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hieving presence through reality》文档翻译及读后感

通过“唤起现实”来达到“存在”

摘要:

Presence”存在“,进化始于”远程参与(telepresence)“,一直是和虚拟现实相关联的词汇,但直到现在,依然还是一个充满疑惑的组成词汇。当前,和”存在“相关联的认知科学研究,已经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通过”唤起现实(Evoked Reality ER)“ (对现实的错觉)来触发“唤起存在(Evoked Presence EP)”。 我们建立了个“三极现实模型(Three Pole Reality)”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三个极点分别两边的店——(梦境现实)Dream Reality、仿真现实(Simulated Reality),中心点:本原(物理)现实(primary(physical) reality)。为了说明“唤起现实”和“唤起存在”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张现实-存在的映射图。我们认为唤起现实的概念,以及我们提到的模型,会对“存在”的研究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加深我们对于“虚拟现实”乃至于“现实”的理解。

简介

关于“存在”的研究有很多,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存在的体验”。但是,要达到“唤起存在”,我们首先要在不同于表象现实(真实世界)的前提下,采用某种介质来形成对于“现实的错觉”。这种介质,就是虚拟现实。如何唤起对现实的错觉,也是研究者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虽然,“现实”是“虚拟现实”中最重要的概念,但是“现实”往往被忽视,或者同其他概念相混淆。要搞清楚“存在”,那么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人脑中唤起的“现实”是什么。人脑中出现了“现实错觉”,产生了时空参考关系,从而形成了“存在”的体验。根据虚拟现实领域的研究发现,一旦构造出有说服力的“现实错觉”场景,就能形成“存在”的感觉体验。因此,有多种理论研究和分析来解析这种“想象中的存在”。我们就是想在这些理论中间架起桥梁。除此以外,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现实错觉是非介质的(non-mediated)(不需要外界的感知输入),而是纯粹根据相应的存在(corresponding presence)由我们的大脑所唤起。比如举个常见但是复杂的例子,一个非想象的现实错觉就是梦。梦是由大脑自主唤起的,形成了“存在”。但是从“虚拟现实”的研究角度看,关于梦的研究,几乎没有。

有学者[1]建议,关于“存在”的研究,应该更为开放,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和其他纯技术领域。Revonsuo[2]建议,做梦的大脑和虚拟现实,都是人体组织产生的现象级隐喻,都是研究人类意识的绝佳模型系统。他认为,梦的主观形式,揭示了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宏观层面的形式,梦境和每天的现象世界(phenomenal world)都可以看成在构建“虚拟现实”。

根据Revonsuo的研究[^3],意识既要考虑到主观心理现实(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又要考虑到客观神经生物学现实(neurobiological reality)。而在“虚拟现实”领域,不仅有感知输入,不仅有计算机学界的各项成果,还考虑到情感(emotion)、注意力(attention)、记忆(memory)和感受质(qualia)等心理学因素[4],才能形成“现实的错觉”。比如,像梦或者纯想象,都是现实的非介质错觉,感知上的错觉都是内部形成的[5]。梦中的画面和内容被大脑集成,以适应大脑建立的范式,构造出独特的情景(context),从而建立梦境现实(dream reality)。不论现实错觉是介质的,还是非介质的,它都受到情景的深刻影响。“情景是一种由意识体验构造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构造时,又不会被意识所感知。[^Baars]”。Baars讲到,有些情景重塑意识体验,而另外的情景会唤起意识思考,或者选择特定的意识感知。事实上,对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的精细混合(在章节“现实错觉”中解释),才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现实错觉。我们尝试证实,这种主观现实是构成“存在体验”的最重要来源。

存在和现实

随着虚拟现实领域的火热,存在的主观性也成为了基础研究领域。正如steuer所说,存在的概念,代表的是人类体验,而不是技术硬件,才是定义虚拟现实的关键。存在,不仅仅体验者的物理世界环境,还包括对于这个环境的感知,以及经由这个介质从产生的自觉或受控的大脑处理过程。

存在

当人们与计算机介质或计算机生成的环境相交互时,所体验到的即为“存在”。Witmer和singerrenwei,存在就是主观体验在一种环境,但是物理上则是在另外一种环境。Lombard和Ditton人为,存在就是“一种非介质的错觉”——某种介质并不存在,但是人们却错误的认为,在他的交互环境中存在这种介质。虽然他们两人把存在看成是一种介质,但是他们也认为,存在起源于多个学科——传播学(communication)、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科学、工程学、哲学和艺术学。计算机程序所带来的“存在”,根据Sheridan的说法,就是给人们带来”在那儿“的感觉。但是,随着对于”存在“的研究,大家慢慢发现,存在不仅仅是”在那儿“。我们认为,存在或多或少,是”现实体验“的结果。

由于”存在“有多个定义和含义,没法建立起有效的科学讨论,时刻充满迷惑(slater)。研究进展不足的原因就是,虽然大家都讲的是”存在“,但事实上所谈及的概念完全不相关。由于对于”存在“这个概念,存在着概念、物质、语言上的交叉,shimidt认为有必要进行传播学的研究,让科学家讲清楚他们到底在讲些什么。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讲”存在“的现象, 即存在的”体验“。

现实

现实这个词本身就非常主观,非常充满争议。客观主义者认为,现实是物质的一种状态,真实存在,与心灵无关。主观主义者则认为,现实是我们感觉是真的。自然主义者认为,现实就是由自然界所构成,不存在超自然, 所有现实中的东西可以使用科学方法加以分析研究,包括人类心灵(papineau)。物理学主义者也秉持类似的观点,现实和现实世界的本质遵守物理学规律(Stoljar)。现实主义者(Miller)认为,现实与人的信念、语言技巧、概念体系无关。柏拉图主义者认为,现实是抽象的和非时空关系的,里面的对象是非物理存在,也非心灵存在(Balaguer)。虽然有些人认为,物理世界才是现实,但是仿真主义者认为,现实是人类对仿真现实感知后产生的错觉(bostrom)。Schmidt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发展,物理世界恒常变化,对于物理世界的认知也存在多种观念。

解释”现实“的概念混淆,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也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所以,我们提出”基点现实“,代表我们对于真实世界所体验到的现实。这个概念还会在后续章节详述。

现实错觉

在虚拟环境中,决定存在的要素和方式很多。比如基于介质的存在可以看成是下面各类方式的组合:

  • 感知沉浸和心理沉浸(Biocca Delaney;Lombard&Ditton)
  • 感知现实和社会现实(Lombard&Ditton)
  • 技术与人类体验(Steuer)
  • 原型存在proto-presence、核心存在core-presence、扩展存在extended-presence
  • 位置错觉和似真存在plausibility illusion

综上可述,基于介质的现实错觉归结到底有两个因素:(1)感知错觉:通过媒介形成了连续的感官流(2)心理错觉: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形成了连续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也和头脑如何处理基点现实的过程相一致。虚拟现实系统构造了最高等级的错觉,因为它影响了更多的感觉,并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感觉,体验到了我们好像在那里的世界,并同那个世界的虚拟人物和物体进行交互。但是其他形式的介质,比如电影(感觉上只有视听觉,而且没办法和电影中展现的现实相交互),如果能够通过电影内容,构建出强烈的心理错觉,也能形成现实错觉。比如,电影内容与观众的文化和经历相关联,就能够引发人们的记忆和情感。感知错觉的实例则是,比如如果媒介内容是立体视觉的,则会增强深度感知(这种感知错觉是通过我们的视觉感知方式形成的)。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都会在头脑中形成现实错觉,尽管这种错觉在强度上和体验上因人而异。

唤起现实的概念

我们指导,当我们体验存在时,这种存在只是我们头脑中的错觉,并不是我们创造出的现实。当我们使用虚拟现实系统在用户的头脑中现实的似真错觉后,用户就感觉到”存在“于此。我们使用到了各种方法,创造出显示错觉,从而让人们得到存在的体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唤起现实“。要说清楚存在体验,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唤起现实。

正如前述章节所说,影响存在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类: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我们认为,所有引发错觉的介质,都会有这两种元素。所以,唤起现实就是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的错觉联合。这样的错觉联合就在我们的头脑中唤起了完全不同的现实,从而形成存在。

唤起现实

虽然”远程存在“和”虚拟现实“的含义非常接近,但是这两个术语的起源则不同。多年以来,科学界和艺术界不断提升,通过”基点现实“(真实世界现实)来推动”唤起现实“。”当世界上出现新事物之后,普通人会像婴儿一样好奇,认为是他发明了这个东西。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你所刻画的,和洞穴人在岩壁上画的,都是虚拟现实。所谓的新,只不过是出现了新的器具,让你更容易去画而已。虚拟现实就是梦“。Morton Heilig说道。

从洞穴到标准洞穴

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就一直要通过各种介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讲述故事“或者是”传播交流“。比如史前时代的洞穴岩画和符号,就是一种用来传递思想。随着科技的进步,介质也在进步。目前,我们正处在介质化的巅峰,从而等于介质现实。

我们愿意体验和日常生活不一样的存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寻找方法,通过错觉创造出一个现实,与我们熟悉的现实完全不同。通过各种介质,我们已经成功唤起了某种程度的存在体验,而终极目标是——这种存在体验与我们的现实世界类似。每种介质化形式,都会唤起不同种类的现实错觉,从而唤起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早期的关于”存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电视的存在体验,此时,虚拟现实还不是热门研究领域(Hatada)。有些种类的介质只会带来轻度的存在错觉,但是虚拟现实会带来强烈的存在体验。”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介质的吸引力依然在于内容、故事线、创意和所要传达的情感。我们在VR下,也会感到无聊。而我们读书,依然会潸然泪下。“(Ijsselsteijn)。这就是因为,唤起现实,最终需要心理错觉。虽然这种错觉首先需要通过介质,形成感知错觉。简单的绘画、照片、电视、电影、交互式游戏、3D IMAX电影、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媒介不同,能唤起轻度到强烈的存在体验。

唤起现实

唤起现实是现实的错觉,和基线现实(物理现实)完全不同。唤起现实是在头脑中创建的、主观的透明的现实。在基于介质的唤起现实中,只要感觉刺激(引发感知错觉)不停顿,同步的交互就会持续(引发心理错觉),唤起现实就不停止。如果唤起现实被异常打断,这个时间点就叫做”存在中断“(Break In Presence BIP)。所以,存在瞬停是现实中断(BIR)的体验结果。不同的介质会唤起我们头脑中不同程度、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错觉,并持续不同时间。对于空间和事件的错觉,让我们体验到存在。所以,有了"唤起现实",就能体验到“唤起存在”。

唤起存在

根据“唤起现实“的特性,存在的体验被唤起。也就是说,这种由唤起现实的体验所形成的存在的错觉,就是唤起存在。唤起存在,就是存在体验(存在的感觉)的错觉,”存在“这个术语指的是,更宽泛的感觉(真实存在和感觉存在)所形成的存在体验。唤起存在是唤起现实的时空体验。我们可以说,如果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这类介质,我们可以创造出唤起现实,激发出强烈的唤起存在。

介质唤起现实和自唤起现实

正如我们前文所讲,唤起现实是一种通过介质产生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之后,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实时的、主观的现实。因此,通过虚拟现实等介质,我们创造唤起现实,从而体验到唤起存在。。这种通过介质产生的现实错觉,叫做”介质唤起现实“。

但是我们前文也说过,也并不是非要有介质才能唤起现实错觉。我们的头脑会内生产生错觉,唤起明显可感知的现实。这种现实可能是可观测的,也可能是完全无形的;可能是高度具象的,也可能是高度抽象的;可能是简单和熟悉的,也可能是晦涩古怪的。所以,要完全理解存在的本质,就必须去研究不依赖介质的这类唤起现实。实时上,我们经常经历各类无介质的存在体验。Sanchez & Slater认为,存在的概念和意识相近。他们的观点能让我们跳出虚拟现实的框架。他们认为,存在是一种现象,值得神经学家深入研究,从而帮助他们研究意识。如果Biocca的观点,梦境到底应该放在存在的两极模型(现实——虚拟连续性)中的哪一极?梦境中形成存在的心理过程,总是会和由沉浸式、3D多模态虚拟环境所形成的存在体验,其心理过程有所区别。根据REvonsuo的观点,做梦是对感知世界的综合仿真。和清醒时的状态相比,梦境中我们会体验到一个复杂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某些元素是去表达的(underrepresented),有些是过表达的(over represented)。根据LaBerge的观点,意识理论如果不能解释梦境,那么就是不完整的。他还补充道:行为主义者的假设为——大脑仅被且只被外部的感官所刺激,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梦。否则,意识就变成了感官输入的直接或外部产物。很明显,人可以通过想象或者梦境,在头脑中创造现实,并不需要什么介质。我们认为这种不需要外部介质所唤起的现实,叫做“自唤起现实”(暗示着所唤起的现实是由头脑内部形成的)。

Shepard、Metzler、Kosslyn在头脑想象领域有开创性贡献,证实人类有能力在没有真实感知的前提下,唤起画面或者想象。我们前文已经描述过,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这两个要素,形成介质唤起现实,从而实现唤起存在。我们认为,自唤起现实主要是通过心理错觉形成的,因为所有的感知要素都是在头脑中内部形成的。我们的大脑在忽略或剔除外部感官要素之后(比如运动感官的信息),头脑内部建立了感知错觉,从而实现唤起现实。根据Laberge的研究,做梦可以看成是感知的特例,此时没有外部感知输入的限制。Rechtshaffen认为,梦境中的视觉表象和清醒时的表象基本一致。除此以外,Kosslyn的研究发现,想象刺激和感知刺激的神经映射基本相似。

同介质唤起现实类似,人们在自唤起现实时也会有程度的不同唤起存在。在晚上做梦的人(梦到自己正在上的课程) ,可能比做白日梦的人(比如想象他的第一次约会),有更强烈的唤起存在。根据Ramachandran的研究,我们会在头脑形成虚拟现实仿真,如头脑中的场景(尽管不够生动,而且是由记忆的表达进行重建),帮助我们在缺乏真实目标的前提下,做出有这些对象时才能做出的正确决定。比如,直观的“自我投射”现象(Buckner的研究认为,自我投射是头脑刺激形成内部人格模型),是人对自己的未来期望,这和他人对自身的经验和感知质是不同的。这也是一种自唤起现实,虽然它没有梦境那样强烈和持续,但是也足够视觉化可能的结果。很明显,唤起现实要么是介质触发的结果,要么是由头脑内部产生的。唤起现实的双本质(自唤起和介质唤起)推动我们进入一个新的视角——三极现实理论。

三极现实

当我们介绍了唤起现实和唤起存在之后,我们在详细介绍三极现实理论。现实,正如前文所说(在仿真现实那个章节),在不同理论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为了避免误读,我们使用了一个中立的词汇——“基线现实”,代表的是对真实世界的“体验”(或者说是物理世界)。这就是我们身处现实世界,在头脑中形成的时空现实。也就是说,其他种类的现实,都是意识对现实错觉的体验(基于介质或不基于介质),或者更确切的说——唤起现实。

存在和现实的三个极

根据早期远程机器学(telerobotics)和远程存在(telepresence)的研究结果,建立了一个存在的两极模型,认为存在是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往复穿梭。这个两极模型在心理学界形成统治地位,以至于没有更深的解读。

Biocca则对存在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他的研究,空间存在在三个存在的极点间变化:三个极点是——想象空间、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根据这个三极模型,就存在一个三角形区域,区域内就是每个人的空间存在。他的存在模型希望对位置存在的改变和存在改变的机制进行解释。虽然他们的理论解释了存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层级,但是对现实的区分不清。这个理论也没法解释存在体验极微弱的情况(在模型正中间)。当介质引发的现实错觉或者梦境现实被打断(比如此时我们正在一个鲜活的梦中,完全存在于那个现实中),我们如何或为什么会马上回到基线现实?而且他的理论只考虑道了空间存在,存在中的时间存在没有考虑。

因此,我们根据对于唤起现实的研究,定义了三极现实模型。三极现实模型,可以修补二极存在模型的问题,也能修补Biocca的三极存在模型。根据我们的模型,唤起现实的不同也会触发不同等级的唤起存在。比如,如果某人在虚拟现实中得到了强烈的唤起现实,那么他就会体现道强烈的唤起存在,乃至于出现BIR(存在瞬停)。我们定义的三极现实分别是:

  • 梦境现实DR(自唤起现实的阈值)
  • 基线现实(没有唤起现实)
  • 仿真现实SR(介质现实的阈值)

基线现实

基线现实是我们真实世界的现实。在基线现实中,我们的感官体验直接来自于真实世界的对象刺激。我们认为,在这种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的刺激物均来自于真实对象,而且不会出现欺骗或变形。比如,想象一下,有一只老虎正在追你。它就要追上来了,并就要把你扑到。你恐惧的喊叫,然后醒来,发现躺在床上,很安全。这个梦大家常做。你当然知道,现在所处的环境是真实环境,追人的老虎是梦境现实的一部分,而自己的头脑曾经在某段时间处于那个现实中。因此,基线现实就是现实的基座,一旦我们不在某种唤起现实中,就会回到基线现实。也就是说,一旦出现现实中断(BIR),就会回到基线现实。基线现实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活动。我们在基线现实中得到的体验,就构成了我们体验的基础,构成了唤起现实的期望。比如,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的存在体验,甚至梦境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假设,当读者觉得这篇文章存在或正在读这篇文章,那么就出现了基线现实。

仿真现实

在介质唤起现实的例子中,研究者希望通过构建刺激场域,形成现实错觉,从而达到和基线现实相类似的体验。比如,虚拟现实中使用到视觉介质,能够介入我们的视觉感受,跟踪我们头部或眼睛的动作,显示相适配的图像,从而让人在接受视觉刺激之后,产生错觉。仿真现实就是这种通过介质的技术,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由于有着完美的仿真现实,从而在我们头脑中唤起现实。这就是虚拟现实要达到的最高层级。像飞行模拟器之类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能够在这个极点唤起现实。飞行员能够在这个模拟器中,唤起现实进行训练,就好像他们真的在驾驶飞机。假设一下,如果是完美的仿真现实,由刺激介质实现唤起现实,人们会完全相信这就是现实,而且这个现实和基线现实无关(Putnam,Bostrom)。完美的仿真现实是基于介质的,引发强烈的唤起存在,并且不存在现实中断(BIR)。

梦境现实

在自唤起现实中,那些外界感官刺激物都是有头脑内部产生的。梦境现实是一种理想的心灵状态,我们承认了现实体验,承认在这个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是真实的。只要不出现现实中断,就不会回到基线现实中。比如,我们在做梦,只有“醒”了,才发生现实中断。虽然梦境现实是由头脑内部产生的,但是却不可缺少感官刺激物。物理空间会渗透到梦境(Biocca)。强烈的梦境会产生强烈的唤起存在,即使真是现实中会出现异常事物(引发现实中断),比如外界噪声(警报或电话铃),或者来自于物理世界的干扰(风吹动,温度波动),也会融入到梦境中,让这种唤起现实持续下去。完美的梦境现实就是一种自唤起现实,能引发最强烈的唤起存在,也不会出现现实中断(有点类似于仿真现实)

存在漂移和存在阈值

我们经常会进入一种现实状态,要么是介质现实,要么是自唤起现实。假设人类不会被介质、想法、想象、梦境所影响,头脑只对基线现实产生体验。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那么人会对基线现实产生完整的体验。所以,我们假设这种完美的体验叫做“基线现实存在”(或者“真实存在”),也就是人的头脑在某个时刻能够体验到存在的最高值(阈值)。很明显,不论是在基线现实,还是唤起现实中,我们都能体验存在。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得到多个现实的存在体验。Garau支出,存在不是一种稳定的体验,会随时间发生偏移。学者们发现,即使是存在中断(BIP),也存在着强度变化。他们还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存在体验发生漂移,而且参与者不同,个人主观的存在体验业不同。基于介质的虚拟现实,其最终目标是达到这样一种阈值:人的头脑完全认为唤起的现实是真实的。虽然我们现在或将来没法达到这个阈值,理论上它就是仿真现实可能达到的界限。相类似的,如果出现了完美的梦境现实,没有出现现实中断,那么也就是存在体验的一个阈值——就像存在于基线现实之中。由于现实会在这些极点间漂移,存在体验也会随之漂移。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尝试用一个系统模型来解释这个现象,从而揭示存在和现实之间更清晰的关系。

现实-存在图

根据现实三极理论和存在阈值理论,我们可以构造出现实-存在图。这张图就揭示了现实与存在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任意时间,只要人不是处于基线现实(不存在唤起现实),那么人的头脑就会受到介质唤起现实或自唤起现实的影响。在现实极点间,唤起现实总是会引起相应程度的唤起存在。根据唤起存在的不同,我们总是存在潜意识父级现实-存在关系。父级现实—存在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出现了唤起现实中断(出现存在中断)之后返回基线现实。唤起存在越弱,父级现实—存在关系越强烈。当唤起现实引发了非常强烈的唤起存在,父级现实——存在关系则非常弱(几乎不可察觉),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基线现实的存在。这也正是出色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要达到的效果。存在的漂移和我们的注意力紧密相关。如果我们在唤起现实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绝大部分是因为来自外界的感知要素干扰),我们的注意力就从父级现实-存在滑动到基线现实(从而打断唤起存在)。

在极点处,我们可以在仿真现实中体验到完美虚拟存在,也可以在梦境现实中体验类似的完美梦境存在。在这个极点处,可以认为,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错觉就基本等同于基线现实,而感知不到父级现实存在。在这个极点,也只有非常强烈的存在中断,才会把我们带入到基线现实中。在强烈的梦境现实中,也是同样的体验。在一个非常强烈又恐怖的梦境中,“醒来”是非常强烈的现实中断,帮助我们从梦境现实中脱离。这种短促而猛烈的现实变换,往往需要我们花费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回到基线现实,让周边事物回归正常,恢复平静。

当处在唤起现实的环境中,唤起存在的存在那部分(见图)是我们注意力关注的重点。所以,唤起存在程度越高,父级现实-存在的感知越低。这种潜意识父级现实-存在关系能够从我们的介质体验中获得。大量研究显示,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虽然感觉体验在现实之中,但是潜意识依然可以确定这一切不是真的。出现了存在中断之后,人的注意力就从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比如,虚拟现实系统能够让我们完全在视觉上进入一个虚拟环境,提升我们的存在体验(不像画或者电视,有个明显可见的边框),因此能够显著降低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注意力,从而得到更高程度的沉浸感(grau, slater)。因为唤起现实是一种主观体验,因此不能精确衡量或比较。因此为什么我们要通过衡量唤起存在,来评价系统是否构建唤起现实的强弱。因为存在的强弱程度是相对的,因此要比较不同系统的构建能力,需要使用相同的环境。“存在的错觉并不是相同感知质在不同程度的沉浸中形成的。体验者的动作和响应很可能是来自于偶然性的感知运动,因此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定义了沉浸感的程度。因此,在相同的沉浸感等价集合中,来比较系统构建的体验,才是有意义的。”(slater)

经验意识学科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找到体验世界绑定固有世界的机制(Revonsuo)。这种机制也为唤起现实的映射方式提供了诸多经验。注意,这种映射并不是一张“图”,证明唤起存在的强度与唤起现实的强度直接成比例相关。事实上,它是让我们发现,任何一种唤起现实的形式,都是在现实的两个极点之间漂移,而且不同唤起现实有着不同的唤起存在的强度。当我们可能说到感知质引起的唤起存在的强弱,也就是谈到唤起现实的强弱。现实-存在图显示,如果我们能够让唤起现实更接近两个极点,那么我们会得到更高程度的唤起存在。我们必须注意,现实-存在图目前是一个二维图。在接下来的章节,我们将说明这个图,能够解释一些以前的存在模型没法解释的体验。

唤起现实的主观性

作为一个事实,每个人由于本身特质不同,相同的介质能够创造出不同的主观唤起现实。比如,两个人读同一本书,或者玩同一个电子游戏,或者使用同一个虚拟现实系统,他们所体验到的唤起存在表现会完全不同。唤起现实(特别是由介质所触发的)会根据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如环境、感兴趣程度、注意力、观察力、参与感、参与度、主观兴趣、接受度、情感特质发生改变,使得这种体验非常主观。这也是为什么很难通过存在的访问调查表来衡量特定虚拟现实系统效率。事实上,很多学者对于存在这个词,也存在着诸多理解。

所以,如果要定位图中唤起现实的位置,我们就需要首先确定“存在”。事实上,在虚拟现实和传播媒介这个研究领域,找到可靠的衡量存在的方法手段,也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为了保障得到可测量的预测结果,我们会引入目前最新的测量和评分系统,确定存在的客观数值(从基线现实到现实极点的值)。目前可用的测量技术包括:存在调查表,ITC-SOPI调查表、SUS调查表等调查表方式、存在中断分析,心理-物理测量法、神经相关度、行为测量、任务表现测量等客观佐证测量法。我们对同一个人每天的测量结果都预测;然而,这些结果可以使用上面的测量存在方法重新测试。

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存在”和“沉浸”的区分是非常明显的(slater 1999,2003)。虽然沉浸(在虚拟现实领域广泛讨论),是唤起存在的最重要特征。它是需要一个技术介入的介质系统。“沉浸”(存在于感官领域),提供了错觉能够发生的地点(slater 2009)。存在的具体细节也在slater的文章中讨论了。这些存在的特质包括:参与感、参与度、兴趣程度、情感响应,这些特质看起来和存在想死。但是事实上,这些特质只是用来唤起存在,或者被唤起存在所唤起。一些对于内容的心理学响应,比如好或坏,兴奋或无聊,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内容是如何被表达的。所以,对于介质-唤起现实来说,最重要的要素是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在人的头脑中建立起参考环境,让人能够体验唤起现实,从而触发唤起存在。比如,在某些环境中,特别是艺术和娱乐领域。“风格”在沟通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个环境(艺术表现、沟通交流、娱乐方式、饮血辅助、教育、研究),才是虚拟现实系统最核心的设计要素,这样才能带来主观上更高程度的唤起现实。在自发-唤起现实中,构建环境的重要性,Baars做出了详细解释。Baars在不同场景和来源条件下(感知或概念环境),描述了潜意识的场景如何塑造有意识的体验。除此以外,他解释了注意力的重要性,说明注意力是进入意识的开关。注意力(不论是在介质唤起现实还是自唤起现实),都会直接导向头脑,使得头脑朝向或远离潜在的感知质源。所以由唤起现实形成的体验,和自觉或非自觉的注意力相关联。

根据这个概念,我们的存在不断从某个唤起现实位置移动到另外一处,而不见的需要返回到基线现实。我们刚刚的图没有办法提供一个空间尺度。但是,在未来(随着存在测量方法的进步),这张图能够表现出随着时间变换,存在在空间中的漂移。

由唤起现实来唤起现实

目前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问题。我们如何解释在虚拟现实仿真、游戏、电影或者书籍中,加入新的思想或头脑想象体验?我们在体验介质唤起现实时,会体验到自唤起现实。这是一种现实现象。

介质唤起现实中的自唤起现实

当我们体验到唤起现实时,我们的头脑会暂时把这种现实作为父级现实,并随之发生反应。唤起现实越强,唤起存在越强,我们的头脑更容易维持这种错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暂时把这种现实看成是基线现实,并能够在这个环境中体验到自唤起现实。事实上,这也是虚拟现实系统和虚拟现实环境使用的真正原因。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思考、计划、想象,漫游,就像在真实世界一样。接下来,我们将用现实-存在关系图来解释这种现象。介质唤起现实中的自唤起现实也将分类进入介质唤起现实。

介质唤起现实中触发的自唤起现实

“介质唤起现实中的自唤起现实”和“介质唤起现实触发的自唤起现实”需要做个区分。这个有点像自唤起现实——大脑暂时放空,从基线现实中脱离。比如在干一些体力劳动时,出现“与任务无关的想法”,就是自唤起现实。Smallwood认为自唤起现实是一种思想直接脱离现实环境的体验。尽管它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的一部分(smallwood, McVay)。虽然研究思想漂移(白日梦)主要在研究自唤起现实和极限现实中的任务之间的关系,(基线现实中的体验成为自唤起现实中的实例)。我们认为,自唤起现实也会在介质唤起现实中产生。而且,这种非自觉的体验可能是短暂且稳定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思想漂移时体验到一种稳定的唤起存在,或者在自唤起现实、介质唤起现实、基线现实间振荡的唤起存在。

所以,如果在体验介质唤起现实时,触发了不相关的自唤起现实(或者是介质唤起现实中的自唤起现实超越了存在门限,以至于感受不到介质唤起现实)。它应该归类到自唤起现实。

讨论

我们尝试给出一个新的理念,把与“存在”相关的概念做成一个图形化的描述。虽然唤起现实和唤起存在我们的现实-存在关系图中给出了更为简洁的描述,它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其他一些意识偏移状态(ASC),如幻觉、妄想、精神病等精神失序,是否可以看成是自唤起现实?Rev哦浓缩重新定义了ASC,认为意识偏移是一种意识和世界错误关联的状态,因此对世界和意识本身产生了错误的表达。他们认为,如果是ASC,那么就偏离了自然关系(现实世界-意识的关系),以至于世界和自身意识都错误表达(而做梦、精神病发作、精神类迷幻药体验,癫痫发作、催眠之类都存在可逆转的状态,可作为证据。)根据RAmachandran和Hirstein的研究,我们会在内心中做精神仿真,并不要用到外部的常规感官输入。如果这种精神占据了所有的感觉,那么就非常危险,从而导致幻觉。他们发现,在短暂的癫痫发作期间,病人会产生错觉(自唤起现实),无法分别什么是真实的感官输入,产生错误的现实感官(建立起永久的唤起现实状态,很难返回到基线现实)。因此,由于自唤起现实产生的幻觉和由介质唤起现实产生的增强现实能够相互比较吗?

和“存在”相对应的,是否有”缺失“(absence),我们体验过”缺失“吗?如果体验过,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它和无梦的睡眠一样吗?存在的门限是主观的吗?人和人的存在体验是不同的吗?参考现实-存在关系图,是否存在一种体验有点像诡异谷(uncanny valley),唤起现实极其接近两个极点?如果有,那么是不是可以解释那些异常的体验,如活灵活现的噩梦、清醒的梦?考虑到介质唤起现实这边,模拟器带来的不适感是不是由于这种现象引发的?除了前述章节讲到的介质唤起现实和自唤起现实之间的差异,这里还有其他显著差异。在大部分的介质唤起现实场景中,多个用户会在同一时间获得相同的唤起现实体验(当然,会有主观上的差别,特别是心理上形成的错觉)。而梦是个典型的个体体验(受目前我们技术进步和物理条件所限),仿真现实则是可以共享的。

而且,现实-存在图能够让我们研究现实的潜在含义。比如探讨,仿真中的仿真(SWAS)。这张图用于各个层级的现实,只要我们在那个层级确定了基线现实—也就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唤起现实的情形。让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仿真现实。这个时候,人们会把它看成基线现实,只要存在的体验不中断(或者说不出现”现实中断“)。在这个点,我们所体验到的存在和在基线现实中体验到的完全一致。如果在这种完美的仿真现实中,又体验到介质唤起现实或自唤起现实,,一旦出现BIR,它会返回到父级现实。。图12就尝试将DR和SR作为现实的两个极点。在自唤起现实那边,人类可能体验到梦中梦(DWAD)。当人从这样一个梦中醒来,他会进入父级梦境现实,并把这个现实当成基线现实。图13就尝试解说梦中梦的情形。

事实上,还有一些更大问题。是否存在超越基线现实的终极现实,以至于在图上画不出来。仿真派认为我们几乎生活在计算机仿真世界(bostrom),并把这个世界作为基线现实,这就相当于仿真现实。(就好比把大脑装进大桶里面)(putnam,Metzinger)。Metzinger认为,我们对于基线现实的体验是有欺骗性的,我们所能体验的只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他认为,”自我“并不存在,主观体验来自于我们的意识整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形成”自我“的知识。他认为,我们所体验到的,实际上是一种仿真现实,意识体验的过程是现实世界通过”自我隧道“投射出来的画面。因此,我们的基线现实是实际上的基准现实(base reality)?或者说,我们一直处于唤起现实的某种形式之中吗?图14描述不同程度的现实。我们还怀疑,是否现实存在多个层级,我们有能力达到?或者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梦中已经体验到?图中的现实层级,会不会变成无穷尽的分型结构?不论如何,我们有能力了解现实体验的所有方面吗?

结论

本文中,我们研讨了”存在“,以及涉及它的多个要素。”存在“并不仅仅是”在那里“,而是多种感觉的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会"体验到真实"。经由介质影响存在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感知错觉和心理错觉。这两个要素都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对现实的错觉,从而让我们感到”存在“。这种形成现实错觉,和我们真实世界体验到的存在不一样。这种现实错觉,叫做唤起现实。

唤起现实,不仅可由介质唤起,也可以自唤起。介质唤起现实包括从看画画到极度真实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所触发的效应,而自唤起现实包括从小的想法到令人难忘的梦境现实(唤起现实的强度可能并非依次递增,主要看每个人的感知质和个人特性)。唤起现实的双面性,使得我们设计了一个三极点的现实模型:基线现实——不可变、不需介质的真实世界;仿真现实——介质唤起现实的终极(完美的虚拟现实);梦境现实——自唤起现实的终点(完美的梦)。唤起现实是我们头脑中对于现实的错觉,和基线现实不一样。这个错觉既有空间错觉,也有事件错觉,至少包含一样。在唤起现实的环境中,人们能够体验到存在。唤起存在是唤起现实的时空体验。

我们提出的现实-存在图尝试用图形化的方式解释唤起存在和唤起现实的概念。这张图提供了一个框架,杰尔时了唤起现实中的多种体验。唤起现实感知质的主观性,以及影响介质唤起现实和唤起存在的主观要素,我们也做了解释。我们提出了存在门限的概念,解释EP的层级,以及存在的时间漂移。像仿真中的仿真和梦中梦这种可能的体验,我们也在模型中降到了。然而,还有一些要素需要进一步理清,方能完善我们的理论。我们所提到的理论,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楔子。我们认为,唤起现实和现实-存在图会为存在的研究提供诸多应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探索”现实“的更多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1.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2.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3.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4.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5.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6.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7.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8.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9.png
微信图片_2021080311012510.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Achieving presence through reality》文档翻译及读后感)