通,导致电流上升,可能会烧坏二极管。此外,反向击穿还与参杂浓度和温度有关。热击穿是一种特别危险的情况,因为一旦发生,就无法逆转,会导致更多的电子出现,温度也会升高。
34:10 ⚡️击穿和电容效应:这个章节讲述了击穿现象和电容效应。击穿分为热击穿和雪崩击穿,其中热击穿条件是掺杂浓度高、PN阶薄且所需电压较小;而雪崩击穿所需电压较高。此外,讲解了二极管使用时需要加限流电阻的原因。最后,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和电容效应,包括势累电容和扩散电容。

第四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二极管的特性和应用。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单向导电性和反向节电容的特性。视频讲解了二极管的福安特性和温度特性,并介绍了二极管的应用,如温度传感器和整流电路。视频还提到了二极管的一些主要参数,如最大整流电流和最高工作频率。通过学习二极管的特性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模拟电子技术。

00:00 二极管的特性:这个视频介绍了半导体二极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通过对偏洁和正向导电性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和节制的特性。同时,反向导电会引起一个很小的饱和电流,这是由勺子的漂移引起的。二极管的电流方程是一个指数方程,它的电压与偏洁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指数方程。二极管的结构有多种,最早的是点接触型,不能通过大电流。通过合金工艺制造的平面性二极管具有更大的通过电流,适用于功率较大的场合。二极管的符号中,阳极接Pn结的P区,阴极接N区,为了让二极管导通,阳极接正电位,阴极接负电位。
06:30 福安特性:本章节讲解了福安特性对于理解器件的重要性,福安特性是指二极管的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福安特性图可以看出,二极管的特性与PN结的特性相似,但加了封装后会有一定的泄漏电流,导致正向导通电压可能增大。同时,温度的升高会对二极管的特性产生影响,导致正向导通电压下降和反向饱和电流增加。最后,二极管的福安特性可以用于制作温度传感器。
12:56 ️二极管作为温度传感器:这个章节介绍了如何利用二极管作为温度传感器,并通过单片机和AD接口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来显示温度。作者还提到了利用塑料壳开模的成本低廉,并强调了掌握器件的特性对于创造新想法和实践非常重要。此外,还介绍了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区域、反向饱和和稳压二极管的特性,并讲解了理想二极管的概念和特点。
19:21 电路图的输出特性:这个视频讲解了电路图的输出特性,即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特性。其中提到了理想二极管的特性,当U大于Uon时,二极管导通,反之截止。根据电位分析法,当U小于Uon时,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电流为零。当U大于等于Uon时,二极管导通,电流为(U-Uon)/Rd。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画出电路图的输出特性曲线。
25:52 二极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二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以及二极管的工作频率和节电容的关系。同时介绍了二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和应用场景。通过计算实例,说明了不同导通电压下二极管电流的变化。最后提醒注意在实际情况中,电流和导通电压可能存在差异。
32:20 二极管的估算和图解:这个视频讲解了在估算电路中,对于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和电压的变化可以使用折算法和图解法进行估算。在估算中,可以把二极管的导通电压约等于0.7伏,这样的误差很小。而真实求解可以使用图解法,通过绘制特性曲线来求得二极管的电流和电压。估算模型和真实模型的区别在于对于导通电压的估算和真实值的求解。另外,视频还讨论了二极管在开关断开和闭合时的输出电压的变化情况。
38:48 ⚡交流电变成直流电:这个章节讲述了理想二极管的导通和截止过程,以及如何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通过整流电路的介绍,将交流电的负极性部分滤除,得到只有正极性的直流电。还提到了傅利叶变换的应用,用于分析波形中的直流和交流分量。最后介绍了简单的低通滤波电路和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以及如何利用暂态来分析波形。同时,讨论了如何利用二极管实现更高效的整流过程,以得到正弦波形。

第五讲

讲解了二极管的应用和稳压二极管的特性。视频中提到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以及如何利用二极管实现电流的流向和通路。讲解了二极管的整流功能和全波整流电路的原理。同时介绍了稳压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和温度系数。视频还强调了在分析非线性电路的小信号响应时,需要先确定直流工作点,然后将交流信号加入进去进行分析。

00:00 二极管应用:这段视频讲解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其在电路中的应用。通过控制电流的流向和通路,可以实现电路的功能。视频还介绍了全波整流和电容滤波的原理,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根据给定的电路参数来绘制波形。同时,还讨论了直流电源的重量与变压器的频率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06:21 直流电源和简波电路:本章介绍了直流电源和简波电路的原理。直流电源使用变压器和整流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而简波电路则利用二极管将调制信号嵌入到高频载波信号中,然后通过还原电路将信号还原为原始声音信号。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在这些电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12:41 ⚡交流信号与直流信号混合:这个视频讲解了正弦交流信号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如何将交流信号与直流信号混合。通过引入一个直流信号来调整交流信号在电路中的显示效果,解决了如何在一个具有交流信号源和电阻的电路中,让交流信号的影响显现出来的问题。通过分析交流信号在直流作用下的电流变化,可以确定电路中的工作点(Q点)。
19:04 Q点的概念和求解:本章介绍了Q点(静态工作点)的概念和求解方法,通过设ui为0,只考虑直流v对二极管D的作用,得到对应的Q点。然后讨论了UI在R上产生的电流,分析了UI叠加在V上的影响,通过画图展示了电流和ΔUD的变化值,以及UI对R或ID的影响。最后引入了等效电路的思想,只要端口特性不变,就可以用其他元件来取代电路。
25:24 小信号下的二极管特性:这个章节讲解了在小信号下,如何用RD来取代二极管,并通过RD=ΔUD/ΔID的关系来表示二极管的特性。通过线性化,可以近似将二极管的特性表示为一条直线段,其斜率就是RD的倒数。通过求解RD的方程,可以得到RD与Q点的值相关,并且在非线性电路中,直流点的位置会影响交流对电路的影响。因此,分析这个问题是分两步走的,首先找到Q点的位置,然后加上交流进行动态分析。
31:44 非线性电路的线性化分析:这个章节讲述了在处理非线性电路时,如何通过线性化的方法来分析交流信号的响应。首先需要确定直流的工作点,然后将小信号加入到直流供电点上,通过等效成电阻的方式,用线性电路来求解整个电路的响应。最后将交流值重新叠加到直流值上,得到全响应。这种处理方式在放大电路的分析中非常重要。
38:07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和用途:这个视频章节介绍了稳压二极管的特性和用途。稳压二极管在反向击穿状态下能够维持稳定的电压,类似于稳压器或稳压电源。它在大电流变化范围内电压几乎保持不变,故可用于稳压。稳压二极管需要有较大的电流通过,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稳压二极管的符号和普通二极管类似,但在未发生反向击穿时仍具有二极管的导电性。稳压二极管的稳定电压和最小稳定电流是其参数,还有一个温度系数α,用来描述温度变化对稳定电压的影响。对于稳定电压小于4V的稳压二极管,温度升高会使稳定电压降低,而大于7V的稳压二极管则相反。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奇纳极传是负温度系数,而雪崩极传是正温度系数。 

第六讲

关于稳压二极管和晶体管的简介。讲师介绍了稳压管的使用方式和工作原理,以及晶体管的结构和电流放大作用。视频中强调了稳压管的保护性质和稳压过程,并讲解了晶体管的三个区域和三个电极的作用。最后,讲师提到了晶体管在电流放大和功率放大方面的重要性。

00:00 稳压管简介:稳压管是一种保护性质的稳压装置,能将输入电压稳定在设定的值。加入限流电阻后,稳压过程会使得输出电压几乎不变,但会引起电流的变化。这种装置可以实现在输入电压波动时,输出电压基本保持不变的效果。
06:07 吻押管工作原理:这个视频讲解了吻押管的工作原理和稳压特性。在产生吻押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二极管的导通与否,以及吻押管的电压和电流。通过设定二极管截止与否,可以确定吻押管的电压分压和稳定电流。稳定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阻R的选取,需要在最大和最小稳定电流之间进行选择。正确选取R可以保证吻押管的稳定工作。
12:20 稳压二极管的应用:本章节讲解了在使用稳压二极管时需要考虑匹配R和Ir之间的关系,以及稳压二极管的作用和应用。同时强调了在工程上使用稳压二极管时需要注意保证其稳压状态和击穿电压。稳压二极管不仅可以实现整流减波和处理小信号,还可以用于输入端保护和产生不同的稳定电压。
18:28 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这个章节介绍了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原理和用途,还讲解了晶体三极管的结构和作用,并提到它可以进行电流放大和构成TTL宇飞门电路。晶体三极管由三个区域组成,分别是发射区、G区和极电区。在交界面处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
24:38 PN结的结构特点:该章节介绍了PN结的概念和结构特点。PN结是由P区和N区结合而成,形成了双结。P区靠近发射区,称为发射结;N区靠近极电区,称为极电结。PN结的结构特点是:发射区参杂浓度高,极电区参杂浓度低;发射区用于发射载流子,极电区用于收集载流子。由于PN结的对称性,还介绍了PNP结的符号。
30:48 晶体管的导通方向和电流放大:本章节介绍了PNP和NPN两种类型的晶体管的导通方向和电流放大作用。通过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放大,可以实现功率放大,推动扬声器输出大功率信号。晶体管的放大本质是不失真,并对能量进行重新控制。IC电流放大的电流来源于直流电源。
36:55 ⚡️功率放大的原理和基本电路:这个章节介绍了功率放大的概念,通过比喻汽车加油门来解释了功率放大的原理。讲解了控制器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小电流控制大功率。接着介绍了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讲解了偏结、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作用。最后提到共射放大电路实现了发射极正偏和集电极反偏的状态,从而实现电流的放大作用。

第七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晶体三极管是一种三端元件,具有放大和开关作用。它由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组成,通过正向偏置使发射区和基区的多子扩散形成电流放大效应。晶体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发射区和基区的浓度差异、积区的厚度和发射区和积区的浓度比。此外,视频还介绍了晶体三极管的符号、共摄直流放大系数和共基放大系数,并提到了穿透电流的概念。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和使用晶体三极管非常重要。

00:00 三极管的结构和特点:本章节介绍了三极管的结构和特点。三极管是一种三端元件,有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三个区域。发射区浓度较高,机区薄且浓度低,集电区较大且浓度低。三极管有三个电极,即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两个PN结分别称为发射结和集电结。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和开关作用。当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时,C和E之间不导通,处于饱和状态时,C和E之间导通。
05:31 三极管的放大状态和放大电路要求: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三极管的放大状态和放大电路的要求。在放大状态下,三极管需要放在一个放大电路中,其中正片和反片的发射节有特定的要求。通过在放大电路中的运动状态,可以实现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功能。该章节还介绍了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方式,以及在发射节正片的情况下,自由电子从发射区向基区扩散的过程。
11:02 ⚡基区和发射区之间的电流形成机制:该章节介绍了基区和发射区之间的电流形成机制。发射区向基区扩散自由电子,而基区向发射区扩散空穴,形成发射级电流。由于浓度差异,i1p(空穴电流)要大于i1n(自由电子电流)。自由电子扩散到机区后会继续向极电节扩散,形成一个大的趋势。
16:36 机区中自由电子的复合过程:这个章节讲述了机区中自由电子的复合过程,机区的参差浓度和宽度会对复合的多少产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复合的比例是由机区的宽度和浓度决定的。复合不会改变机区的空穴浓度,而空穴会被大量补充进来。负荷的自由电子和产生的空穴数量几乎是相等的,所以一部分自由电子往积极方向走,同时也给极电极提供了电流。ICN和IB近似乘以一个比例,这个比例是负荷的百分比。
22:08 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这个视频讲解了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放大器的放大能力与积区的厚度、发射区和积区的参杂浓度有关。放大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发射极正片和基极反片。此外,还需要假设基区没有自由电子囤积。当自由电子扩散到基极旁边时,由于基极是反片,会将自由电子收集起来,形成一个集电区。这样的设计可以维持扩散的比例,使放大器能够正常工作。
27:40 三极管的参数和特性:这个视频章节讲解了三极管的参数和特性。它介绍了三极管的电流和电压关系,以及 ICBO、ICN、IBN 和 IEP 的概念。通过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 KCL,推导出了 IB 约等于 IBN 加上 IEP 减去 ICBO,以及 IC 约等于 ICN。同时,还介绍了共摄直流放大系数和交流的概念。
33:09 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电路:本章主要介绍了直流情况和交流情况下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电路。除了共射放大电路和共基放大电路外,还介绍了共集放大电路。共集放大电路的输入是IE,输出是IC,放大系数为IC/IE。共基放大电路的放大系数为IC/IB。此外,还介绍了ICO(穿透电流),它是积极开路时的小电流,其值为1+β倍的ICBO。通过对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工作区域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使用晶体三极管。

第八讲

介绍了三极管的特性曲线以及其在共摄放大电路中的应用。视频中详细解释了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曲线的含义,以及在放大区、截止区和饱和区的工作状态。视频还提到了温度对三极管特性的影响以及一些主要参数和极限参数。最后,视频还介绍了光电三极管和光电偶合器的应用。

00:00 特性曲线与输入特性:这个章节介绍了双极型晶体管的特性曲线,以及共摄放大电路的输入特性。输入特性是指输入信号和基极-发射极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了控制电压。研究输入特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输入信号的控制方式。
06:28 输入特性曲线含义与特点:这个章节讲解了输入特性曲线的含义和特点。通过观察输入特性曲线可以了解到,当UCE越小,曲线越往左移动;当UCE越大,曲线越往右移动。但是当UCE大于E弧之后,曲线几乎不再变化。这是因为极电结的作用。输入特性曲线还告诉我们,Ib的大小受发射节的电压Ube控制。这个章节强调了对公式和曲线背后的物理含义的理解的重要性。
13:00 ⚙️输入特性与输出特性: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解了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输入特性曲线是Ube与Ib的关系,输出特性曲线是IC与UCE的关系,同时受到Ib和UCE的影响。在放大区域,IC和Ib成比例关系,但前提是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另外,曲线覆盖的区域表示穿透电流较小,即截止状态。
19:31 晶体管特点与工作原理:视频中讲解了晶体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第一个特点是在一个区域内,输入电流IB对输出电流IC没有直接控制作用。第二个特点是在饱和区,IC的大小由外部电路决定,而不是IB。在饱和区,IC可以随着IB的增大而增大,直到达到极值。当晶体管进入饱和区时,C和E之间的电位差很小,收集电子的功能消失。所以,IB和IC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25:59 输出特性曲线与工作区域: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述了晶体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以及不同工作区域的特点。章节分为放大区、截止区和饱和区。放大区的特点是发射节正偏、集电节反偏,Ib和Ic成比例。截止区需要控制发射节反偏,Ce相当于断路。饱和区的特点是双截正偏,Uces是饱和电压,CE之间相当于开关闭合。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可以比较Ib和ICmax,如果Ib小于ICmax,则IC跟得住Ib,否则进入饱和状态。
32:30 放大功能与开关功能:本章节介绍了三极管的放大功能和开关功能。通过调节饱和和截止之间的转变可以实现电子开关的作用,可以通过控制输入信号来控制输出的通断。同时,温度对三极管的影响也被提到,温度升高会导致发射极的正向压降降低。此外,还提到了三极管的主要参数和极限参数的重要性。
39:00 ️温度影响与光电三极管: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温度对晶体三极管特性的影响以及光电三极管的原理。温度升高会导致正向压降降低,而反向饱和电流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此外,晶体三极管在放大作用时,温度的影响会使穿透电流和β值增大。光电三极管是一种光电传感器,其光照亮度与电流成比例。通过光电偶合器可以实现光信号的传递,光信号传递的特点是受干扰小。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模拟电子技术和拓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讲

这个视频讲解了如何使用双极形晶体管构成基本放大电路。视频首先介绍了放大电路的设计目标和条件,然后详细讲解了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静态工作点和动态信号的变化,讲解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放大效果。最后,讲解了共射和共集放大电路的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视频内容简洁明了,适合初学者理解和学习。

00:00 BJT构建基本放大电路:该章节介绍了如何使用双极形晶体管(BJT)构建基本放大电路,以实现将声音信号放大并驱动扬声器。通过将声音信号输入到话筒中,经过传感器转换为微弱的电信号,并经过放大电路放大为功率较大的信号,最后再将信号转换为声音输出。讨论了放大电路的设计目标是将小电压信号转换为大电压电流信号,并介绍了使用晶体三极管作为核心元件的技术路线。
06:18 ⚡️电压信号控制晶体管:这个视频讲述了如何通过控制电压信号来实现晶体管的放大作用。首先,小电压信号控制发射极电压Ube,Ube变化会引起基极电流Ib的变化,进而控制集电极电流Ic的变化。整个过程需要保证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下。通过将小电压信号Ui加到Ube上,可以实现对晶体管的控制。然而,对于普通的三极管来说,十几毫伏的小电压信号是无效的,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才能显现出来。其中一种方法是将Ui托起来,然后通过打通pn结和加上限制电流的电阻Rb来实现对晶体管的控制。
12:48 设计共射放大电路: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共射放大电路。通过在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加上一个二极管和电源电阻,将小信号加到输入回路上,影响基极电压,进而产生一个成比例放大的集电极电流。为了将集电极电流转化为电压输出,可以在电阻上获取电压。这个电路的缺陷是需要两个不同的电源电压,但可以通过调整参数使得两个电源电压相同,从而使用同一个电源。此外,为了抗干扰,输入信号最好是有地信号。
18:56 实现分压改进电路:这个章节讲述了如何改进电路以实现分压,使直流能够打开发射节。通过串联电阻和放置电解电容,可以实现分压和阻容式偶合方式。这种构成是基本公式放大电路,思想简单。
25:13 信号传递与放大: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关于电路中信号传递和放大的内容。通过介绍电路中的导通、极电结、IC和RC等元素的作用,讲解了信号的传递和放大过程。同时,还介绍了直流和交流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应用。最后,讲解了直接偶合电路和电容滤波电路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31:34 静态工作点与放大作用:这个章节讲述了直流在不同点上产生的交流响应的不同,强调了静态工作点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静态和动态信号,确定了直流通路和工作点,以及非线性元件的福安特性和外部工作特性的求法。同时介绍了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和放大作用的使用方式,以及共机和共射级的放大电路的输入方式。
37:54 放大电路的构成和基本思想:本章介绍放大电路的构成和基本思想,强调输入信号必须加在发射级上,而不是基极。通过分析不同电路的组成和作用,理解放大电路的设计和使用,学习时需换一种思路,从设计的角度去理解每个元件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将直接讲放大电路,而不再讲摩斯管的部分。

第十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视频中首先解释了三级管的放大作用和开关作用,并引入了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了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沟道的形成和控制以及横流区的特性。最后介绍了转移特性曲线,展示了UGS对ID的控制关系。通过这个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应用和工作原理。

00:00 晶体三级管工作和应用:本章介绍了晶体三级管的工作区域和应用。当作为放大电路时,三级管工作在放大区域,小信号通过加在放大区域产生变化后输出放大信号。而当作为电子开关时,三级管在饱和区和截止区之间跳变,饱和区相当于短接,截止区则近似断路。此外,介绍了三级管的功耗问题,随着集成度的提高,晶体三级管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引入了场效应管,它具有较低的功耗。场效应管分为MOSFET和JFET两种类型。
06:26 JFET和MOSFET的比较:JFET和MOSFET都是场效应管,JFET是结形场效应管,用PN结构成;MOSFET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简称摩斯管。场效应管的产生对大规模集成电路有很好的条件。JFET和MOSFET比三极管更简单,特别是绝缘山型MOSFET。绝缘山由P型半导体和两个N型区构成,之间有二氧化硅绝缘层,其中的N型区是导电的,而二氧化硅层是绝缘的。绝缘山中有山集、圆集和漏集,对应着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
12:52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这个章节讲解了三极管的工作原理。通过对三极管结构和符号的解释,说明了当D和S之间导电时,三极管处于放大区;而当D和S之间不导电时,需要破坏PN结才能导电。进一步介绍了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当dS之间的电压为零,ugs电压逐渐增加时,会出现耗尽层的现象,并导致耗尽层中几乎没有载流子,因此不导电。
19:19 N沟道的形成:这个章节讲述了在电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自由电子在形成一个沟道后会导致导电。沟道的形成类似于在两个水池之间挖了一个通道,使得P区和S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由自由电子构成的N沟道,从而实现导电。N沟道的符号表示箭头从衬底指向沟道,代表电子的移动。沟道的宽度由UGS电压决定,UGS越高,沟道越宽。这个原理可以用于实现电压控制型的可变电阻。
25:43 电压调节步骤:这个章节讲述了在实现控制型放大时的电压调节步骤。通过在D和S之间加上电压,保持UGS不变,并在UDS之间加上可变电压源,可以产生一个与UDS电压成线性关系的电流。随着UDS电压的增大,电流不会线性增大,因为电子浓度和沟道宽度的因素导致电流增大趋势变缓。此外,D和S之间的电位差会导致沟道的宽度变窄,最终形成一个蝎形结构。当G和D之间的电位差小于开启电压UGSTH时,沟道将闭合。
32:08 场效应管的原理:这个章节讲解了场效应管工作的原理。当电压在欲夹断区域时,电流会通过一个很小的缝隙高速通过,但缝隙的电阻很大。随着电压增大,欲夹断区域变长,电阻也增大,形成横流区域。在横流区域,ID电流只受UGS控制。为了将场效应管放大,需要将其带入横流区域,即通过控制UGS和加大UDS来实现。
38:38 工作区域和特性曲线:这个视频章节讲解了场效应管的工作区域和特性曲线。工作区域分为截止区、可变电阻区和恒流区,其中可变电阻区的电阻大小由UGS控制,而恒流区的电流大小与UGS相关。特性曲线表示UGS对ID的控制关系,称为转移特性。

第十一讲

这个视频讲解了场效应管的特性和应用。通过分析转移特性曲线,我们可以了解UGS对ID的控制。增强型和耗尽型摩斯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也被介绍了。在使用摩斯管进行放大时,将变化的信号加在UGS上,通过电阻引出ID的变化来得到放大的电压。视频还解释了如何构建摩斯管的放大电路并分析了主要参数。同时,还介绍了微型结构和摩斯管的特性曲线。该视频提供了对摩斯管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指导。

00:00 转移特性曲线的概念和应用:这个章节讲述了转移特性曲线的概念和方程,以及其在管子放大作用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增强型和耗尽型摩斯管的特点和原理。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管子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06:06 ⚡反型MOSFET的工作原理:本章介绍了反型MOSFET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当电压增大时,反型层宽度增加,而当电压变为负值时,反型层宽度减少。夹断电压是关闭电压,与沟道不同。反型MOSFET的符号与增强型不同,反型层与沟道天生连接。转移特性曲线是一条夹断曲线,具有一定电流和长度。反型MOSFET相对于增强型使用更容易,无需额外电压。与结型厂效应管类似,但又有区别。通过学习结FET的工作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反型MOSFET的特点。
12:12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这个视频讲解了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反向偏置电压控制PN结的宽度来实现区域控制。与耗尽型摩斯管相比,结反钩道增强型摩斯管在工作原理和使用特性上有区别,包括转移特性和使用区域上的差异。场上管的漏极功耗大,通过微型结构来改进,实现大功率使用和电流放大。同时介绍了摩斯管的三个工作区域:夹缎区域、可变电阻区和横流区。最后,讲解了如何构建一个能放大电压信号的电路。
18:20 晶体三级管放大电路的构建:这个章节讲述了构建晶体三级管放大电路的基本思路。首先需要让管子导通,通过加入一个电压来实现。然后需要加入一个足够大的电压,以使其横流。接着,将小信号加到导通的管子上,并通过一个电阻取出变化的ID。摩斯管是非常薄的,电容量很小,很娇贵。在包装时通常会用锡箔纸包住管角,以避免电容上的感应电荷。为了阻尼掉斜振,可以在电容和电感之间加入一个电阻。最后提到了使用同一个直流源的简化方式。
24:25 正确地连接电路: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以避免电阻的损失和干扰。作者强调了电路中输入电阻的重要性,指出在直流情况下,输入电阻趋向于无穷大,但连接错误会导致输入电阻变小,从而影响电路的分压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建议在两个电路之间加入一个电阻,使其只传递电位而不产生电流。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增强型和耗尽型电路的使用方法。
30:33 电阻和场效应管的基本概念:这个章节讲解了电阻和场效应管的一些基本概念。电阻在电路中起到传递地电位和调整工作点的作用,而场效应管则可以通过调动UGS来调整工作点。此外,电阻还可以用于放电和存储电荷。对于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分析,增强型N沟道摩斯管可以工作在负区和第二象限线,但无法工作在第一象限线。最后,讲解了如何放大信号和分析输出特性曲线。
36:40 电压关系和工作区域的计算: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解了一个电路中的电压关系,通过计算电压值,确定电路工作在截止区、横流区还是可变电阻区。通过具体的例题,清晰地解释了这些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电阻值和百分比。这个例题对于理解截止区、横流区和可变电阻区的概念非常有帮助。

第十二讲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介绍了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重点关注了放大系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作者通过图解法和等效电路的思想,解释了如何分析交流信号和直流工作点的关系,以及如何线性化非线性元件。视频强调了先确定直流工作点,再分析交流信号的原则,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步骤。最后,作者提到了需要重复学习基本电路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00:00 放大电路性能指标:本章讲解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包括放大系数和输入输出电阻。放大系数指的是电压或倍数的放大程度,用于分析交流信号的幅度变化。直流只提供工作点,对交流信号影响较小。通过二极管电路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流点的变化会导致交流信号的变化,进而影响放大倍数和输出幅度。对于动态分析,需要先确定直流点,再加上交流信号进行分析。交流信号通常会经过电容和电感,其中电容相当于断路,电感相当于短路。
07:45 前端电路基本原理:这个视频讲解了前端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前端电路一般是近似于电压源的,通过将ui置零来判断电路的静态合理性。在分析放大电路时,需要将交流信号和直流工作点分开考虑,并将直流源置零,电容则近似为短路。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交流信号在直流上的影响。
15:27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图解法分析。通过绘制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找到工作点q点。同时,介绍了静态工作点的概念,即在输入特性曲线和外部电路给定条件下,三极管能够正常工作的点。这个章节为理解放大电路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基础知识。
23:13 德尔塔ui与德尔塔ib的关系: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德尔塔ui和德尔塔ib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图解法来求解电路。首先,通过变化的德尔塔ui可以得到德尔塔ub,再通过德尔塔ub可以得到德尔塔ib。在确定静态点的情况下,德尔塔ub和德尔塔ib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然后,视频讲解了如何利用图解法来求解电路,关键点是先确定q点,然后在q点附近添加德尔塔ub,得到交流的德尔塔ib。最后,视频提到了不能一直使用图解法的问题,因为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元件,需要考虑线性化的方法。
30:57 三极管的线性化处理:这个章节讲解了在交流信号下,三极管的线性化处理。通过引入德尔塔u b和德尔塔ib的关系,将三极管用受控源进行等效替代,得到了一个等效模型。在该模型下,德尔塔u b和德尔塔ib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然后通过移动坐标原点,将线性电阻放置在直流电源处,使得直流电源变为零。
38:44 交流信号的等效分析方法:这个视频讲解了交流信号在电路中的等效分析方法。首先通过直流分析找到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然后求解输入特性曲线上的rb值。接着将三极管等效为一个线性电路,以便进行线性化的分析。最后讲解了如何确定静态工作点是放大状态、饱和状态还是截止状态。
46:28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这个视频讲解了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通过等效电路的转换,将复杂的交流参数转化为简单的直流参数。重点是掌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思路,建议重复学习基本电路的内容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提醒学生们做作业时要注意使用另外一个本子。

第十三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放大电路的图解法。通过分析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输入输出特性,确定静态工作点。然后将动态信号加入,观察信号在放大电路中的变化过程。通过图解法,可以清楚地了解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视频还提到了线性化三极管来进行等效电路估算的方法。通过这个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00:00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这节课主要讲述了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通过给三极管提供直流偏置使其工作在放大状态下,并调节Rb和Rc的值来实现电压的放大。然而,如果直接将小信号加在放大电路中,会导致信号失真。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实现信号的放大。
06:27 豪夫级放大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个章节讲解了豪夫级放大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在发射极引入电阻或电容,可以解决发射极电压的问题。在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的基础上,通过图解法来分析电压放大倍数和性能。
12:56 Q点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这一章节讲解了输入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上的Q点不同会导致放大电路的性能差异,以及分析放大电路动态性能的步骤。首先需要找到静态工作点,即UI=0时的状态,采用直流通路和断路来实现。然后通过找到输入特性曲线上的Q点(Ibq和Ubeq)和输出特性曲线上的Q点(Icq和Uceq)来分析放大电路的性能。最后强调了问题分析的重要性。
19:26 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这一章节讲解了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首先,要了解输入特性曲线和其对应的Q点,输入特性曲线表示管子本身的特有属性,Q点则表示满足外电路对非线性元件的要求的工作点。通过输入回路,可以得到IB和UBE的关系,进而求得Q点坐标。接下来,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在输出特性曲线上找到Q点,先找到IB等于IBQ的线,然后再确定Q点的坐标。这样就可以得到非线性电路的工作曲线。
25:53 输出特性曲线上求Q点的方法: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在输出特性曲线上求Q点的方法和相关概念。通过IB等于IBQ和IC等于VCC减去UCE比上2C,可以得到Q点的坐标。接下来讲解了如何加载待放大的信号UI,以及UI叠加在UBE上的效果。最后,介绍了综品区的概念和小信号条件下的叠加方法。
32:23 静态和动态分析的关系:UBEQ是代表这个直流水平的高低,而UI是代表交流波动的大小。通过分析静态和动态,可以得到IB的波形,并根据IB的波形找到对应的输出特性曲线。IB的波动会导致IC的变化,进而影响UCE的大小。UCE的大小与RC的大小有关,RC减小会使得UCE的差距变小。通过滤波可以去除直流信号。

38:51 图解法和小信号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图解法和小信号模型的原理和应用。首先通过图解法确定静态工作点,然后加入动态信号进行动态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到输入特性曲线、输入回路的工作特性曲线和直流负载线的关系。接着讨论了动态信号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包括输入特性曲线切线斜率和负载线斜率的大小对动态信号的影响。最后介绍了线性化的概念,通过线性化三极管可以将非线性电路等效为线性电路进行估算。

第十四讲

该视频介绍了等效电路法以及其在放大电路分析中的应用。通过等效电路法,可以用线性元件替换非线性元件(晶体三极管),从而用线性电路方法分析电路。在等效条件下,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表现出相似的特性。通过分析动态关系,可以将晶体三极管等效为动态电阻和流控电流源。通过等效电路法,可以简化分析步骤,先求静态工作点,然后进行交流通路分析,最后用等效电路求解。此外,视频还提到了交流负载线的影响以及H参数的推导。

00:00 等效电路法的思想:等效电路法的思想是用线性元件取代非线性元件,以分析电路。通过限定条件,使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相同特性。在动态关系中,幽灵是动态的UCE,UI是动态的UBE。当ΔUBE较小时,曲线近似为直线段,可以进行线性化处理。
06:56 晶体三极管的线性关系:本章节介绍了晶体三极管的线性关系和电阻组织。当信号较小时,ΔUBE/ΔIB等于定值RB,与Q点位置相关。当去除直流部分后,可以将特性曲线移到Q点上,此时动态部分的关系是线性电阻。因此,晶体三极管的等效条件针对动态信号的ΔIB和ΔUBE关系。通过去除电阻,可以将交流信号等效为ΔUBE,从而简化分析。


13:54 使用动态等效模型:这个章节讲述了使用动态等效模型来分析放大电路。通过将直流信号拿掉,只考虑动态信号的变化,可以将放大电路的输入部分等效为动态电阻RBE。类似的思路在二极管的分析中也出现过。在考虑变化量和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使用RBE电阻来代替输入特性。在这种等效模型下,输出特性可以近似为一个电流源的特性,其中输出电流受控于输入电流。这个电流源是一个电流控制型电流源。
20:49 ⚡️三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这个视频章节介绍了三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通过将三极管等效为输入端口为电阻、输出端口为流控电流源的模型,可以在小信号交流情况下研究ΔIb和ΔUbe之间的关系。但是要注意,这个模型不能应用于带有直流关系的研究。在分析等效电路时,关键是确定RbE的值,而RbE的大小与Q点的位置有关,因此静态工作点的确定非常重要。在等效电路法的分析步骤中,首先求得Q点,然后推出RbE,最后进行交流通路的分析。
27:49 等效电路法的分析步骤:本章介绍了使用等效电路法进行电路分析的步骤。首先确定直流通路中的Q点,然后通过将交流通路中的偶合电容视为短路,得到一个由线性元件构成的交流电路。最后,对线性电路进行求解,得到分析结果。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了交流通路的处理方法,包括将Vcc接地、将偶合电容变为短路等。最后介绍了如何用微变等效电路取代非线性元件,以便进行更简化的分析。
34:47 流控电流源的原理和等效电路: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流控电流源的原理和等效电路。通过对电流方向的标定,可以得到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进一步化简后,可以将RBE转化为等效电阻。通过求解电路,可以得到输入信号Ui和输出信号U0的关系,即电压放大倍数AU。AU的大小与三极管的放大倍数β、静态工作点决定的RBE和输出电阻Rc相关。当接入负载Rl时,AU会进一步减小。因此,Rl的加入会对幅度放大系数产生影响。
41:45 交流电路中的负载线变化:这个章节讲解了在交流电路中的负载线变化规律以及对等效电路的简化方法。交流负载线会过Q点并且斜率会变大,导致UC变化减小。通过图解法和等效电路法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际情况中,当UCE大于伊弗时,输入特性曲线会微微上翘,可以通过加一个电阻来解决。同时,UCE对IBE有影响,可以通过加一个补偿电压源来补偿UBE。最后,介绍了H参数电路的推导方法和参数含义解释。

第十五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和RBE的求解方法。视频详细讲解了RBE的构成和RBB'、RB'E'的求解过程,并推导出了RBE的公式。视频还涉及了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包括求Au、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0的方法。最后,视频介绍了如何求解带有RE电阻和CE电容的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放大电路的原理和求解方法。

00:00 三极管RBE的求解方法和电阻构成:本章节介绍了三极管RBE的求解方法和电阻构成。RBE由RBB撇和发射区的体电阻共同构成,其中RBB撇比较大,发射区的体电阻较小,可以忽略。整个等效的RBE等于RBB'和RB'E'之和。RBE实际上等于UBE除以IB,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通过理解电阻的定义,可以避免混淆。
06:11 晶体管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这段视频讲解了晶体管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电阻电压和电流。通过连立方程,可以推导出RBE等于RBB'加上E加β的RB'E',其中RB'E'是PN结的解电阻。RB'E'可以通过画出PN结上的电流曲线得到,而IE可以通过PN结的电流方程计算。RB'E'还受温度和静态IEQ的影响,不同的IEQ会导致不同的RBE值。
12:2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求解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目标是求出放大倍数Au、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0。首先,需要通过直流通路分析求出Q点和Ibq。然后,通过Q点求解RBE,公式为RBE = RBBP + 1 + β的Ut / Ieq。最后,通过求解RBE,可以得到放大倍数Au、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0。
18:33 H参数的等效电路及其求解:本章节介绍了H参数的等效电路及其求解过程。首先通过绘制交流通路和整理图形,将晶体管等效为T型电路。然后标注交流顺时针和向量,并强调不要将直流信号等效为交流信号。接着讲解了NPN和PNP的等效模型是一样的,并解释了它们在直流偏置时的差异。最后,介绍了参数的求解方法,包括AU的求解和RI的求解。
24:47 ⚖️代曼南定理求解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方法:本章介绍了代曼南定理求解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方法。输入电阻可以通过将输入电流加到电阻上来求解,而输出电阻则是前端电路的戴文南等效内阻。输出电阻的大小对于负载变化时电路特性的影响非常重要。当输出电阻很大时,前端信号源的输出特性接近于电流源;当输出电阻很小时,前端信号源的输出特性接近于电压源。因此,输出电阻的大小决定了前端信号源的特性。求解输出电阻时需要将独立电源置零,并注意受控源不能随意置零。
31:03 受控源的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这个章节介绍了受控源的特性以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当控制信号为零时,受控源的输出电阻为RC,同时RBE的作用是提供分压,确保受控源有一个静态工作点。如果没有RBE存在,直流通路变成短路导致无法打开pn阶。最后,讲解了基本电路的内容,包括代夫男定理、VCC的接法以及电路的等效形式。
37:11 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通过添加RE电阻和CE电容来改变直流通路。在此条件下,可以利用戴文南定理求解IBQ。然后讨论了交流通路和断路的影响,以及等效电路的画法和RN20的求解方法。重点强调了正确找到B、C、E点的重要性,并给出了等效电路的示意图。

第十六讲

讲解了静态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视频中介绍了静态工作点的概念,以及影响静态工作点稳定性的因素,如温度和直流电源波动。同时,视频还介绍了通过增大电阻、增加串电阻和使用稳定的电源等方法来提高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小温度和电源波动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从而保持放大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

00:00 混合参数的含义:这个章节主要探讨了等效电路中的混合参数h12e、h21e、h22e的含义。h12e表示在静态工作点附近,ube的变化量引起的ib的变化量,可以近似看作一个线性关系。h21e表示斜率的倒数,即电压控制放大倍数。h22e表示不同uce对应的输入特性曲线的变化情况,即uce的变化会影响到ube的变化。通过推导四个混合参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
05:27 UBE对UCE的影响:本章节主要讲述了UBE对UCE的影响以及B和E端口上的参数RBE和斜率的倒数对IBE和ΔUBE的影响。另外,介绍了H12E对UCE的变化对输入特性的影响以及H21e对IB和IC的变化的关系,其中IC的变化受UCE的影响。最后,提到UCE对IC的影响可以用参数h22e来表示。
10:55 ⚡️并联电阻的影响:这个视频讲解了并联电阻的概念和模型拟合。通过增大电压,电流也会上升,但由于上升率很小,我们可以忽略电阻对电路的影响。然而,在连接大电阻负载时,电阻的影响需要考虑。此外,视频还讨论了混合参数的简化和放大电路的条件,包括工作在正常放大状态下和信号幅值不大。最后,视频强调了在交流通路中只考虑交流信号的重要性。
16:25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晶体管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则静态工作点上移,温度降低则静态工作点下移,可能导致截止区死区的产生,进而使波形不对称,输出电压被削平。共摄放大电路中,反向时顶部是真,静态工作点随温度移动。负载线和曲线交点处为最大IC,进入饱和区则输出波形底部被削平。在温度变化下,电路会出现失真,需改变电路结构以抑制温度影响。
21:40 Q点的稳定性: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Q点的稳定性和变化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会导致Q点的变化,一个是温度的影响,另一个是元器件的老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稳定性好的电源和在出厂之前对元器件进行老化处理。此外,温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温度上升会使Q点往饱和区移动,温度下降则会使Q点往截止区移动。为了稳定Q点,可以采用技术路线,如组态共射放大电路,通过增大电阻来使Ib下降,从而影响UBE,进而使Ib下降。
27:21 ️通过温度和电阻控制的稳定性:本章节讲述了一种技术路线,通过控制温度和电阻的变化来影响电路的稳定性。作者提到可以选择温度上升或电阻上升来产生相反的变化。此外,作者还提到可以通过控制IC的变化来影响Ub,进而控制Ube的变化。作者列举了一种方法是使得Ue随着IC的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从而达到稳定性的要求。最后,作者提到通过放置RE电阻可以进一步放大IC的变化,使得UBE下降,从而影响IB和IC的下降。
32:48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和交流分析:视频章节主要讲述了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稳定和交流分析。通过调整电流的分流,可以降低静态工作点的变化,使放大电路更加稳定。然而,忽略了电容的影响会导致放大倍数和输入电阻的变化。

第十七讲

介绍了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和特点。视频中详细讲解了交流通路的原则和场效应管的工作方式,以及如何进行H参数的等效。同时,还介绍了共摄放大电路和共极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应用。射极输出器作为一种缓冲级,具有高输入电阻和低输出电阻的特点,能够实现对电压信号的放大和跟随。这个视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具体的电路图和计算公式,生动地解释了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00:00 交流通路的原则和处理方式:本章节介绍了交流通路的原则和处理方式,通过将直流信号制零,将输入端口等效为RBE,并将直流处理为零。在负半周时,发射极也能导通,因为加上直流后它仍大于开通电压。最后,讲解了H参数的等效,通过将B和C连接,将E升上来,并用RB连接B和E,C和E之间连接一个受控电流源。
06:17 晶体管参数和负反馈作用:视频讲解了晶体管电路中的重要参数和负反馈作用。通过对电路的分析,讲师介绍了如何计算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出电压,以及负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此外,讲师还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电路结构,能够在保持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同时实现放大交流信号的功能,而无需使用电容。
12:27 ⚡️RE电阻和差分放大电路:章节讲解了RE电阻的作用和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RE电阻在静态工作点稳定和抑制外来干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放大交流信号时会等效为零。差分放大电路是在RE电路基础上不断添加电路实现的,通过改变IB或UBE来实现温度上升时的稳定。共摄和共极电极放大电路分别以机极和发射极作为输入输出点,共极电极可以更清楚地画出交流通路。
18:38 共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这个视频章节主要介绍了共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分析直流和交流通路,求出了直流工作点和交流增益。通过调整电路连接方式,实现了供急电击的放大功能。同时介绍了H参数等效电路的简化方法。
24:52 ⚡️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路径求解电压。通过路径上所有元器件的电压总和就能求得电压差。讲解了射极输出器和射极跟随器的概念,射极输出器的输出电流得到放大,实现了功率的放大。强调了信号源功率强大后,后面的事情更容易做,但对后面的负载要求较高。
31:04 信号源功率与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信号源的功率和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之间的关系。如果信号源功率小,那么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越大,电流也就越小,功耗也越小。如果信号源功率大,那么输入电阻可以不用太大,因为它可以提供足够的电流。此外,还介绍了如何通过等效电阻来计算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最后,讲解了如何根据电流的倍数来计算等效电阻的端口值。总体来说,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与信号源功率以及等效电阻的关系。
37:17 基本共极放大电路的应用:这个章节讲述了在输入电阻要求很高的情况下,基本共射放大电路无法满足要求,但可以使用基本共极放大电路代替。基本共极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很大,可以很好地接收信号。此外,通过增大输入电阻可以实现更大的电压放大。在接入射击输出器后,共极放大电路可以正常工作,同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输出电阻R0。最后,通过调大反馈电阻RA,可以提高电路的性能。
43:29 射极输出电路的原理和特点:这个视频讲解了射极输出电路的原理和特点。射极输出电路具有大的输入电阻和小的输出电阻,可以满足电压型信号源的要求,并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它还能够放大信号并提高功率,解决了信号源弱、输出电阻高和需要放大电压信号的问题。因此,射极输出电路在作为缓冲级和接口时具有优秀的跟随效应和放大能力。

第十八讲

关于基本共集放大电路的讲解,包括共源放大电路、共漏放大电路和共射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应用。视频介绍了这些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并讲解了如何使用MOSFET和JFET进行放大电路的设计。视频还提到了使用复合管来增加放大倍数的方法,并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加上电阻来保证工作在正确区域。最后,视频还提到了使用MOSFET和JFET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使用方法。

00:00 共机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端子:本章讲解了共机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端子,以及信号对UBE的影响。共机放大电路是从发射极输入,积极共用,具有宽的通频带。还要求学生分析电路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并写出各种放大电路的特点。
06:20 复合管的概念和构成原理:这个视频介绍了复合管的概念和构成原理。复合管由两个三极管构成,可以将它们的放大倍数相乘,从而增加放大电流和放大倍数。复合管的两个管子之间要有合理的电流通路,而且需要有合理的电压偏置,保证两个管子都能工作在放大状态下。最终,复合管可以等效为一个NPN或PNP管子,具有相同的功能。
12:43 复合管的放大电路和场效应管的基本原则:这个视频章节介绍了复合管的放大电路和场效应管的基本原则。复合管可以用于放大电路,只需将三级管换成复合管。同时,通过遵循BCE之间的关系,可以很简单地化成H参数等效电路。另外,介绍了共射和共源两种派生的放大电路,它们可以得到较好的放大倍数和频率响应。场效应管的基本原则是让其工作在横流区域,需要满足沟道存在和Uds足够大的条件。
19:04 ⚡️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这个视频章节讲解了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通过构建电路,使输入信号能够影响UGS和ID的变化,从而实现放大功能。讲解了增强型场效应管的打开条件、通道形成和输出过程,并介绍了内阻RG的作用和MOSFET的安全使用方法。
25:25 共源放大电路和自己偏压式放大电路:共源放大电路和自己偏压式放大电路是两种常见的放大电路。它们都使用耗尽型MOSFET或JFET来实现放大功能,但两者的电路结构和特点不同。JFET通过控制pn阶来控制勾到的宽载,必须加上RS,而MOSFET则通过电压控制勾到的宽载,不需要加外接电源。在使用时,必须保证JFET的pn阶是反偏的,否则会导致JFET失效。因此,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加上RS来保证JFET工作在副区。
31:46 UGS、JFIT和耗尽性场效应管之间的特性和区别:这个视频讲述了UGS、JFIT和耗尽性场效应管之间的特性和区别。UGS负的ID乘以RS小于零时,JFIT会出现反偏现象。而耗尽性场效应管可以在第一向线工作,JFIT只能在第二向线工作。在电路构成中,不同的管子使用特性必须考虑。使用增强型时,需通过分压给到山脊来保证漏极电压不过高。山脊电管的一个优点是输入电阻很高,特别是绝缘山形。通过分压方式可以稳定输入电阻,保证电压稳定性。
38:04 基本原则和直流工作点对三极管的影响: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基本原则和直流工作点对三极管的影响。通过调整静态工作点,可以改变输入信号对输出信号的影响。同时介绍了电阻对电流的乘法关系以及可移植的方法。还讨论了绝缘和控制的概念,并提到了压控电流源和GM的求法。最后,强调了横流区的重要性,与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对应。

第十九讲

介绍了多级放大电路中的耦合方式,包括直接耦合、组容式耦合、变压器耦合和光电偶合。直接耦合适合低频信号放大,但静态工作点难以调整。组容式耦合能实现阻抗变换,但不能集成。变压器耦合实现了电气隔离和阻抗变换,但不能集成。光电偶合实现了电气隔离,但也不能集成。不同的耦合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式。

00:00 ⚡️基本电路和放大电路特点:本章节讲解了基本电路的概念和放大电路的特点。通过对晶体三级管和场效应管的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介绍,强调了掌握电路特点和能够画出电路图的重要性。静态工作点对动态特性的影响也进行了解释,并介绍了求解动态特性的基本思路。最后,讲解了使用H参数等效进行分析的方法。
05:42 单管放大电路和共射放大电路: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单管放大电路和共射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单管放大电路可以放大电压和电流,但输入电阻较小,输出电阻较大;共射放大电路的特点是频率响应好,但电压放大系数没有,只有电流放大。同时还介绍了复合管的共射和共集模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和问题。
11:26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本章讨论了多极放大电路及其极与极之间的偶合方式。偶合方式包括直接偶合、组容式偶合、变压器偶合和光电偶合。直接偶合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根线连接两级电路。然而,这种方式存在风险,因为第二级的输入电流可能过大。
17:07 第二级输入电流的风险和原因: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第二级的输入电流过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其原因。作者指出,第二级的输入电流是由三个电流耦合而成的,它会分给下面和这里。然而,这并不一定代表它的积极电流大。作者指出,当加入交流信号时,如果电路进行仿真,就可以看到问题所在。问题在于这两个管子能否保证在放大状态下工作。作者强调,在学习电子技术时,通过玩耍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的问题和原理。最后,作者提到了分析电位的方法和找到路径的重要性,以及当加入交流信号时,电路可能从反偏转为正偏,进入饱和区。
22:54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问题和优缺点:这个章节介绍了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问题和优缺点。加电阻可以提升电位,但对于动态交流信号来说,放大倍数会迅速下降。为了不加电容,可以使用二极管管和稳压二耳机管,但稳压二耳机管需要稳定工作电流。另外,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难以调整,静态工作点的变化会导致整个电路的飘移和干扰。
28:30 ️直接耦合和组容偶合电路结构:这个章节介绍了直接耦合和组容偶合两种电路结构。直接耦合的好处是能够集成在一个电路里并且能够放大交流信号,但静态工作点随温度的飘移是一个问题。组容偶合通过电容进行耦合,可以解决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问题,但不能集成且适用于频率较高的放大电路。
34:17 变压器的特点和优点: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变压器的特点和优点。变压器可以实现电气隔离和阻抗变换,使电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同时,变压器还可以提高集成电路的容量,减少进入饱和的可能性。这些特点使得变压器在电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0:00 扬声器输出功率和阻抗变换:这个章节介绍了扬声器的输出功率和内阻的关系,以及使用变压器和光电偶合器进行阻抗变换和电气隔离的原理。变压器可以将扬声器的阻抗转换为所需的数值,但无法集成且重量较大。光电偶合器通过光的传输实现电气隔离,不受干扰,但无法集成且成本较高。最后提到了光纤的使用可以有效传递控制信号,但需要考虑光的衰减。

第二十讲

关于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首先,需要掌握单管放大电路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静态分析求得Q点,从而确定RBE和GM。接下来,通过H参数等效进行动态分析,关注AU、RI和R0等参数。对于多级放大电路,可以将其化简为多个单管放大电路,逐级求解。同时,介绍了直接偶合放大电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零点飘移和差分放大电路的应用。

00:00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思路:本章讲解了多极放大电路的分析思路。首先,静态分析是为了求解Q点,确定RBE和GM。然后,针对动态电路做分析,关注参数AU、RI和R0,即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对于单管放大电路,需要掌握求解这三个参数的方法。对于多极放大电路,只需整合前面学过的知识,用同样的方法求解每个极的放大倍数。最后,将每个极的放大电路连起来即可。
06:09 割裂连线和输入电阻的求解:本章节介绍了电路中割裂事物连线的方法,以及如何求解输入电阻的过程。首先,将电路分解成多个极,每个极由电阻和电源组成。然后,从最后一极开始逐一求解输入电阻,将前一极的输入电阻接到后一极进行求解。接着,介绍了用两极放大电路来解析整个放大电路的放大位数,通过求解每个极的参数来得到整个电路的参数。最后,提到了可以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求解的方法,并强调了按照给出的流程进行求解。
12:20 ⚡️电容短路和两极放大电路构建:这个视频讲解了电容短路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电路中进行短路操作。同时介绍了电路中的接地线和翻转操作,以及两极放大电路的构建方法。通过分解大项目为子项目,以及使用向量的方法来解决工程问题。最后讲解了在两个单管放大电路中求解IR和AUR的方法。
18:33 电阻和电流的关系: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流的关系,包括了并联电阻的计算和等效电阻的求解。其中涉及到了一些符号和公式的推导,但关键信息是通过电流和电阻的计算来求解电路中的参数。
24:40 直接偶合放大电路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该章节讲解了直接偶合放大电路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其中一个问题是零点飘移现象,即输出信号不稳定。零点飘移可能由元器件老化、电源波动和温度变化引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负反馈来抑制零点飘移。这样做可以使输入端的信号变小,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对RE进行合理设置。
30:51 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原理:这个视频介绍了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原理。通过引入一个电源来同步温度波动,然后通过做一个完全镜像对称的电路来消除温度引起的飘动。同时,利用相位差和共膜信号的思路来放大信号。另外,通过共用RE电阻和加入负向电源,可以实现稳定的放大效果。

第二十一讲

介绍了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的原理和特性。通过分析静态工作点和动态特性,讲解了差分放大电路对温度漂移和干扰的抑制能力。同时,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差分放大电路,如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等,并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还介绍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工作状态,以及互补输出器的构成和作用。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优化设计。

00:00 静态工作点和抑制能力:这个章节介绍了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抑制能力。通过分析电路的静态分析方程,可以求解出静态工作电流和电位,并发现该电路对温度的漂移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此外,该电路还具有对干扰信号的抑制作用,可将外界干扰信号等效为共谋信号,并将其放大。因此,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06:30 共谋信号的抑制作用:该视频章节介绍了放大电路对共谋信号的抑制作用。当共谋信号加入放大电路时,电路会对其进行抑制和消除。通过分析电路,可以得知共模信号会被极强地抑制,因为共模信号的加入会导致电位上升,使得IC1和IC2下降,从而抑制共模信号。通过调整电路参数,如RE的大小,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用。最终,电路的输出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13:01 RE远大于RCE时的信号缩小:本章节讲述了当RE远大于RCE时,信号会被缩小到百分之几。干扰进来后,电路能将干扰信号缩小或抑制。插模信号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堆信号,能在交流通路中消失RE的动态电流。通过掰弯和拉出来的操作,可以将电路转化成一种更形象的形式。
19:37 差分放大电路的特性和接法:这段视频介绍了差分放大电路的特性和不同接法。差分放大电路通过将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传输特性,可以实现线性放大。线性区在整个特性曲线中占比较小的部分,而饱和区则表示输入电压过大时的情况。另外还介绍了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和双端输入双端输出的共模抑制能力和对电阻值的影响。
26:06 单入双出和单入单出的概念:本章介绍了单入双出和单入单出的概念,将其与双入双出进行对比,解释了它们的等效关系。通过引入电流源,讲解了电流源的特性以及如何构建恒流源。最后,讨论了CE电阻的作用和影响。
32:42 增益曲线和电流源:这个章节讲解了增益曲线和电流源的概念。通过使用大的IRCE(电流放大倍数)和电阻RE来实现电路的工作点,但RE过大会导致不现实的负VE值,所以使用电流源来代替。差分电路解决了输入受外界影响的问题,但输出信号较大时需要专门设计输出电路。甲类放大器效率低,乙类工作状态可以降低耗电量但只有上半周输出。乙类工作状态能提升效率至70%以上。
39:16 工作状态和互补思想的应用: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述了工作状态的不同以及互补思想的应用。通过调整导通角度和使用互补状态,可以避免失真问题。同时,介绍了如何使用二极管进行电压调节和构建对称输出。最后,讲解了不同级别的放大电路以及电流源的作用。这是一个关于放大电路和互补思想的章节。

第二十二讲

讲述了集成运放的发展史。集成运放是一个能实现模拟信号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运算,并进行信号的变换和处理的电路。它的核心是放大电路,通过负反馈实现稳定性。视频介绍了集成运放的内部构造、特性和封装方式,并提到了波特图的应用。集成运放的发展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阶段。集成运放在模拟电子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00:00 多极放大电路与运算放大器: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多极放大电路和运算放大器的概念及其应用。多极放大电路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满足不同要求,抑制温漂并提高输出。而运算放大器可以实现模拟信号的加减乘除、积分微分、指数对数运算等,并对信号进行变换和处理。它是一个具有高放大倍数和带宽的放大电路,其特征是放大倍数特别高。
06:21 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和用途:这个视频讲述了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和用途。作者通过实验说明了一个高增益的运算放大器无法实现100万倍的放大倍数,因为它的输入信号必须控制在十几个微伏之内。同时,作者介绍了运算放大器的构成和发展历程,并提到了温飘对放大倍数的影响。这个视频将有助于理解运算放大器的原理和应用。
12:45 学生思考放大电路温度飘移:视频中讲述了一个学生在渡船上思考解决放大电路温度飘移的问题。他通过引入负反馈电路,将无源器件作为反馈器件,实现了稳定的放大倍数。进一步讨论了深度负反馈的概念,指出放大倍数只和反馈系数相关,并由反馈网络决定。
19:17 负反馈放大电路设计思路:这个视频的章节主要讲述了反馈网络的构成和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思路。反馈网络由无源器件构成,可以提高运放的稳定性和性能。负反馈放大电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要提高放大倍数,但可以换来稳定性。随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出现,运放变得更小,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25:3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发展历程:这个章节介绍了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先铜公司的Robert在1965年成功应用了第一块商业化的集成运算放大器MU-A709,尽管它存在外界补偿、应用条件苛刻和较易损坏的问题。然而,MU-A741在1977年推出后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再需要外部补偿并成为了经典的集成运算放大器。同时,章节还提到了深度负反馈下的震荡问题,这个问题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后半部分得到了解决。最后,波特提出了波特图的方法来直观地分析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
31:55 波特图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这个视频讲解了波特图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对数的运算,我们可以将乘法转化为加法,使得复杂的集成变得简单直观。波特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放大电路的稳定点,判断振荡和非振荡情况,并进行反馈电路的改进设计。波特图的应用在电子计算机和信号处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习波特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集成运放的内部构造和特性,为使用集成运放提供基础。数字电路的发展对模拟电路提出了挑战,但模拟电路仍然在数字电路和现实世界之间起到了桥梁和接口的作用。
38:20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这个章节讲述了数字电子技术中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以及集成电路的封装方式。模拟信号需要经过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进行处理,处理完后再转换回模拟信号。集成电路的封装方式有双列支插和表面贴装等多种选择,不同的封装方式有不同的用途和优势。同时介绍了一些知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第二十三讲

介绍了集成运放的主要成分和特性。视频中讨论了微电流源的求解方法以及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微电流源。另外,视频还介绍了镜像电流源和维尔逊电流源的原理和应用。最后,视频讨论了多路电流源和摩斯管的特性。通过观看视频,可以了解到集成运放的工作原理和不同类型电流源的特点。

00:00 微电流源的设计和求解方法:这个章节介绍了微电流源的设计和求解方法。微电流源的电流非常小,求解时需要从节点方程出发,通过分析和设计参数来确定电流的大小。镜像电流源是一种常用的微电流源,通过比例电阻和电流放大电路来实现。为了减小β的影响,可以采用放大电路的输出来提供电流,从而进一步减小输出电流。
05:33 改进型电流源的电路结构:这一章节介绍了改进型电流源的电路结构,通过加入射击输出器来改善电流需求量小的问题。作者提到,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可以增大Ie2并通过加补偿电阻来实现,但这会影响电路的温度稳定性。作者还提到了使用威尔逊电流源来控制ICR,并通过路径推导出IR的方法。最后,作者指出了推导出的公式可以使Ib2变小,从而得到更稳定的放大倍数。 
11:06 维尔逊电流源的作用和好处:本章节介绍了维尔逊电流源的作用和好处,它能解决当β较小时忽略β的问题,并提高了输出电流源的温度稳定性。多路电流源可以用来控制一堆电流源,而比例电流源则是根据面积的大小来控制电流的大小。另外,介绍了多极电极的电流源和摩斯管的优点,即通过控制沟道的宽窄来实现不同的电流输出。
16:40 ⚡️电流源的概念和作用: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解了电流源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控制不同宽度和长度的沟道形状,可以实现不同的电流源。电流源可以作为有源负载,用于放大电路中的设计。电流源的特点是输出电流固定,输出电压任意,内阻无穷大。本章节还介绍了共设放大电路的概念和示例。
22:12 共射放大电路的构成和电流源的作用:该章节讲解了共射放大电路的构成和电流源的作用。电流源通过提供电流来控制IC的工作,同时RC电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章节还解释了IC1和IC2之间的关系,它们需要匹配才能正常工作。另外,讲解了H参数等效中的RC1电阻,它的作用是提高放大倍数。最后,讲解了有源负载和H参数等效中的动态电阻的作用。
27:44 RCE2和插放特性的改善:这个视频讲解了RCE2取代了原来的RC,通过插放电流源可以改善插放的特性。当电流源作为负载时,插放的放大倍数更好,输出更正。同向段反应段的含义是当正向信号加大时,电流增加,产生正电位;而当负向信号加大时,电流减小,产生负电位。反向端是指运放的反向输入端,当正信号加入时,输出负电位。插膜信号进入时,IC3近似等于IC4。 
33:18 ⚡️功率放大电路的构成和作用:视频介绍了一个电路的原理图,包括输入极、中间极和输出极,并且讲解了电流源的作用和插放、共摄、互补对称的功率放大电路的构成。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清楚了解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其作用。

第二十四讲

讲述了集成运放的工作原理和反馈的概念。集成运放在高放大倍数下容易饱和,但通过虚短条件和负反馈可以实现稳定工作。反馈是将输出信号引回到输入端,影响输入信号,从而影响输出。正反馈增强输入信号,负反馈削弱输入信号。通过顺时性法判断反馈类型,正反馈增强原有趋势,负反馈削弱原有趋势。静输入量的确定是判断反馈类型的关键。

00:00 集成运放的电流源:运算放大器具有高放大倍数,但在高放大倍数下容易饱和,需要满足虚短条件以实现运算和信号处理。集成运放需工作在线性工作区,使得U0=A0D/AOD×(Up-Un)。当Up减Un趋向于0时,U0呈现非常大的值,趋向于无穷,此时Up和Un趋向于相等,即虚短。虚短的前提是将集成运放置于线性工作区,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负反馈。负反馈能使系统稳定,因此学习反馈是必要的。反馈是一种结果反过来影响输入的概念,类似于社会调查中的反馈调查。
06:49 产品设计中的反馈机制:这个章节讲述了产品设计中的反馈机制以及电路中的反馈原理。在产品设计中,通过用户的反馈可以调整和改进产品,实现稳定性和理念的提升。在电路中,反馈是将输出信号引回到输入端,通过影响输入信号来调节输出,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加入反馈可以实现更好的放大效果,而负反馈可以稳定电路。
13:37 ❓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区别:这个章节讲述了反馈的基本概念和正反馈、负反馈的区别。反馈是通过影响输入端来调节输出量的过程或措施。正反馈是输出量增加后让净输入量继续增加的过程,可能导致饱和和自机震荡。负反馈则是通过减弱反馈量来调节净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关系。
20:27 负反馈的概念和作用:这个章节讲解了负反馈的概念和作用。负反馈通过减小输入信号来削弱输出信号,以实现稳定。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的区别在于反馈信号的类型。判断反馈存在的方法是观察是否存在一个信号的通路连接输出和输入。
27:13 反馈系统的概念和判别方法:这个视频章节主要讲述了反馈系统的概念和判别方法。通过加入顺时的正增量来扰动稳定系统,根据输出量的变化判断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如果没有反馈量回来,则没有反馈;如果反馈量使净输入量增加,则为正反馈;如果反馈量使净输入量减小,则为负反馈。在判断过程中,需要找到静输入端子,即同向端和反向端之间的电位差。晶体三极管电路也有静输入量。
34:04 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放大特性: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都是放大器件,静输入端子对应晶体三极管的B和E,场效应管的UGS。静输入端子的电位差对IB和IC产生影响,电位差增大,IB和IC增大;电位差减小,IB和IC减小。UI对晶体三极管最终影响的是UBE,UGS对场效应管影响的是ID。放大器件工作在放大区或横流区,基本放大电路中的信号增量判断遵循增加为正的原则,顺时针增量为正增量,反之为负增量。回路中的正增量回到起点是负反馈,负增量回到起点是正反馈。
40:53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判断:这个章节讲述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增强或削弱。正反馈是指原有的趋势被加大或减小,负反馈是指原有的趋势被减小或增大。在判断正反馈和负反馈时,需要关注扰动信号是增强还是削弱,而不是信号的大小。此外,章节还介绍了通过加电阻或加电流来实现正反馈或负反馈的方法。

第二十五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反馈的概念及判断方法。通过判断反馈信号是否存在以及在输入端子上的影响,可以确定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同时,根据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的极性是否相同来判断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视频还介绍了四种基本组态,包括电压串联复反馈、电压并联复反馈、电流串联复反馈和电流并联复反馈。这些组态可以实现电压和电流之间的转换。

00:00 正负反馈的判断:这个章节讲述了如何判断静输入端子的正反馈和负反馈。通过给静输入端子加入一个静输入量,可以判断反馈信号的存在与否。如果输出能够在某个输入端子上产生信号的影响,就说明存在反馈。在同一端子上,如果增量是加在端子上且反馈信号的极性与输入信号相反,则是负反馈;如果极性相同,则是正反馈。静态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中存在着反馈。此外,通过顺时针倾法,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反馈。
06:40 ⚡️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电阻的串联和分压,可以实现对信号的负反馈,即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在同一端子上且极性相反。如果极性相反,则是正反馈,会增强输入信号;如果极性相同,则是负反馈,会削弱输入信号。通过改变电路的接地方式和引入电阻,可以实现从无反馈到有反馈的转变。
13:16 多极放大电路中的反馈:这个章节讲解了多极放大电路中的极与极之间的反馈,包括本极反馈和极间反馈。极间反馈的出现使得电路的进步变得更大。通过对晶体三极管静输入端子的影响,可以实现负反馈。同时,对RC两端电压的增量影响了极电极的电位,使得电压差减小。需要理解原则并将其清楚地运用。
20:01 ⏫顺时的正增量和负增量对电流和电位的影响:这个章节介绍了顺时的正增量和顺时的负增量对电流和电位的影响,以及R5在直流和交流情况下的反馈作用。在直流情况下,R5存在反本极的负反馈,保持静态供电稳定;而在交流情况下,R5没有反馈作用。同时,介绍了电路中的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并强调了交流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重要性。
26:32 放大电路中信号的处理和转换:本章介绍了放大电路中信号的处理和转换,包括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的区分,以及电流和电压之间的转换方法。作者提到了四种放大形式:电压对电压、电流对电流、电压对电流、电流对电压,并解释了通过反馈来实现信号转换的原理。最后,作者强调了学习四种基本组态的重要性,这代表了一种信号的转换方式。
33:20 电流和电压信号的稳定性:这个章节讲解了反馈系统中的电流和电压信号以及它们的稳定性。通过监控输出信号并与反馈信号相比较,可以得到稳定的电压源或电流源。同时,输入端的信号叠加也决定了使用电流信号还是电压信号作为反馈。如果三个量都是电压信号,它们之间是串联形式。
39:59 串联和并联负反馈及基本组态:这个视频讲述了电路中的串联负反馈和并联负反馈,以及它们对应的四种基本组态:电压串联复反馈、电压并联复反馈、电流串联复反馈和电流并联复反馈。通过判断反馈信号是否来自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以及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是否在同一端子上,可以确定反馈是串联还是并联的。了解这些基本组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路中的信号转换。

第二十六讲

关于电压和电流的判断以及反馈的讲解。讲师介绍了如何判断电路中是电压还是电流,并通过示意图解释了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性区别。讲师还详细解释了并联反馈和串联反馈的特点,并介绍了电压和电流的串联负反馈和并联负反馈。最后,讲师讲解了深度负反馈的概念,并说明了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00:00 电压和电流的特性:这个视频讲解了如何判断电压和电流,通过示意图介绍了并联反馈和电流源的特性。对于电压源来说,当负载变化时,输出电压稳定,而对于电流源来说,当负载变化时,输出电流稳定。电压源的理想特性是内阻为0,而电流源的理想特性是内阻为无穷大。同时,当电流源的内阻远大于负载电阻时,输出电流的变化对于整个电路的影响较小。
05:36 电压与电流的正负反馈:这个章节讲述了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互换以及电压和电流的正负反馈。通过实例演示,说明了在电流源下可以产生反馈信号,而在电压源下无法产生反馈。进一步解释了电压并联负反馈和电流串联负反馈的判断方法。最后,介绍了四种反馈组态中只有交流负反馈存在。
11:13 正负反馈及其应用:这个视频讲解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应用。在正反馈中,信号会被放大和转换,而负反馈会削弱信号的幅度。通过观察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在不同端子上的极性,可以确定是串联负反馈还是并联负反馈。此外,视频还介绍了电压和电流的串联负反馈和并联负反馈,以及如何判断静态工作点稳定放大电路的反馈类型。最后,视频提到了充电赚决定的原理和共射电路对负反馈的影响。
16:50 ️共射放大电路的特点: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共射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相位差为180度,是一个负的放大电路。与标准运放的共射放大电路不同,后面跟随的射击输出器是同向的。当输入端产生负信号时,输出为正信号,说明这是一个同向端。这个章节还介绍了反馈的判断方法,当信号在相异端子上且极性相同,产生削弱作用时,就是负反馈。同时,还讲解了串联负反馈和极间负反馈的特点。
22:29 ⚖️串联和并联负反馈的区别:这个视频讲述了电路中的串联负反馈和并联负反馈的区别。在电路中,如果反馈线连接在电路的不同位置,会导致直流通路是否存在反馈的区别。当反馈线连接在极电极上时,会形成串联负反馈;而如果连接在基极上,会形成正反馈。此外,视频还介绍了第二级电路中的并联负反馈对电压的影响。整体而言,视频告诉我们串联负反馈和并联负反馈在电路中的不同作用和效果。
28:05 三极管电路中的反馈作用:这个章节讲述了电流并联负反馈和电压反馈在三极管电路中的作用。通过引入反馈,可以减小误差并提高放大电路的稳定性。通过定量计算,可以得出闭环放大倍数由反馈系数决定的结论。当反馈系数很大时,闭环放大倍数远大于开环放大倍数。这种反馈被称为正反馈。
33:41 深度负反馈的优势: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可以将输出信号约等于1f,其中1f为xf分之xo。深度负反馈的实质是忽略输入信号xi一撇的影响。通过负反馈,集成运放在线性工作区时,xi一撇非常小,可以忽略。深度负反馈带来的优势是可以得到af等于f分之一的输出。通过深度负反馈,可以简化求解幽灵比幽哀的问题。幽灵比幽哀等于R2加R4分之R2。负反馈的强度决定了对A的依赖程度。在深度负反馈下,只需关注F,不再需要考虑A。

第二十七讲

介绍了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组态,包括电压串联、电流串联、电压并联和电流命令。讲解了这四种组态在放大倍数、反馈系数和输入输出关系等方面的表达式,并解释了深度负反馈的原理和优势。强调了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净输入量被忽略,放大倍数由反馈网络决定,且稳定性提高。还提到了后续将讨论频率响应和稳定性等问题。

00:00 深度负反馈原理和应用:这个章节讲述了深度负反馈的原理和应用。在电路中,深度负反馈能够稳定放大电路的性能,解决温度变化对放大电路的影响。通过引入无源器件和反馈网络,可以用深度负反馈替代有源器件的倍数,使放大电路的放大系数由反馈系数决定。通过公式推导,可以得到放大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在深度负反馈下,放大电路的放大系数等于反馈系数的倒数加1。
06:24 深度负反馈的条件:深度负反馈是指在反馈深度大于1的条件下,可以忽略净输入量,实现电路的稳定性和系统的闭环放大系数仅由反馈网络决定。通过控制放大因子a的大小,可以消除温度等外界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深度负反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a要尽可能大,并且反馈因子f要小于1。同时,我们要注意系统调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不能单方面改变一个条件而忽略其他因素。
12:38 虚短概念和频率响应:虚短是运放中的概念,通过深度副反馈可以将运放限定在线性工作区。虚短的概念是指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反馈系数与放大倍数倒数相关。然而,在考虑放大电路的稳定性时,负反馈电路可能会产生震荡,因为在不同频率信号输入的条件下,会产生信号的相移。因此,在解决简单的问题后,需要考虑复杂条件下的频率响应问题。
18:57 ⚡️电压串联和电流串联负反馈:这个视频讲述了电压串联负反馈的基本放大电路和电流串联的实现方式。通过电压串联负反馈,可以将一个电压放大为另一个电压,并且实现了电流对电压的放大。而电流串联则将电流转化为电压输出。整个过程中,通过反馈网络的转化,实现了电压到电流再到电压的转换,实现了放大的功能。
25:17 信号转换和反馈网络:这个视频讲述了电流和电压信号之间的转换以及反馈网络的作用。其中介绍了电压串联负反馈和电流串联负反馈的特点,以及它们的放大系数和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信号之间的转换和反馈网络的作用。
31:27 深度负反馈实质和电压并联:这个视频章节主要讲解了深度负反馈的实质和电压并联的关系。通过忽略净输入量,可以得到UI和UF相等。在电压并联中,FIU等于IF除以U0。如果将IF单独作用,将其接地,则可以得到IIF与U0的关系为负R分之一。接着介绍了电流分流和放大倍数的分析方法,其中幽灵是i0乘以rl,所以afuu等于rl除以2。
37:53 并联负反馈中的信号源:这个章节讲述了并联负反馈中电流型信号源和电压型信号源的区别。如果直接接一个电压源,电路中没有反馈,而如果接一个电流源,电路中则有反馈。并联负反馈中,电压放大倍数取决于信号源电压的放大倍数,前提是需要知道rs。最后介绍了电流并联负反馈中的afausf等于ii乘以rs,u0等于us等于ii乘以rs。

第二十八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深度负反馈可以通过调整反馈网络来决定整个闭环放大倍数,独立于放大电路本身。视频通过具体的电路实例展示了如何分析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此外,视频还讨论了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稳定性和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00:00 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放大倍数:在深度复反馈条件下,闭环电压放大倍数由反馈网络决定,与放大电路本身关系不大。深度反馈是串联负反馈,导致输出电压和输入信号极性相同,且不在同一端子上。电流负反馈使得输入电流引起输出电位升高,清晰地显示了电流负反馈在电路中的作用。在并联反馈中,UF与I0之间存在电阻的串并联关系。通过计算可以得到UF的表达式。
06:37 ⚙️负反馈的工作原理和稳定性: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电压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稳定性。通过对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分析,说明了负反馈的作用是稳定电路工作,减小电压的波动。同时还解释了负反馈对电流的影响,以及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这个章节对于理解深度负反馈的原理和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13:15 深度副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这个视频讲解了深度副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通过深度副反馈,可以简化对幽灵比幽埃的分析,缩短求解时间。副反馈的引入使得电路分析更简单,对人类来说更易理解。此外,视频还介绍了串联副反馈和并联电流负反馈的应用,并总结了分析放大电路的步骤。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包括稳定放大系数和忽略净输入量。
19:52 负反馈提高的稳定性分析:这个视频讲解了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提高程度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入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可以得到提高。通过定量分析,在同样的条件下,加入负反馈后,放大电路的变化率会有所不同。这个变化率的差异可以用来分析闭环和开环时放大电路整体性能的稳定性变化。通过对ΔA和ΔAF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26:29 负反馈提高的稳定性和输入电阻:这个章节讲述了如何通过负反馈来提高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和输入电阻。通过定量分析和模型推导,得出了稳定度提高的倍数和输入电阻的变化情况。串联负反馈可以提升输入电阻,满足电压信号源的需求。最后,介绍了输入电阻的计算方法。
33:08 反馈深度和并联对电阻的影响: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放大电路中的反馈深度和并联对电阻的影响。通过计算电压比和电流比,可以得出反馈深度对电路增益的影响。而并联电阻的作用是降低输入电阻,适用于电流型信号源。另外,电压负反馈使得输出电阻减小,使得输出更接近电压源。
39:43 电压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这个视频讲述了电压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电压负反馈能减小输出电阻、增大内阻和减小非线性失真。同时,根据放大电路的需求,可以选择串联或并联反馈。但负反馈并不总是稳定的,其稳定性和对放大电路频带的改善将在频率响应中分析。

第二十九讲

讲述了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负反馈来设计不同类型的运算电路,如比例运算、加减运算、积分运算和微分运算等。视频中介绍了不同电路的设计思路和核心器件,并解释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00:00 深度反馈概念:这个视频讲述了电路中深度反馈的概念。当给电路加上深度反馈时,电路的闭环放大倍数只与反馈相关。集成运放是一种可以进行模拟信号的加减乘除积分微分运算的器件,其基础是虚短原理。无论是否引入反馈,虚断都存在,虚断近似为零,这是电路分析的两大原则。通过将输出和输入视为独立信号源,可以使用叠加定理推导出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06:22 U0和Ui的关系:U0和Ui不仅是输出信号,也可以作为信号源。分析运算电路的原则是克服虚断心理障碍,理解U0和U1的关系,并推导出U0等于负的Rf/R乘以Ui。另一种推导方法是UP等于UN,Rf/R的比例关系。
12:43 电路分析过程:这个视频中讲述了一个电路的分析过程。通过推导和计算,得出了输入电阻等于R,以及如何设计电路来增加放大位数的方法。同时也讲述了如何通过反向比例和幽灵电流来确定各个参数的关系。该视频强调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关键点的重要性。
19:05 ⚙️反向比例放大电路:这个视频讲解了反向比例放大电路和同向比例放大电路的原理。通过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反向比例放大电路的输入是从反向端输入,输出是负的倍数关系,而同向比例放大电路的输入是从同向端输入,输出是正的倍数关系。通过分析电路的分压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同向比例放大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25:28 电压跟随器原理:这个视频的章节介绍了电压跟随器的原理和作用。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了电压跟随器的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的特点,以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同时也提到了串联反馈的概念和功率放大的原理。这个章节帮助人们理解了电压跟随器的工作原理和优势。
31:49 ️求核电路构建和设计:这个视频讲述了一个求核电路的构建和设计思路。通过叠加定理、KCL和KVL等方法实现了电流和电压之间的比例关系。电阻作为核心元件,在电路中传递电流并实现比例运算。另外,通过引入虚短的概念,可以实现幽灵和其他元件之间的求核运算。设计思路可以根据元件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电路类型,如微分或积分电路。最终实现了U0和UI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UI和II之间的微分关系。整体设计的核心是找到能够实现U和I之间比例关系和微积分关系的核心元件。
38:09 指数和对数电路设计:本章介绍了设计指数和对数电路的方法,指出二极管是一个能够实现指数或对数关系的器件。另外,介绍了加法、减法、积分和微分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反反馈和反函数设计思路实现电路的转换。最后,介绍了对数运算电路和乘法电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掌握这些原理和方法,可以进行信号处理和波形转换,实现各种电路的设计。

第三十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运算放大电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指数和对数运算,可以实现乘法电路。乘法电路可以用于乘方运算和除法运算。视频还讲解了仪表用放大器的特点和设计,以及数字温度计和压频转换器的原理。最后,视频提到了有源滤波电路和干扰抑制技术。

00:00 指数运算电路和对数运算电路原理:本章节介绍了指数运算电路和对数运算电路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实现乘法电路。通过对数运算和求和运算可以将输入信号转换为乘法关系,从而构成乘法电路。作者强调了在学习集成电路或模拟电子技术时,要清楚每个部分电路的功能。然后介绍了模拟乘法器的使用和特点,一般通过差分放大电路实现,其输出是通过压控电压源来控制的。最后讨论了理想乘法器的特点,包括输入电阻趋向于无穷大、输出电阻趋向于零、k值不变等。此外,对于运放和其他噪声影响,都假设为零。
06:34 乘方运算和平方电路:这个章节讲述了惩罚器的工作向限以及不同类型的惩罚器的要求。惩罚器可以应用于乘方运算和平方电路。对于乘方运算,可以使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但一般不超过三个乘法器。如果需要更多的乘方次数,可以使用并联的方式。另外,对数运算电路可以将乘方电路转化为乘法电路。
13:17 ➗除法运算和负反馈: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除法运算和负反馈的关系。通过负反馈,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运算。同时,讲解了逆函数的作用和负反馈对电路的要求。除法电路需要保持k与ui2是同号的,而开方运算则类似于乘方运算。
19:56 √开方运算的设计和使用条件:在这个视频中,讲解了开方运算的设计和使用条件。开方运算可以作为反函数来使用,要求输入的数值k大于零,且当输入为负数时,不进入惩罚器,避免形成正反馈。此外,讲解了N次方的电路可以通过逆函数或除法实现开方运算。还提到了有源滤波电路的应用。
26:32 仪表用放大器的原理和特点:本章节介绍了仪表用放大器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取出传感器的信号。讲解了精密放大电路的基本电路结构,强调了输入电阻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输入电阻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一个电路设计的例子,强调了串联电阻的判断和电路的简化。
33:12 ⚖️电位引流和电压计算的关系:这个视频章节介绍了一个电路中的电位引流和电压计算的关系。通过引入两条没有电流的线,将电位引到指定点A和B,可以计算出电流I与电势差UI1和UI2以及电阻R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导可得到U01-U02等于I乘以三个电阻之和,以及UO与UO1和UO2之间的减法关系。通过调节电阻和放大倍数,可以消除共膜信号并获得良好的放大效果。最后介绍了如何将电路改造为可调的仪表放大器。
39:49 电路连接和使用方法:这个章节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变比例来连接不同的电阻器,以实现电路的连接和使用。还介绍了集成电路的使用方法,以及温度传感器和电压测量的原理。最后提到了压频转换器的作用。

第三十一讲

这个视频讲述了RC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和选频条件。视频中提到,RC正弦波振荡器由放大电路、正反馈电路、选频电路和稳幅电路组成。在起振条件下,正反馈使振荡器产生自激振荡,并通过选频电路选出所需频率。视频还介绍了RC正弦波振荡器的浮平特性和相位特性。最后,视频提到了RC正弦波振荡器的限制,包括频率范围和电容和电阻的大小限制。

00:00 运算电路设计方法:第七章主要讲述了运算电路的设计方法和信号处理电路,以及运放的作用。虽然内容简单,但对于学习电路的人来说很重要。第八章则介绍了正反馈的运用,尤其是在波形发声和信号转换中的应用。正弦波震荡电路是最常用的一种波形。
06:29 正弦波震荡电路:正弦波震荡电路是一个发声电路,可以输出任意频率和幅值的正弦波。它利用正反馈的原理,通过输入一个微弱的1kHz正弦波信号,并使增益倍数大于1,让信号不断壮大,最终输出一个较大幅值的正弦波。关键是确保输入信号足够微小且增益倍数大于1。
12:59 选频电路原理:这个视频讲述了选频电路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负裂变换和正反馈的方式,可以将想要的特定频率信号选出来,而其他频率则被抑制。选频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正反馈电路和稳幅控制。在设计选频电路时,需要注意AF大于1、正反馈和相位差等条件。选频电路的作用是使得特定频率的信号增强,实现信号的选择和过滤。
19:33 正反馈与振荡电路:这个章节讲述了正反馈的概念和振荡电路的组成。正反馈是指在信号进来时,使得相位有变化,而不是保持不变。振荡电路的组成包括放大电路、正反馈电路和选频电路。选频电路可以使用谐振电路来选择特定频率。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有不同的特性,其中并联谐振可以阻止电流通过。振荡电路可以使用RC选频电路、LC斜振电路或石英精体振荡电路。石英具有等效的电感和电容特性,可以产生机械变形和电压。
26:05 电路振荡条件:本章节主要介绍了电路振荡的条件,包括判别电路是否具备振荡条件和相位条件。判别振荡条件需要考虑电路中是否存在环节和正反馈。相位条件则是在选定频率下,判断电路中是否存在正反馈。接着介绍了一个简单的RC振荡电路,通过分析电路结构和放大倍数,说明了RC振荡电路也可以称为斜振选频电路。
32:35 选频原理:这个章节讲述了选频的原理。只有当UP信号和U0信号同相位时,才会有正反馈。当频率很低时,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R,当频率很高时,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容C。频率从低到高扫平时,UF信号会从超前于U0信号逐渐滞后,中间会出现一个频率点使得UF和U0重合。最后,通过分析UF和U0之间的分压关系,可以得到选频的频率。
39:00 选频电路工作原理:该视频讲解了选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选频电路具有浮平特性和象平特性,可以实现从低频向高频扫描,最大超前90度,以及过零点等功能。要实现大于3倍的放大倍数,需要满足Rf/R1>2的条件。选频电路中使用了同轴电位器和分级微调的方式进行调节,可以实现连续可调的选频效果。选频电路可以有效滤波,失真度小,但在频率超过兆赫兹时会遇到电容和电阻过小的问题,需要使用Lc电路来解决。

第三十二讲

介绍了乘法器和仪表用放大器的原理和应用。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经验,包括课堂上认真听讲和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和解决问题,积极做习题,并与同学交流和讨论。视频还介绍了乘法器和指数对数电路的构成原理,并提到了一些注意事项和限制条件。通过学习这些电路,可以实现积分、微分、指数和对数等运算。

00:00 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这个视频讲述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首先要认真听课并在课后尽快复习课堂内容,最好是当天或一到两天内完成。其次,要多做练习题并深入思考,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还要理解问题的根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最后要注意不要只做特例题,而是要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05:44 学习某个学科或课程的有效方法: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学习某个学科或课程时的有效方法。作者提到了几个关键点:一是需要有一定的习题量,不断加深理解;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最好是当天复习一到两次,时间少但效果好;三是要设定一个复习计划,明确每周复习的内容;四是要建立逻辑脉络,将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五是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作者强调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勤奋的重要性,并提到即使有视频课程,不同学校的课程还是有所不同。
11:34 校园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在校园环境中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听讲和完成任务,更应该是一个思想碰撞和探索的过程。同时,介绍了运算电路的构成原理,通过虚断和虚短、电流和电压的比例关系以及微分和积分的运算,可以实现加法、减法、指数和对数等不同的运算电路。这些基本原理可以被应用于设计各种类型的运算电路。
17:22 ⚡积分电路原理和运用: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积分电路的原理和运用。通过推导和分析,我们得出了积分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以及电容上电压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讨论了积分电路中的虚短和虚断原则,以及如何防止对输入信号的快速变化造成的问题。最后,我们介绍了积分电路和RC积分电路的区别,以及积分电路中电压的增长趋势。
23:08 放大器饱和现象与防止饱和:本章介绍了放大器的饱和现象及如何防止饱和。通过加入RF可以抑制放大器进入饱和区,继续工作。讲解了为什么不直接借地,而是加入R4平衡电阻,减小静态误差。最后介绍了积分电路可以将方波转换为三角波或正弦波。
28:59 ➗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关系:这个视频讲述了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关系。在微分电路中,当电压突然变化时,电流会变得非常大,甚至导致电路进入饱和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加入一个电阻来限制电流,并通过双向稳压二极管来限制电压。此外,还可以使用电容来防止自激振荡的出现。这是一个实用的微分电路。
34:47 ️PID调节器的组成和作用:本章介绍了PID调节器的组成和作用。微分、积分和比例是PID调节器的三个环节,微分是加速环节,积分是稳定环节。PID调节器追求既快又稳的调节效果。章节还讨论了逆函数和负反馈的关系,以及幽灵二和幽灵之间的积分关系。最后,介绍了指数和对数电路的类比。
40:36 气垫电压和电流的指数和对数关系:这个章节讲解了气垫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指数和对数关系,以及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特性。通过公式id=is*e^(ud/ut),可以得到指数关系。在指数电路中,要求ui必须导通,所以要使用具有特定极性的三极管。而在集成对数电路中,使用对管消除了IS的影响。这样的电路设计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需要注意IS和UT的影响。

第三十三讲

介绍了振荡电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RC和LC电路的选频网络,可以实现频率的稳定和放大。RC震荡电路适合频率稳定但无法做得很高,而LC振荡电路可以通过调节电容来实现频率的调节范围很大。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利用变压器的变比来实现正反馈,频率稳定且放大效果好。石英振荡器利用石英晶体的振荡特性实现频率的稳定和振荡。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适合频率稳定但调节范围小,而石英振荡器可以实现高频率和稳定的振荡。

00:00 RC正前正当电路的原理:本章介绍了RC正前正当电路的原理,以及它可以作为基本放大电路加入正反馈网络和选频网络来实现正旋波的输出。同时,对于RC震荡电路,讨论了它频率稳定但无法达到高频的问题,解释了RC分之一的概念和量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频率,可以使用LC振荡电路和RC选频电路。介绍了LC串联振荡和并联振荡的特点,以及并联振荡会等效为一个存电阻电路。
05:40 并联斜振电路的特性和品质因素:这个章节讲述了并联斜振电路的特性和品质因素的影响。并联斜振时,斜振点的阻抗和R之间有一种关系,即品质因素。品质因素越高,斜振的强度越大。品质因素越高,选择性也越好,但找到斜振点较难。在选频时,要选择品质因素较高的点。在共设放大电路中,使用选频网络的目标是让输出尽可能高,起振时放大位数也尽可能高。要让斜振时的AF大于1,其他频率最好消失。最后讨论了RC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11:18 ⚡️LC并联电路斜振的原理和特性:本章介绍了LC并联电路斜振的原理和特性。斜振频率下的电流会输出一个很大的幽灵,而没有斜振的频率下的信号输出很小。斜振频率下的阻抗很大,输出的电压很高,而其他频率下的阻抗很小,输出的幽灵也小。斜振的幽灵相位和电流的相位保持一致。利用LC的频率特性,可以实现斜振选频放大电路。选频放大电路的放大与频率有关,斜振后放大效果更好。通过正反馈将输出信号引回输入端,实现自激振荡。为了转换成正反馈,需要保留电感和电容,而变压器的绕组也可以作为电感使用。
17:05 变压器的负反馈和同名端:这个章节讲述了变压器的负反馈和同名端的概念。通过调整变压器的极性和标记同名端,可以实现电位的高低变化。同名端的概念是在某一瞬间,如果电位比另一个端高,则电位会比它高;如果电位比另一个端低,则电位会比它低。这种反馈可以实现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并且变压器可以用于阻抗变换和平放大电路。
22:44 交流电路和变压器的问题:这个章节讲述了关于交流电路和变压器的问题。讲师先从最基本的放大电路开始介绍,然后引出了变压器反馈式交流通路的问题,即容易震荡。接着讲到了变压器的损耗问题,包括磁漏引起的铁损和线路的铜损。另外,讲师还指出了电路中的L和互感以及频率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斜振频率不稳定的问题。最后,讲师提出了通过改造电路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电感中间拉出一个抽头并进行反馈。
28:27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的原理:这个视频讲解了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的原理和特点。通过电感和电容的斜振,可以实现频率可调范围很大的振荡。电容可以调节范围很大,但频率越高电感感抗越大,质量不高。分析电路时,要把电感和电容看作一个整体,判断是否存在正反馈来实现相位平衡。另外,通过在电容中间放置接地点,可以实现电容反馈式振荡。
34:05 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和石英的经震原理:这个视频讲述了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和石英的经震原理。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中,电容C1、C2的比例不能随意调动,调动会影响放大倍数和起振条件。加入可变电容C3可以进行微调,但范围不能太大。石英经震原理是利用电压引起机械振荡,反过来又产生胶变电压,类似于有磁路的电感。当频率达到共振时,振荡会加剧。
39:47 晶体的固有频率和振荡原理:这个章节介绍了晶体的固有频率和振荡原理。晶体在静态下等效为一个大的电容,当出现交变时,会产生振荡和电感的效应。振荡的惯性可以等效为一个电感,而振荡时的损耗等效为一个电阻。频率低时,电容较大,频率高时,电感增大并出现串联斜振。然后电感减小并变为感性,与电容并联出现并联斜振。选择并联斜振点或串联斜振点来使用晶体。

第三十四讲

介绍了电压比较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使用集成运放,可以在开环和正反馈条件下使用电压比较器。电压比较器可以用于比较电压和波形转换。视频还介绍了电压比较器的传输特性和设计方法。智慧比较器是一种特殊的比较器,它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和可调的阈值。视频还简要介绍了单线和双线电压比较器的设计方法。

00:00 集成运放和电压比较器应用:这部分视频讲述了集成运放的应用,以及在开环和正反馈条件下如何使用。首先介绍了电压比较器的作用,可以用于比较电压信号,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不同的电压。电压比较器除了比较电压外,还可以进行波形的转换,例如将正弦波转换为方波。电压比较器具有非线性的特性,输出电压通常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状态,代表比较结果。此外,还介绍了预值电压的概念。
05:47 集成运放和电压比较器传输特性:这个视频讲解了集成运放和电压比较器的传输特性。集成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工作区,输出电压在正饱和和负饱和之间跃变。电压比较器有不同的传输特性,包括单线和双线特性,其中双线特性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阈值。智慧比较器具有特殊的单线特性,当输入电压从小到大变化时,跃变点是UT2,但当从大到小变化时,跃变点是UT1。这个特性在设计电路时需要考虑。
11:32 闪灯现象及比较器特性:这个章节介绍了使用单线比较器来产生一个可爱的闪灯现象。通过设定亮度和回差来控制闪灯频率和稳定性。智慧比较器的设计及其应用也被提及。此外,还介绍了单线比较器、过灵比较器和稳牙管的特性和用法。最后,强调了保护输入端口的重要性。
17:19 单线比较器工作原理和传输特性:这个视频讲述了一个单线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传输特性。通过添加负反馈通路和二极管保护,可以防止比较器进入饱和状态,提高响应速度。当输入信号超过阈值时,比较器会输出正或负的电压,而在阈值以下时,输出为零。通过分析方法可以绘制出比较器的传输特性曲线。
23:10 UOH、UOL和UT的概念:这段视频讲解了电路中的UOH和UOL,以及UT的概念。UT是当UP和UN相等时的UI值,可以通过UN等于UREF乘以R1加R2分之R2再加上UI乘以R1加R2分之R1来求得。跃变方向是指当UI从小于UT变为大于UT时,输出的电平会有所改变。通过比较器和脉宽调制技术,可以实现占空比可调的方步。
28:57 智慧比较器设计与UO状态关系:这个视频讲述了智慧比较器的设计,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了解阈值电压和UI的变化方向的关系。其次,阈值电压与UO的状态相关,当UO为UOH时,预值电压为UTR;当UO为UOL时,预值电压为UT1。设计上需要将UTUREF与UO相关,并且是一个正反馈。简单的设计方法是将电压引回,进行分压。最后,讲解了负UZ的情况下,UO为UOL。
34:42 智慧比较器和双线电压比较器原理及应用:这个视频讲述了智慧比较器和双线电压比较器的原理和应用。智慧比较器可以对波形进行整形,使得信号变得更加稳定;双线电压比较器则通过两个二极管的应用实现了高电平和低电平的判断。这两种比较器都可以在电路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十五讲

介绍了电压比较器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智能比较器和积分电路的组合,可以实现方波、三角波和锯齿波的发生器。视频还介绍了电压到电流和电流到电压的转换电路。此外,视频还介绍了全波整流和频率转换的电路设计。这些电路的设计思路和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也被详细讲解。

00:00 波形发射电路的设计:这节课介绍了波形发射电路的设计,包括方波的生成原理和智慧比较器的使用。智慧比较器可以输出高低电平,通过调节输入电压的大小,可以实现方波的跳变。通过在智慧比较器上加上充放电电路,可以实现方波的发生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类似电容的充放电过程。通过控制跳变时的电压和持续时间,可以实现方波的生成。
05:34 智慧比较器的工作原理:这个章节介绍了智慧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方波发生器的构成。通过将参考电压与反馈电压进行比较,利用回差电压的大小和充放电时间来决定方波的宽度。智慧比较器可以通过引入反馈回路,类似于RC充放电电路的原理,将基本电压转化为方波。想要求解方波的周期或频率,需要知道充放电时间和回差电压的大小。通过简单的RC电路,可以求解出充电时间和RC的时间常数。
11:11 方波占空比的调节:本章节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方波的占空比来实现波形的调节,通过在电路中添加电位器和二极管可以实现充电和放电时间常数不一样,进而改变方波的占空比。接着介绍了如何通过积分电路将方波转变为三角波,以及如何简化电路设计。最后,讲解了充电和放电过程的波形变化。
16:44 波形的变换原理:视频中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变电路中的元件来实现波形的变换。通过改变充放电的电阻,可以将三角波转变为锯齿波。同时,通过设计一个放大电路,在正半轴放大倍数为1,在负半轴放大倍数为-1,可以实现对波形的反向。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电路中波形的变换原理。
22:20 电子开关的原理和应用:本章节介绍了电子开关的原理和应用。通过控制电平的高低来实现开关的闭合和断开,可以利用JFIT或三极管来实现电子开关功能。通过输入三角波和正弦波进行微分电路和滤波器的构建,可以实现波形的变换和滤波功能。同时还介绍了折线法的应用,通过不同的折线段进行放大,实现更精细的波形变换。最后强调了对于电路的理解和参数计算的重要性。
27:55 信号的转换电路:本章节主要讲解了信号的转换电路,包括电压和电流的转换、电压和频率的转换以及电流和电压的转换。其中提到了使用运放构成的转换电路,以及电压跟随器的使用。还介绍了电压并联复反馈来实现电流到电压的转换,以及半波整流和全波整流的原理。
33:30 信号整流的原理:这个章节讲解了关于信号整流的原理。通过运放的比例放大和截止功能,可以实现对交流信号的半波整流,即只输出正半周的信号,并且可以通过二极管的反向比例放大实现对负半周的信号的去除。此外,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将半波整流电路合并来实现全波整流,或者通过将波形乘以倍数再相加来实现全波整流。
39:06 ⚡️全波整流和压频转换的原理:本章介绍了全波整流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加法电路实现反向加法。还介绍了如何将电压转换为频率,即压频转换的原理。通过使用最简单的积分电路和智慧比较器,可以实现类似于波形发生器的功能。此外,还介绍了压频转换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即辅位式,通过控制开关来实现充电和放电。最后,还提到了可以使用锯齿波发生器来产生频率。

第三十六讲

这个视频介绍了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和信号转换电路的特性。它讲解了中频段的模拟电子技术和通频带的概念。视频中还涉及到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偶合电容和极间电容的影响,以及高频段的特性和负反馈引起的自激振荡。通过频率响应和波特图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电路在不同频率下的放大和相位特性。这些内容对于电子工程师和电路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

00:00 中频段模拟电子技术: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中频段的模拟电子技术,包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放、信号处理和电压比较器等内容。同时提到了通频带的概念,当信号频率过低或过高时,放大电路的幅值会衰减。还介绍了偶合电容和极间电容对放大倍数的影响,频率越高,极间电容的影响越大,导致放大倍数下降。此外,还提到了负反馈电路在某些频率下可能产生自激振荡的问题。
06:31 高频段放大电路问题:这个章节讲述了在高频段放大电路中存在的相位移动和附加相移的问题,当附加相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负反馈会变成正反馈,导致电路自积震荡。为了避免震荡,需要研究频率响应并改进电路。频率响应是电路响应随频率变化的特性,主要受电容影响。最后,需要掌握RC高通和RC低通电路的模型,以及综评段和频率响应的分析方法。
13:04 高通电路及特性:本章介绍了高通电路和其特性。高通电路是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通过高频信号而截断低频信号的电路。讲解者以一个简单的高通电路为例,解释了截止频率的概念以及下限截止频率的计算方法。讲解者还提到了高通电路的模型和参数求解的问题,并引出了对数坐标的使用来表示幅值的变化。最后,讲解者提到了一阶电路的局限性和对于两极电路的解决方法。
19:35 波特图的应用和特性: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波特图的应用和高通电路、低通电路的特性。通过绘制波特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不同频率下电路的传输特性。高频段需要使用物理等效模型来分析频率特性,而低频段可以使用高通电路解决。在绘制波特图之前,需要回顾高通电路和低通电路的基本形状,并理解其传输特性。此外,讲师强调了重要的推导和记忆过程,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
26:03 高通电路的标准表达式:这个视频讲解了高通电路的标准表达式和特性。通过比较高通和低通电路的传输特性,可以发现高通电路的频率越高,增益越接近于1,而低通电路则相反。高通电路在截止频率附近有一个超前的环节,而低通电路则有一个滞后的环节。高通电路和低通电路的特性完全不同。
32:38 低通电路的特性和波特图:这个视频中讲解了低通电路的特性和波特图的概念。低通电路中,随着频率的增加,F值增大,分母增大,AU值变小。在频率为截止角频率时,AU值为1,即低频通过,高频被截止。波特图中,纵坐标为20倍的log AU,横坐标为频率,每格为10倍频。波特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晰表达一个广泛的频率区间,并且使用分贝单位。
39:09 低通电路特性:本章讲解了低通电路的特性。当频率f远小于截止频率fh时,可以忽略电路影响,输出为0;当f远大于fh时,输出会衰减,衰减量为-20倍log(f/fh),每增加10倍频率,衰减20dB。波特图中FL点对应-3dB,即截止频率点。为方便计算波特图,可用近似图,FL点开始衰减20dB,FL以上保持水平,FL以下相频特性为45度。整个波特图的步骤简单明了。

第三十七讲 基本运算电路(2)

讲解了基本运算电路中的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积分电路利用电容和电阻的结合,实现了对输入信号的积分运算。微分电路利用二极管或三极管的指数特性,实现了对输入信号的微分运算。视频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反馈来构建积分和微分电路,以及如何使用运放来实现这些电路。通过对这些电路的理解和设计,可以实现加减运算、积分和微分运算,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电路设计中。

00:00 平衡电阻和幽灵电路:这个视频中的章节主要讲解了为什么电路中要使用平衡电阻r一撇以及平衡电阻的计算方法。通过引入平衡电阻r一撇,可以使得同向端和反向端的电位差减小,从而减小静态误差。在设计电路时,需要考虑平衡电阻的存在。另外,视频还介绍了幽灵电路和电压跟随器的概念,说明了u0等于ui的关系。
06:25 ⚖️反向比例和求和电路:本章节介绍了反向比例和反向求和电路的概念。通过使用集成运放电路,可以实现电流的反向比例和求和。通过将不同电流通过电阻进行比例运算,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总和等于输入电流。最后,通过使用平衡电阻可以简化电路求解。
11:24 差分比例电路原理:这个视频讲解了反向比例求和电路和差分比例电路的原理。通过将不同输入信号按比例相加或相减,可以得到输出信号。在差分比例电路中,输入电阻较小,能更好地实现差分操作。这些电路的原理简单易懂,掌握了前面的知识后,后面的电路也会变得容易理解。
17:13 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这个章节讲述了在电路中使用反馈(rf)会影响到输入电阻的特性,导致输入电阻变大。解决方案是采用两个电压跟随器,使得输入电阻变大。接着介绍了微积分电路的设计思路,通过找到电压和电流之间成比例的元件,可以实现积分和微分运算。最后提到可以使用集成运放来实现这些运算。
22:59 微积分电路的充放电过程:这章节介绍了微积分电路的近似充电放电过程,以及真正的积分电路形态。通过恒流充电横流放电,电容上的电压等于输入信号的积分。加上rf可以避免电容饱和,起到保护作用。最后,通过方波和三角波的输入可以实现波形变换。
28:43 电容充放电和微分积分电路:这个章节讲解了电容充电和放电的关系,以及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作用。充电电流是恒定的,充电的时间和电容的电压成线性关系。微分电路可以快速响应系统变化,而积分电路可以稳定系统。为了保护电路,可以使用稳压二极管和相位补偿电容。
34:29 指数对数电路和反函数电路:本章介绍了微分电路和对数指数的关系,通过使用二极管和三极管来构建指数和对数电路。同时,讲解了积分电路和反函数电路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应用。最后提到了作业和下一章的内容。

第三十八讲  运算电路设计思想与模拟乘法器的应用

介绍了运算放大电路的设计思路和模拟乘法器的应用。视频中讲解了电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思路,包括使用元器件的电流和电压关系来设计电路,并使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构造电路。视频还介绍了模拟乘法器的构成思路,包括使用指数和对数电路来实现乘法运算。此外,视频还提到了除法和开方运算的构成思路。

00:00 基本电路构造思路与设计方法: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基本电路的构成思路和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三种设计思路,分别是找到一个元器件,找到电容和找到偏压。然后讲解了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进行电路构造。接着讲解了电流和电压成正比时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积分关系。最后介绍了利用kcl和叠加原理进行加减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构建运算放大电路和实现其他函数关系。
06:31 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这个章节讲解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电路和函数之间的运算关系。通过构建一个新的电路,可以实现反馈通路并建立幽灵和ui的反函数关系。同时提到了对偶关系和对偶等式的概念,并强调了对偶表达的重要性。最后,讲解了1~2和1~1到2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偶等式的成立。
12:59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关系:这个章节讲解了电路中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关系,以及反函数的概念。通过理解加减比例、积分微分等概念,可以构建乘法电路和乘法结合。通过指数对数运算和加减电路,可以实现乘除运算。最后介绍了模拟乘法器的基本构成。
19:34 等效电路和受控电压源模型:本章节介绍了电路中的等效电路和受控电压源模型的概念。等效电路包括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并通过符号进行表示。输入端口有输入电阻,输出端口有电压源模型。受控电压源表明了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在理想条件下,输入电阻趋向于无穷大,输出趋向于零。使用乘法器时,需要考虑反馈和限制输入条件。乘法器的输入可以有四种组合方式,对应四个象限。
26:08 模拟乘法器的状态和误差:模拟乘法器有三个状态:第一象限、两象限和四象限。它们对输入有不同的约束。使用模拟乘法器进行平方运算很简单,连接两个输入端并给予相同信号即可。三次和四次方的电路可以通过级联解决。模拟乘法器有误差,包括运算误差、失调电流、噪声和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使用指数电路可以解决乘方问题,但最好不超过三次方。指数和对数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32:40 乘法电路的构成思路:这个视频讲述了一个乘法电路的构成思路,它可以实现对数、乘法和指数的运算。其中,先将待计算的数取对数,然后乘上指定的次数,再进行乘法运算,最后得到结果。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实现复杂的乘方运算。同时,视频还强调了学习的重点是理解电路图的构成思路和知识的迁移性,通过牵引性的学习方法扩展知识。最后,视频提出了一个问题,探讨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反函数构造电路。
39:16 除法和平方根电路的设计思路:本章介绍了除法电路和平方根电路的设计思路。除法电路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流电路来实现除法运算,但需要注意使用条件,不能随意使用。而平方根电路则可以通过将平方电路连接在一起来实现开方运算。这些电路的设计需要按照负反馈和文字反馈的原则进行分析和选择合适的参数。

第三十九讲

介绍了开发电路与仪表用放大器的内容。其中讲解了开放电路的要求、负反馈条件、稳定性等概念。还介绍了仪表用放大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设计一个仪表用放大器。视频中提到了一些关键的电路结构和参数,以及如何使用放大器来测量微小信号和温度。整个视频内容简洁明了,对于电子工程师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00:00 平方分列式运算电路:这个章节介绍了一个平方分列式运算电路,讲师提到了该电路的使用条件和输入要求,其中k必须小于零。他还讨论了使用串联反馈方式时k可以大于零的情况,并解释了k和ui的绑定关系。讲师还提到了当k大于零时输入会饱和,导致输出也饱和的情况。
06:38 电路稳定性与保护:本章介绍了如何保证电路的稳定性,以及如何设计保护电路。当电路出现错误时,应该采取断路的方式保护电路,防止错误输出。使用二极管可以实现这种保护。此外,还讲解了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仪表用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13:31 ️二极管温度传感器: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利用二极管作为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测量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变化,可以得到与温度成线性关系的数值,并将其转化为数字量用于温度计显示。然而,由于二极管的电阻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需要使用放大电路来放大和处理信号,同时要求输入电阻尽可能大以避免影响输出电压。另外,使用差分方式输出可以降低共模信号的影响,因此放大器的共模抑制能力也需要提高。这样构成的仪表用放大器可用于温度计等应用。
20:03 基本电路设计: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一个基本电路的设计,通过使用两级放大电路和跟随器来完成电路的构建。在没有中间电阻的情况下,电路提供了双倍电位差,而加入中间电阻后,电路可以实现差分信号的放大。通过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可以清楚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26:43 ️差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本章节讲解了差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和电路设计的重要性。通过调节电阻和电容等参数,可以提高差分信号的放大效果并减小共模信号的放大。同时,讨论了共轭情况和共模电位等概念。最后指出在设计集成电路时,需要考虑扩展使用范围和消除反馈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实际电路的应用,加深了对电路设计的理解和实践价值。
33:26 跟随器的电路结构:本章节详细介绍了一个跟随器的电路结构和连接方式。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不同的放大倍数。同时,还介绍了如何使用放大器来构建仪表,以及二极管在测量微小信号中的应用。最后,作者提醒学生们不要只注重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
40:06 实验问题与学生态度:视频中的章节讲述了实验中的问题和学生们在学习仪器使用方面的不认真态度。老师指出了学生们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和原因,并强调了学生们应该注意仪表放大器的使用和调节。同时,老师介绍了将电压转换成数字量的方法,并提到了可以使用压解转换和AD转换的方式。最后,老师建议学生们要多做题来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第四十讲

介绍了RC正弦波震荡电路的原理和构成。通过正反馈和选频电路的设计,实现了稳定的正弦波振荡。视频中展示了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具体实现,并解释了相位平衡条件和起振条件的判断方法。同时,视频还提到了RC电路的选频思路,通过串并联的方式实现频率的选择。这些内容帮助人们理解了RC正弦波震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00:00 波形发生电路综合应用:第八章是波形发生电路的综合应用,与第七章的运放有所区别,波形发生电路能够工作在开环或者正反馈条件下,产生各种波形。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是波形发生电路的基础,通过闭环形成循环,输出信号能够产生波形。波形发生电路可以产生正弦波。
06:55 正弦信号和正反馈: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正弦信号和正反馈的概念。通过一个比喻,说明了正弦波信号和正反馈之间的关系,以及正反馈如何使得信号不断输出并产生驱动力。同时,强调了正反馈不是永动机,并解释了其能够持续输出的原因是因为有外接电源提供能量。最后,讨论了如何设计一个能够产生特定频率信号的电路。
13:50 波形发生器和信号选择: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解了电路中的波形发生器和信号选择的原理。在波形发生器中,通过傅里叶变换可以将连续波形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叠加。为了产生特定频率的正弦波,需要选频使得该频率的信号放大,其他信号衰减。同时,要控制反馈使得输出稳定,避免饱和或负反馈问题。关键是理解各个参数的含义和相位差的作用。
20:49 正弦波振荡电路基本组成:这个章节介绍了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产生条件。要产生正弦波振荡,电路必须包含放大电路和正反馈电路,并且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和扶植条件。相位平衡条件表示电路存在正反馈,起振条件表示放大倍数大于1。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可以是RC震荡、LC震荡或石英晶体震荡。选频电路和稳幅电路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选频电路通常使用电路的谐振来完成。
27:45 谐振电路特性和选频方法:本章节主要讲述了谐振电路的特性和选频方法。谐振电路可以通过调节电路的平均数和选择性来实现谐振。在进行机电实验时,如果品质因数很高,需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到实验结果。谐振选频是一个比较灵敏的过程,需要先算出谐振点,然后微调才能成功。此外,还介绍了放大电路的功能和判断正反馈存在与否的方法。最后,提到了相位平衡条件和判断相位条件的简单方法。这些内容为后续学习RC电路和LC电路打下基础。
34:42 同向比例放大电路设计原理:这个章节主要讲解了一个同向比例放大电路的设计原理。通过将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进行比例运算,并加上负反馈,可以实现放大系数为1加上r分之2f的效果。其中,幽灵(f)既是一个反馈网络,也是一个选频网络。通过串并联的RC电路来实现选频功能。最终目标是让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幅值最大,相位差为零,从而实现电路的设计目的。同时,讲解了RC电路选频的特性和原理。
41:35 带通电路特性和频率选择:这个视频的章节讲解了一个由高通和低通电路组成的带通电路,并介绍了它的特性和频率选择方法。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电容和电阻在不同频段下起到不同的作用。在频率为欧米伽零等于rc分之一时,带通电路产生最大的正反馈效果。这种电路设计思路将高通和低通结合,实现了选频的功能。幽灵现象是由多个信号源串联形成,只有频率为欧米伽零等于rc分之一的信号能通过。为了使幽灵效应更明显,需要让它的增益大于三。

第四十一讲

介绍了电压比较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集成运放构成电压比较器,可以设计各种波形发生电路。视频分析了传输特性和阈值的计算方法,并讲解了单线和双线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此外,视频还介绍了过零比较器和智能比较器的设计原理。通过调节阈值和参考电压,可以实现不同波形的生成和脉宽调制。视频强调了设计思路和稳压电路的重要性,为理解和应用电压比较器提供了指导。

00:00 ️电压比较器构成和波形发生电路设计:本章节讲解了集成运放如何构成电压比较器,并介绍了方波、三角波和锯齿波发生电路的设计方法。通过一步一步地连接集成运放,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波形的发生电路。电压比较器的基本原理是比较同向端和反向端之间的电位,根据电位的高低来输出相应的信号。正反馈可以加快电压比较器的速度。了解电压比较器的传输特性对于使用和设计电压比较器非常重要。
06:35 电压比较器传输特性:这个视频讲述了电压比较器的传输特性。在开环和正反馈条件下,输出电压会在高电平和低电平之间跳变,取决于同向端和反向端电位的比较结果。阈值电压ut是发生跳变的临界点,当同向端和反向端电位相等时,会发生跳变。通过了解ut和输出电压的变化,可以画出传输特性曲线。此外,视频还提到了输出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传输特性曲线的变化。
13:09 三种电压比较器特性:这个章节讲解了三种电压比较器的特性:单线电压比较器、双线电压比较器和滞回比较器。单线电压比较器只有一个阈值,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都过同一个阈值;双线电压比较器有两个阈值,上升和下降过两个阈值时跳变一样;滞回比较器类似于磁滞回线,不沿原路返回。这三种比较器都能设计出来。
19:46 过零比较器的传输特性和保护措施:该章节主要讲解了过零比较器的传输特性及其保护措施。通过输入端的电压与阈值的比较,可以确定输出的高低电平。为了保护输入端,可以使用稳压二极管和限流电阻。如果需要输出固定电压,可以加入双向稳压管。此外,还需要接入负载电阻。
26:20 稳压二极管设计和双向稳压电路:本章介绍了稳压二极管的设计要求,包括需要较大的RL来确保稳压二极管启动,以及如何利用负反馈和接地点来实现稳压。同时,讲解了双向稳压电路的原理和优势,以及集成运放在稳压过程中的作用。最后,介绍了过零比较器的设计要求,包括输出线保护和反馈的需求。

33:20 改变单线比较器输出电压的方法:这个章节讲解了如何改变UT(单线比较器的输出电压)的方法。通过添加参考电压和保持接地的方式,可以使UT不再为零。还可以通过叠加UI和参考电压来影响UI,从而改变UT的值。接着讲解了单线电压比较器的传输特性和阈值的求解方法。最后,介绍了单线电压比较器的作用和如何用它来将三角波转换为方波或矩形波,并调节占空比。
39:34 电压比较器在PWM调制电路中的应用:这个章节讲述了电压比较器在PWM调制电路中的应用。通过调节输入电压ut,可以改变占空比,从而改变输出量。通过比较器的阈值和三角波的比较,可以触发脉宽的变化,进而控制IGBT的开关状态。通过改变闭合和断开的时间,可以得到所需的波形。比较器的应用很广泛,可以用于单线电压比较器和双线电压比较器。双线电压比较器需要考虑幽灵对参考电压的影响。

第四十二讲

关于直流电源和整流电路的讲解。视频中讲解了直流电源的原理和作用,以及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效果。视频还提到了选择二极管时需要考虑的参数,如平均电流和反向截止电压。另外,视频还介绍了半波整流和全波整流的概念和实现方式。最后,视频强调了设计电路时要考虑的余量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00:00 基本概念和应用: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过程中,从二极管到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还介绍了集成运放的功效以及使用负反馈来稳定集成运放的方法。讨论了各种运算电路、波形转换电路和波形发生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最后,提到了在处理信号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功率放大电路。教师强调了学生要提出问题并深入思考,锻炼创新能力,并留下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探讨。
06:28 ⚡️直流电源的重要性:这个章节讲述了模拟电子技术中直流电源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交流电源更常用。交流电源在变压传输方面更容易,可以提高电网传输能力。在过去,直流输电技术出现之前,直接传输发电电压会导致能量损耗很大,因此需要使用开关站和变压器来升压和降压。随着大功率晶体管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直流输电线路,将交流转换为高压直流,并通过稳压器进行调压和输出。然而,这种变换器的造价较高。
12:57 直流电源的原理和应用:这个视频讲述了直流电源的原理和应用。直流电源没有电容效应等问题,输出后可以通过逆变变成交流电源供电。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中使用直流电源,而现在很少有人自己组装电脑了。现在的电源都是直流开关电源,它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直流电源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一部分,离开它我们无法使用电子电路。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直流电源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并留下了一些计算题。
19:27 变压器和整流电路:视频介绍了变压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变压器的成本与重量有关。同时,视频还讲解了不同频率的变压器的区别,以及使用半导体器件进行整流电路的构成和滤波电路的作用。最后,视频提到了直流稳压电源的框图和开关电路的作用,以提高整个电路的效率。
25:57 整流电路的基本原理:本章节介绍了整流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最简单的整流电路是半波整流电路,通过一个二极管将交流电转换为单向的直流电。在正半周时,电流会导通,而在反向时会截止。整流电路的重要参数是平均电压和平均电流,平均电压可以通过计算能量消耗得到。
32:23 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值:这个章节讲解了交流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值的概念。有效值是通过积分求得,等于零到π的积分乘以根号二倍的u2再乘以sinωt再乘以dωt。而平均值是对有效值进行平均,等于0.45倍的u2乘以负的cosωt在零到π的积分。此外,还讨论了负载上的平均电流和二极管上的平均电流的关系,以及滤波后希望得到的平均值和交流分量的概念。交流分量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直流大小。最后,强调了交流电的波形是由直流和各种频率的交流叠加而成的。
38:52 脉动系数和整流电路设计:这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脉动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交流和直流电压峰值的关系。讲解了整流电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参数,如二极管的平均值和反向截止电压,以及设计中需要给予的余量。同时,提到了乔式整流电路的概念。

第四十三讲 电压比较器(2)

主要讲了偏节的伏安特性、反向击穿、温度对特性的影响以及二极管的应用等内容。视频质量很好,讲解水平高,适合学习模拟电路的基础知识。

二极管的特性和击穿现象
二极管具有正向特性和反向特性
反向击穿有雪崩击穿和齐纳击穿两种情况
雪崩击穿是一种链式反应,齐纳击穿发生在掺杂浓度很高的情况下

PN结的击穿特性和温度的关系
场强的加大导致PN结的击穿
齐纳击穿和二次击穿的区别
温度越高,齐纳击穿所需的击穿电压越低

PN结的电容效应和势垒电容
温度越高,震动越大。
通过掺杂浓度和工艺,可以控制反向击穿电压的大小。
PN结具有势垒电容特性,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大,电荷量也增大。

半导体二极管的电容效应
半导体二极管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
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可变电容效应
半导体二极管的电容与电压相关

二极管和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
二极管由两个极引出,一个从p引出一根电极,一个从n引出一根电极。
二极管的封装结实且散热,可以通过螺丝固定在板上。
大电流的导线需要定时检修,否则螺丝容易松掉。
集成电路通过扩散工艺在基材上制造多个器件,实现集成化。
集成电路的分离封装使得外观相同,但内部器件不同。
扩散工艺是实现集成电路的关键。

二极管的特性和温度对其影响
把这个东西给集成上去
你没有这种半导体材料,根本谈不上集成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和偏节的伏安特性几乎是一样的
温度升高时,二极管的特性会向左移
温度升高时,相同电压下,电流会增大

二极管的温度特性和应用
温度高的电流比温度低的电流大
二极管可以用作温度传感器和稳压二极管
二极管的反向特性可以用于稳压和温度传感器

第四十四讲

介绍了单相桥式整流及滤波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稳压电路的设计。视频中提到了纹牙管的特性和工作原理,以及稳压管工作在纹牙电流区间内的要求。视频还介绍了串联型稳压电路和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以及稳压器芯片的应用。通过调节电流和电压,稳定输出电压,并提到了稳压系数、电压调整率和电流调整率的概念。最后,视频提到了开关电源的优势,包括功耗低和效率高。

00:00 纹牙管电路利用特性:纹牙管纹牙电路利用纹牙管特性,确保电流在最小和最大范围内。纹牙管工作原理通过调节电流来实现纹牙,有两种方式:UI变化和RL变化。当UI增大时,会导致IDZ迅速上升,使IRR上升抵消UI上升,从而稳定UZ。当RL减小时,幽灵下降,UZ也会下降。稳压管使用时,电流要大于IZminimum小于IZmaximum。
06:36 稳压电路的稳定系数:本章节主要讲述了稳压电路中稳定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稳定系数是用来衡量电压稳定性的指标,它与输入电压变化率和输出电压变化率的比值有关。稳定系数的计算可以通过将稳压电路进行交流等效分析,其中动态电阻Rz起到重要作用。稳定系数与Rz和R的关系密切,R越大稳定系数越小,Rz越小稳定系数越大。因此,对于稳压电路来说,较大的线路电阻和较小的动态电阻会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13:16 稳压管参数选择与稳定度:本章节主要讲解了稳压管的参数选择和稳定度的概念。首先,稳压管的输入电压UI应该比输出电压U0和负载电压UZ大,一般选择2到3倍的U0。其次,稳压管的工作电流Iz应该在一个范围内,以保证稳定输出电压。最后,线路电阻R的选择也要考虑使得Iz工作在合适的范围内。
19:53 稳压管的选择和电路改进:这个视频讲解了稳压管的选择和稳压电路的改进。稳压管的选择与负载电流的变化范围相关,而稳压电路受到外界影响较大,稳定性不好。为了加强负载的电流供给和稳定输出电压,可以通过放大电路和串联型稳压电路实现。串联型稳压电路利用负反馈来稳定输出电压,并通过调整管来实现电流的放大和调整。
26:33 调整管电路工作原理和特点:这个章节讲述了基本调整管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稳压电路的特点。调整管必须工作在放大状态下,差值必须大于饱和压降,而稳压电路则是一种线性的电源,但输出电压不可调且反馈深度不够。通过加入运放构成深度负反馈,可以实现电压可调。集成电路中有两种典型的稳压器,分别是78系列芯片和117/317系列芯片。
33:11 7800系列芯片的使用和含义:这个视频讲解了关于7800系列芯片的使用和含义。视频中介绍了7805、7812和7815分别代表了输出电压为5伏、12伏和15伏。视频还提到了W117芯片作为一个准确的基准元,可以通过外加电路将其变成可调电路。视频还介绍了CI和C0的作用,分别是消除自制震荡和输出稳定。此外,视频还说明了如何扩展电流和进行调压。
39:50 ⚡️同向跟随器和开关电源原理:本章节讲解了同向跟随器和开关电源的原理。同向跟随器是将电压值传递给另一点,实现电压匹配。开关电源通过开关管的开通和断开状态来实现工作,通过电感和电容的充放电来产生电源。开关电源的功耗小,效率高。通过不同的占空比可以调节输出电压。

第四十五讲

这个视频讲述了集成运放的发展历史和关键思想,以及与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的章节和授课思路。视频介绍了集成运放的特性,如高增益、温度稳定性和输出能力,并讨论了其在模拟信号运算和处理中的应用。视频还介绍了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如直接偶合和虚短,以及镜像电流源和比例电流源的设计思路。最后,视频强调了深度负反馈的重要性和集成运放的应用。

00:00 集成运放的发展历史: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集成运放的发展历史、关键人物和思想,以及它的特性和应用。集成运放具有高增益、高增益带宽乘积、温度稳定性好以及输出能力强等特点。同时也讨论了加入负反馈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震荡。接下来将开始学习第四章,了解集成运放的要求和基本设计框图。
06:20 放大电路设计关键信息:这个视频中讲述了放大电路设计中的一些关键信息。首先,输入级要选择合适的输入电解和电阻,以满足放大要求。其次,第一级是差分放大电路,用于抑制零点飘移和外界干扰。接下来是共设放大电路,要求RC电阻具有较大的放大倍数。最后是输出级,由于信号较大,适合采用甲乙类的互补输出。在整个放大电路中,偏置电路起到了保持晶体管或场效应管处于正常放大状态的作用,要求RC和RE电阻较大,因此使用具有横流源的插分放大电路来解决电源电压不足的问题。
12:50 ⚡集成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这个章节介绍了集成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的构成和应用,以及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电流源电路不仅可以提供偏置电流,还可以用于负载的驱动。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包括每个管子的精度不高、受温度影响大、适合插放输入和直接偶合等。另外,讲述了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其中输入端的关系为UP减缺UN,线性区较窄,增益越高容易饱和。
19:02 ⚖️运放工作的线性区和负反馈:在这个视频章节中,讲解了运放工作的线性区和负反馈的作用。UP和UN分别表示同向输入端和反向输入端,通过叠加定理可以清楚地理解它们的作用。A0AOD很大,而输出电压UO小于饱和电压UOPP,说明线性区很窄。当运放工作在线性区时,UP和UN近似相等,通过加入深度负反馈可以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值,实现近似的放大倍数。引入负反馈的重要思想是用无源器件替代有源器件进行放大,并且受温度影响小。整体来说,负反馈的引入可以提高运放的工作稳定性和放大效果。
25:27 集成运放中的虚短和虚断:视频讲述了集成运放中的虚短和虚断的概念,以及集成运放的输入电阻和线性工作区的特性。虚短是指集成运放输入端近似短路,虚断是指输入端近似断路,但只有在线性工作区下才能认定为虚短。为了实现虚短,需要引入复反馈。另外,介绍了集成运放的内部结构和电流源电路的控制。
31:47 镜像电流源的工作原理:这个章节介绍了镜像电流源的工作原理。通过使用两个相同特性的晶体管和一个电阻,可以实现对电流的精确控制。其中,一个晶体管的基极电流控制了另一个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从而实现了电流的镜像效应。这样的电路设计简单,能够有效控制电流大小。
38:11 镜像电流源的原理和应用: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镜像电流源的原理和应用。镜像电流源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实现电路的稳定性,但也会造成功耗增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比例电流源来控制电流大小,同时可以通过调节电位差来实现微电流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科笔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